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一村里石拱桥比卢沟桥早22年 农民在整理农田时偶然发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2 23:36 1

摘要:天盛号村位于朝阳凌源市三家子乡,因村内有一座名叫天盛号的金代石拱桥而得名。这座比北京卢沟桥早22年的古代桥梁保存完好,一直是当地乃至全省文博机构关注的重要遗址,被当地人视为宝贝。

天盛号石拱桥保护完好。它采用倒拱砌筑法建造,桥拱与地面呈圆形。

凌源博物馆收藏的桥志。

桥身上凿刻的花纹十分精美。

天盛号村位于朝阳凌源市三家子乡,因村内有一座名叫天盛号的金代石拱桥而得名。这座比北京卢沟桥早22年的古代桥梁保存完好,一直是当地乃至全省文博机构关注的重要遗址,被当地人视为宝贝。

壹 “天盛号” 村因桥得名

在辽宁众多村名里,“天盛号”这3个字无疑是最能彰显厚重历史的一个。天盛号村位于朝阳凌源市三家子乡,距离凌源市区60公里。

天盛号村久负盛名,很多凌源人都知道。在凌源客运站,当记者提出要买一张去往天盛号村的车票时,售票员的语气一下子急促起来:“‘天盛号’马上开车了,快去!你去车上补票吧,下一趟车得一个半小时后呢。”

这趟车的终点站是三家子乡。三家子乡是凌源境内最大的乡镇,天盛号村则是凌源市内去往三家子乡的必经之地。客车稳稳地行走在初冬的辽西大地上,在经过“哈叭气”“四大名山”“磨石沟”等一个个特色十足的地方后,记者终于到了天盛号村,此时,时间已过去一个半小时。

天盛号村位于交通干道上,较规整、繁华。记者了解到,天盛号村原本是天盛号乡的乡政府所在地,十几年前当地实行合村并镇,天盛号乡被撤销后并入三家子乡,这个村至今仍保留着乡镇的“气派”。

天盛号村位置绝佳。放眼望去,村子的西北方向是环拥的群山,东南方向是一片平坦的土地。典籍里曾有记载的渗津河——大凌河支流之一,在村子前面蜿蜒而过。同时,还有一条沟通南北、平坦宽敞的主要干道“四百线”于村中穿过。正因为占据交通要道,所以,在历史上,天盛号村占有重要地位。

在村委会旁边,记者见到了这座已经被围墙围起来的金代石拱桥。要知道,它可是新中国成立后,我省考古工作者发现的首座古代桥梁。

秋风萧瑟,大门紧闭,几片落叶翻过围墙,飘进院内。

透过门缝,远观这座距今800余年的石拱桥,桥面已与地面齐平,如果不是事先知道,真的很难将它和桥梁联系起来。

天盛号石拱桥的建造时间要比同为金代桥梁的北京卢沟桥早22年。只不过,元代时,天盛号桥被洪水掩埋于地下,直到600多年后的1979年,农民在整理农田时偶然发现了此桥。

村委会主任郭峰是天盛号村人。他回忆,石拱桥被发现前,这里一直是大片的农田。发现石拱桥后,当地人才猛然想起来,之前村子周围经常发现古代陶片、瓷片。“将这些细节串起来,我们觉得这个村子不简单。”郭峰指着远处群山,继续说,“小时候,那里还剩下一个古塔的塔座,还有泉水从那边山里流出来。”

记者看到,群山距离石拱桥约两公里,一条较为平坦的路将两座山峰断开。能明显地看出来,这条路在古代应该是一条旧河道。有河就要架桥,天盛号石拱桥应该就是横跨在这条河水之上的桥梁,供那个时期的人们过往通行。

一份史料证明了记者的猜测。“此桥原坐落在自北向南流的塔子沟河道上,为交通道路上的实用桥,现在因河水西迁改道,桥已被埋于地下,成为废址。”在辽宁省博物馆当年刊出的一份发掘简报上,这样写道。

贰 守桥 两代人的默默坚守

作为一座十分珍贵的金代石拱桥,“天盛号”被发现后,一直有人在默默地守护,第一代守桥人叫程占奎。他守桥的时间最长,于四五年前去世。

多年前,辽宁地域历史爱好者王男和朋友曾来此桥实地考察,守桥人程占奎接待了他们。“老人家特别好,给我们讲了很多石拱桥的历史。”王男在追忆老人时,仍不胜感慨。

王男提供给记者当时录制的一段短视频。那是盛夏时节,年过八旬的程占奎身着一件白色背心,面对镜头语气和缓地讲述拱桥历史。“他告诉我们,拱桥出土不久,他就开始守桥。这样算来,老人家守桥已经有30多年了。”王男说。

程占奎以91岁高龄去世,他去世后,当地村民刘井文成为第二代守桥人。“他家和我家住前后院,老人家爱桥,这事我们村里人都知道。”刘井文不善表达,对桥的研究也算不上深入,但他接过程占奎的“接力棒”后,和程占奎一样精心地呵护着石拱桥的安全,在围合起来的石拱桥遗址院落里栽花种草,清理卫生,精心呵护。

偶有外地来访者,刘井文会打开院落大门,让人们进去参观,然后默默地走到一边,留下清净的空间让来访者自己享受。他并不阻碍来访者顺着台阶走到河床旧道上细查拱桥细节,也会在来访者邀请他协助拍照时伸出援手。“能来看桥的都是喜欢石拱桥的人,我会一直守下去。”刘井文说。

除了程占奎、刘井文,还有一个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宣传这座石拱桥,他叫白春华,退休之前,曾任三家子乡党委副书记。他说:“我虽然不是天盛号村人,但我家距离天盛号很近。”

5年前,全乡统筹文旅资源,想要力推文旅产业发展,白春华是主要执行者之一。在全面梳理了全乡30余处景点后,他最为看重的就是这座石拱桥。“有历史、有技艺、有说道。”白春华一语道破喜欢的理由。

2019年,颇具文采的白春华专门为石拱桥写了一篇赋体碑文,碑文颇有文采,如“圜珙巧思,远胜卧虹”“回而为浪,汇而为泓”等句很有意境。如今,这篇碑文已镌刻在石碑上,矗立在拱桥所在院落的大门旁。“没有别的想法,我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天盛号’的历史。”白春华说。

叁 复制 从凌源博物馆到省博物馆

实际上,很多人都在默默地宣传着天盛号石拱桥。

在辽宁省博物馆“古代辽宁”展厅,天盛号石拱桥被复制后摆在展厅重要位置。“每次讲到辽金历史时,我们都会重点推介‘天盛号’。”辽博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凌源博物馆新馆对外开放。新馆空间宏阔,集合了一批精品文物,不论是博物馆面积,还是文物等级,在全省县级博物馆中都居于前列。“我们在策展时,特意把‘天盛号’石拱桥放在重要位置。”记者刚走进博物馆,凌源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局长张兴就迎上来,热情地将记者引导至复制有天盛号石拱桥的展览单元,详细讲解。

当年,金代工匠为后人留下了建桥信息——这是一块青石,上面不仅准确记录了建桥时间,还记录了建桥人的姓名。如何将这块桥志永久保留,金代工匠着实费了一番脑筋。最后,他们将桥志嵌在石拱桥拱顶中间位置,这样一来,桥志与拱桥有机融为了一体。

通过桥志可知,“天盛号”建于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十年(1170年)。虽是民间建的桥,但“天盛号”的建造技艺却是精益求精。它的所有建筑构件均为石料,更为独特的是,当时的工匠向下深挖河床,并在河床上采用倒拱砌筑法,让平面的河床凹下去,这样一来,整个桥洞连同地面就由半圆形变成了近圆形。这样的设计与处理,无疑增大了过桥的水流量,最大限度保证了桥体本身的安全。

事实证明,这种造桥工艺的确保证了桥体安全。40多年前,考古人员在清理拱桥遗址时,出土了被大水冲掉的桥志,再结合同时出土的其他遗物,确定了天盛号石拱桥埋于地下的时间与原因。

那是在元代晚期,也就是石拱桥使用了近200年后,一场滔天洪水来袭,这场洪水不仅改变了河道,其携带的巨量泥沙将拱桥掩埋,就这样,它一直深埋于地下,直至被发现。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