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是我国分布广泛的重要果树之一,既可鲜食又能加工,李种植是西南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南方山区气候湿润、雨热同季,李种植常面临花期授粉率低、雨季病害集中、果实裂果率高以及采后损耗大的问题,导致产量与品质难以同步提升。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作为川南典型的山
四川屏山李高产技术及产业发展路径
唐祖雄
李是我国分布广泛的重要果树之一,既可鲜食又能加工,李种植是西南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南方山区气候湿润、雨热同季,李种植常面临花期授粉率低、雨季病害集中、果实裂果率高以及采后损耗大的问题,导致产量与品质难以同步提升。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作为川南典型的山区县域,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在品种结构、建园方式、病虫害管理和产业化水平等方面存在问题。总结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高产稳产技术,并提出品质提升与产业化发展路径,可助力屏山县提升李产业效益,推动川南山区果业发展。
1区域特征与栽培基础
1.1屏山县自然环境
屏山县位于四川盆地的南部边缘,地处金沙江下游地段,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季,夏季高温多雨,冬季短暂而温暖。全年降水充沛,为李树生长提供了充足水分叫,然而这种湿润的气候也容易导致病虫害发生。土壤多为紫色土和黄壤,pH值偏酸,透气性较好,但坡耕地普遍存在土层浅薄、保水保肥能力不足的问题。
1.2种植基础与存在问题
屏山县的李栽培历史悠久,农户多采取分散经营模式,种植规模相对较小。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品种结构单一,抗逆性不足。由于长期种植同一品种,导致品种的抗病性和适应性下降,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其次,建园缺乏统一规划,水土保持和排水设施不完善。这导致园地容易受到水蚀和风蚀的侵害,影响李树的生长。再次,肥水管理粗放,导致树势不稳。由于缺乏科学的施肥和灌溉管理,李树的生长受到限制,产量和品质难以提高。最后,病虫害防治措施落后,存在“大水大肥、大药大治”的倾向。这种过度依赖化肥和农药的做法,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也容易导致病虫害的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下降。
随着市场对高品质鲜食李需求的增长,需要加强品种选育和改良,推广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治,提高李树抗逆性和适应性。同时,还需要加强园地的规划和建设,完善水土保持和排水设施,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升屏山县李树栽培水平,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
2高产栽培技术
2.1品种与木选择
品种的选择应当综合考虑屏山县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市场的实际需求。由于中早熟品种的生长周期往往与当地的雨季相重叠,这一时期的高湿环境容易导致果实裂果率显著上升,因此,非常有必要引人早熟和晚熟品种,通过错开上市时间,有效延长果品的供应周期,以满足市场持续的需求。在挑选优质品种时,应特别关注那些果皮韧性较强、糖酸比例适中、口感良好,并且具备良好耐贮运性能的品种,以确保果品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的品质稳定。至于砧木的选择,建议选用那些对酸性土壤有较强耐受性、环境适应性广泛的桃李系列砧木,或者是具有矮化特性的砧木,这样不仅能显著提升植株的抗旱和抗湿能力,还有利于进行密植和矮化栽培,从而便于实现机械化管理,提高整体的种植效率和经济效益。
2.2建园与土壤改良
在屏山县广衰的山区地带进行果园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坡耕地的综合整治工作。梯田化改造作为一项基础性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实施时,可以通过构筑坚固的石坎或者利用草袋进行外缘的固定,这样不仅能有效稳固坡面,还能显著减少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此外,排水系统的设计也至关重要,将排水暗管与拦水沟巧妙结合,能够有效防止因积水导致的根系缺氧问题,从而避免根系衰败,确保果树的健康生长。
土壤改良方面,应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为核心目标。在果树定植前,可以适量施人农家肥、绿肥或者堆肥,这些有机肥料不仅能提供丰富的养分,还能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同时,配合使用生物菌剂,可以进一步优化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为果树的苗壮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在建园过程中,还需充分考虑果树的行向问题,一般来说,选择南北走向最为适宜,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果园内的通风和透光条件,有利于果树的光合作用和整体生长。
2.3水肥一体化
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提升屏山县李产量及稳定性的核心策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干旱季节,该技术倡导采用“小水勤灌”的灌溉模式,即通过频繁但适量的水分补给,确保土壤持续处于适宜的湿润状态,有效预防因水分供应不均导致的生理性裂果现象。而在多雨季节,管理的重心则转向排水系统的优化,旨在及时排除多余积水,降低根系因缺氧而室息的风险。
在施肥策略上,严格奉行“少量多次”的科学原则。针对幼树阶段,以氮肥作为主要营养供给,旨在加速枝叶的繁茂生长,为树体构建坚实的营养基础;随着树体进入结果期,施肥策略相应调整,逐步增加磷肥、钾肥以及钙、硼等微量元素的投入比例,这些营养元素对于促进花芽的顺利分化及提升果实的硬度和品质至关重要。
此外,将水肥一体化技术与滴灌或微喷等先进灌溉方式相结合,能够实现对水分和养分的精准定位输送,大幅提高水肥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在保障李高产稳产的同时,也有效节约了农业资源,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4整形修剪
李树生长势较强,若管理不善,树冠容易变得密闭,进而导致通风和透光条件恶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幼树,建议采用开心形或纺锤形的修剪方式,这样不仅有利于树木采光,同时也便于进行管理。而对于结果期的树木,修剪应遵循“夏季控梢,冬季更新的原则。在夏季,应及时进行摘心,以减少无效枝的生长,避免养分消耗;而在冬季,则应适度进行疏枝和回缩,以保持树冠的合理分布。合理的修剪不仅可以改善通风和透光条件,还能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果实的着色度和品质[!。
2.5花果管理
屏山县春季多阴雨天气,这导致授粉率较低,着果不稳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配置适量的授粉树,并在花期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或者引入蜂群进行授粉。如果花期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气,可以采用简易避雨棚或者反光膜来提高光照条件。在疏花疏果的过程中,应坚持“先花后果、先弱后强”的原则,合理控制负载量,以保证果实大小的均衡,防止出现大小年现象。在果实膨大期进行套袋,不仅可以防治病虫害,还能减少日灼和裂果,提高果面的商品性。
2.6病虫害防治
2.6.1主要病害
屏山县位于湿润的气候环境中,病害的发生频率相对较高,主要包括褐腐病、炭疽病、穿孔病、袋果病和流胶病。其中,褐腐病在李树的花期和果实成熟期最为严重,对果实的品质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为了有效防治褐腐病,需要采取“冬季清园、花前预防、采前重点保护”的三步走策略。首先,在冬季清理果园,减少病原菌的越冬场所;其次,在花前采取预防措施,如喷洒保护性药剂;最后,在采前加强对果实的保护,防止病害的侵染。
炭疽病和穿孔病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容易流行,对李树的叶片和果实造成危害。为了防治这两种病害,需要保持树冠的通风,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同时,结合药剂轮换使用,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
袋果病在李树花期和幼果期为害,对李结果率造成严重影响。需要落实“冬季清园、花前预防、清除病枝病果”的3项措施。在冬季清理果园,减少病原菌的越冬场所和基数;在花露白时采取预防措施,喷施药剂;对已经发生的果园必须清除病枝、病果,带出果园集中销毁,防止病原次年对果园的侵染。
流胶病通常是由于修剪不当或树体衰弱引起的,会导致树体流胶,影响李树的生长和产量。为了防治流胶病,需要合理修剪,保护伤口,避免病原菌的侵人。同时,加强树体的营养管理,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
2.6.2主要虫害
屏山李园常见的害虫有食心虫、蚜虫和红蜘蛛等。食心虫会为害李树的果实,导致果肉腐烂,严重影响果实的品质和产量。为了防治食心虫,可以利用性诱剂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害虫的发生动态。同时,结合人工捕杀和药剂防治,降低害虫的密度。蚜虫在早春即可发生,对李树的叶片和嫩梢造成危害。为了防治这种害虫,应在萌芽期进行预防,及时喷洒药剂,防止害虫的繁殖和扩散。同时,保护天敌昆虫,利用自然控制因素降低害虫的密度。红蜘蛛在干旱季节多发,对李树的叶片造成危害,导致叶片变黄、脱落。为了防治红蜘蛛,可以通过喷水降温,增加空气湿度,创造不利于红蜘蛛繁殖的环境。同时,使用选择性杀螨剂,对红蜘蛛进行控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6.3综合防治
病虫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多种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防治。1)农业防治:加强果园的卫生管理,定期清理落叶、落果和病枝,减少病原菌和害虫的越冬场所。2)生态调控:在行间种植开花草本植物,吸引天敌昆虫,利用自然控制因素降低害虫的密度。同时,减少使用广谱农药,保护生态环境。3)物理防治:悬挂诱虫灯和性诱剂,利用物理方法诱杀害虫。实施果实套袋,防止害虫直接为害果实。4)化学防治:在病虫害的高峰期,选择低毒高效的药剂进行防治,严格控制用药量和安全间隔期,避免农药残留超标,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3品质提升与产业化发展
3.1采采前品质提升
实硬度和风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为了确保李的品质,屏山县的果园在管理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在果实膨大期保持水分的均衡供应,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导致的品质问题。此外,适当补充钙、硼等微量元素,可以有效提升果皮的韧性和抗裂性,从而显著减少裂果现象的发生。通过采用套袋技术、喷施护果剂等多种措施,还能够进一步改善果面的光洁度和整体品质,使李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3.2采后处理与冷链流通
在李的采收环节,应严格选择果实适熟期进行采摘,避免因过熟或过生而影响果实的品质和保鲜效果。采收后,应立即对果实进行分级处理,剔除病果和伤果,确保每一颗进人市场的李都符合高品质标准。随后,进行预冷处理,以有效降低果实的呼吸强度和腐烂风险,延长保鲜期。在包装方面,选择透气性好、缓冲性强的材料,能够有效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机械损伤。
3.3组织化与品牌建设
目前,屏山县的李产业主要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和品牌影响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应积极推动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统一包装、生产标准和销售渠道,着力打造“屏山茵红李”等具有区域特色的品牌。品牌溢价和规模化销售,不仅能够提升李的市场价值,还能显著提高农户的整体收益,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青钱柳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