摘要:李爽 记者邱爱荃上海报道近日,中宣部正式发布2023年、2024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服务标兵展示名单,来自松江的基层宣讲员徐磐石和沈世娟先后入选。这也是继“松江三人行”理论宣讲走基层活动获2021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
中国发展网讯 李爽 记者邱爱荃上海报道 近日,中宣部正式发布2023年、2024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服务标兵展示名单,来自松江的基层宣讲员徐磐石和沈世娟先后入选。这也是继“松江三人行”理论宣讲走基层活动获2021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以来,松江基层宣讲员连续两年收获“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服务标兵”这一国字号荣誉。
近年来,松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累计发布常下乡项目150余项,服务超500余万人次。载誉之余,松江也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力推动优质文化科技卫生资源直达基层,更好服务农民群众生产生活,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助力松江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区。
聚力“三农”,夯实乡村全面振兴思想基底
金秋时节,年逾七旬的徐磐石奔忙在城乡之间、线上线下,努力为更多人宣讲松江“三农”事业发展的理论实践,让农民懂政策、擅实践、享增收,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有奔头。“最近忙得很,课都排满了,就想着尽快把最新鲜的理论政策送到大家身边。”刚刚得知自己获评2023年度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服务标兵荣誉称号的徐老直言“时不我待”。刚刚认真学习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他也已经将其中的“三农”理论与黄桥村等松江乡村发展结合备课,开启了新一轮的巡讲之旅。
曾担任区政府农民增收办常务副主任的徐磐石长期从事“三农”工作,矢志服务“三农”。在职期间,他深入调研,制度创新,统筹协调推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有效推动松江地区农民增收走在全国前列。退休后的他仍心系“三农”事业,始终坚持深入农村基层第一线,通过宣讲互动、音视频、微党课、线上直播等方式,用接地气的语言、鲜活的事例为市民群众讲好“三农”理论故事。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各类宣讲180余场,受众1.5万余人次,深受群众喜爱。
多年来,徐磐石始终坚持到浦南乡村面对面宣讲。为了让村民听得懂、悟得透,他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选材备课,紧密结合乡村振兴的实际,聚焦农民最关注的宅基地改革、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热点、难点,为大家解疑释惑、凝聚人心。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谈变化,从增收办试点的黄桥村成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讲发展,从生产、生活、生态的绿色发展看前景……一场场“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宣讲好课让村民们直呼“讲到了我们的心坎上”。
“从积极开展土地平移归并试点、土地经营权流转到开展家庭农场探索,我们松江的乡村振兴脚步始终走在最前面。要实现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首先就要凝聚共识、齐心发力,夯实乡村振兴的思想基底。”徐磐石直言,几年宣讲下来,自己欣喜地看到曾经结对扶贫的东石村村容蝶变、气象一新,成了知名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当初试点推进老年农民养老金改革的赵王村村民人均养老金也从70余元增至2000余元,农民收入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曾经全身心投入为农民增收的老徐见证着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些也都成为他开展“三农”宣讲的绝佳素材。如今,除了走村串户开展线下宣讲,担任“茸耀”五老宣讲团团长的他开始将精力更多地转到线上,精心备课打造系列短视频《老徐讲“三农”》,还应邀在上海教育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等媒体宣讲“三农”,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不断扩大宣讲受众,让更多人关注“三农”、热爱“三农”、倾情建设美丽乡村。
能说会唱,“土味”宣讲讲到群众心坎上
秋风渐起,稻浪飘香。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沈世娟和“乡村茶馆课堂”的志愿者们带着新编的移风易俗小戏、小品再次踏上文艺巡演之路。从新曲居委会、桃园居委会再到南杨村、胡家埭村,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她们走村串户,用“土味”十足的微宣讲和戏剧小品给村民们带来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精神文化盛宴。“她们每个月都来的,不仅唱得好,戏也特别有意思。大家都爱听,成天盼着她们来!”南杨村村民陆师傅的这句感慨道尽了大家对“乡村茶馆课堂”的青睐与热爱。
地处远郊的新浜镇农村广袤,村民大都上了年纪,务农之余,精神文化生活较为单调。长久以来,村居田头一间间小小的“乡村茶馆”成为本地村民社交休闲的顶流场地,而原汁原味的沪剧、农民书等地方文艺形式也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心头好”。为了让乡亲们常听常看更多好戏、耳濡目染自觉移风易俗,素来喜欢唱戏的沈世娟担任了“乡村茶馆课堂”戏曲沙龙团队的队长和指导老师。从此,她除了吃饭、睡觉和一些志愿工作外,一头扎进团队中,集创编、指导、演出、宣讲于一身,将文明新风尚与党的创新理论都融入土味戏曲,创作了表演唱、快板、小品等100余部作品,带领团队队员们走入村民场地、屋旁、小河边、广场上,为老年人送健康快乐、送精神文明,把党的理论政策与关心关爱及时送入村民心里,让村民在快乐中做“老学生”。
为了告诫大家赌博的危害,沈世娟编排了小戏《阿兴回家了》,很多人看后深受触动;得知镇里有人捐献骨髓,她创作了表演唱《夸夸王磊好青年》,弘扬奉献精神;结合村里动迁分房的常见问题,她自编自演了小品《我伲是一家人》,让不少乡亲看了若有所思,转变了观念……平日里勤练内功、注重观察的沈世娟经常从身边人、身边事取材创作,用沪语乡音、戏曲唱词翻译好党的政策理论,再现沪郊乡村的崭新气象。一个个深受乡亲们喜爱的文艺节目里,既饱含着她对乡土乡亲的无限热爱,也折射出沪郊乡风文明的点滴变化。
2020年,沈世娟成为了新浜“松江三人行”团队的成员。四年多来,她与团队中的其他成员认真磨课、备课,打磨出了一堂堂鲜活的党课。新浜镇红色资源丰富,沈世娟多次前往陈云与松江地区农民暴动史料馆、枫泾暴动指挥所旧址观摩学习、研究解说词。在此基础上,她精心编排了“共产党员顾桂龙的故事”“党的政策真的好”等反映红色历史、符合当下实际的演出节目,让党员、村民深受教育。
“‘乡音’里裹着大道理,‘土味’里藏着真情怀,接着地气、冒着热气的宣讲,乡里乡亲最爱听!”得知自己获评2024年度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服务标兵,沈世娟直言颇受鼓舞。事实上,这些年,在她的带领下,“乡村茶馆课堂”不仅在新浜村民间家喻户晓,还多次走出新浜、走出松江、走向全国,用冒热气的土味宣讲给更多人讲述发生在松江乡村的喜人变化与乡风文明新图景。
来源:东方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