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真的,去年双11我定了三个闹钟,备了两台手机,结果凌晨两点守着直播间抢了半天,最后买了包抽纸和三双袜子。醒来一算账,比平时多花了80块。
说真的,去年双11我定了三个闹钟,备了两台手机,结果凌晨两点守着直播间抢了半天,最后买了包抽纸和三双袜子。醒来一算账,比平时多花了80块。
今年呢?我连购物APP都没打开。不是我变了,是这破节日真的没意思了。
你看啊,今年双11静悄悄的就过去了,没晚会,没战报,热搜上连个影子都没有。我一个做电商的朋友跟我哭诉,他们店双11当天营业额还不如平时周三,全天就成交了两单,还都是老客户随手买的,跟双11半毛钱关系没有。
这事儿搁以前,简直不敢想象。
我有个网友,去年看中了一件羽绒服,标价899。她想着等双11肯定便宜,就加购物车了。
结果你猜怎么着?
双11那天她一看,价格变成了1299,然后商家说"满1000减200,再叠加店铺券50,到手价1049"。她算了半天,发现比原价还贵150。
更骚的操作在后面——她气得去找客服理论,客服说:“亲,我们这是新款哦,您收藏的那款已经下架了呢~”
我当时就想,这不是耍猴吗?
还有个更离谱的。我表弟去年双11买了个键盘,什么"预售立减"“定金膨胀”"跨店满减"全套玩了一遍。他跟我说,为了凑满减,他硬是买了三样根本不需要的东西——一个手机壳(他用的是另一个型号)、一包湿巾(家里还有十包没拆)、一双拖鞋(尺码买小了)。
最后算下来,省了120,多花了300。
这数学题,我上学那会儿都没做过这么复杂的。
数据不会骗人。百度搜索指数显示,双11的搜索量已经连续6年下降了,今年更是断崖式跳水,峰值搜索量比去年少了一大半。
微博热搜也是,19年的时候双11话题能在榜上挂将近8小时,今年呢?平均不到3小时,有的话题挂了一会儿就没影了。
以前双11是真香,现在是真烦。
你想啊,以前一年就这么一次大促,大家攒半年购物车,等着这天集中爆发。那时候的优惠是真优惠,跨店满减、大额红包、全场降价,阿里是真舍得砸钱。
2020年双11成交额4982亿,2021年更是干到了5403亿。那时候"等一等更划算"这句话,是真的深入人心。
但现在呢?
促销遍地走,天天都是节。什么宠物节、零食节、焕新周,3月份几乎每天都有活动。今天"第二件半价",明天"每满200减30",后天又来个"官方立减"。
搞得我现在看见促销两个字就头疼。
而且你发现没有,直播带货起来之后,双11更没意思了。李佳琦、薇娅那会儿,天天都在喊"全网最低价"“买它买它”,错过了双11还有618,错过了618还有双12,甚至清明节都能给你整个活动出来。
这就跟小时候玩游戏机一样,班里只有你一个人有,你就是全班男生的爹;但等第二台、第三台也进了班级,你那台就不香了。
最让人崩溃的是那些规则。
你以为满300减50很简单?图样图森破。
首先,这50块是跨店凑单才能用的,单店不行。然后,定金要膨胀,你得先付30块定金,双11当天再付尾款,定金可以抵60。接着,还有店铺券、品类券、平台券,三种券不能叠加,只能选一个。
最后,有些商品还不参加满减,你得仔细看商品页面那一行小字——“此商品不参与跨店满减活动”。
我一个朋友为了凑单,购物车里塞了七八样东西,算了半天,最后发现少了2块钱凑不够300。她又去找了个2块钱的东西,结果那玩意儿运费8块。
你说这是买东西还是做奥数题?
说到底,双11能火起来,靠的是三方共赢——商家卖货,平台抽成,消费者省钱。
但现在这个平衡被打破了。
商家为了冲销量,先把价格抬上去再打折,消费者看着是便宜了,实际上被割了韭菜。平台为了数据好看,把活动战线拉得越来越长,今年双11持续了一个多月,搞得大家都没了那种"零点开抢"的仪式感。
消费者呢?越来越理性了。
以前可能还会想"买300减50,相当于打了8.3折,划算"。现在直接想"我要是不买,能立省300块,它不香吗?"
央广网抓取了3000多条评论,发现有30%的网友还在抱怨优惠措施不够诚意。有人说"错过双11还有双12",有人说"平时直播间的价格更便宜",还有人说"我就是来看看,反正不买"。
这种心态的转变,才是双11凉凉的根本原因。
这两年平台也在改。
京东把主题定成了"真便宜",天猫承诺"全网最低价",还说不用熬夜抢券,不用研究复杂规则。
但消费者不买账啊。
你说你最低价,我去直播间一看,人家比你还便宜20块。你说不用熬夜,但预售还是得付定金,还是得算时间。你说规则简单,但我打开页面一看,还是满屏的"满减"“叠加”“膨胀”。
信任这东西,建立起来很难,崩塌起来就是一瞬间的事儿。
有网友总结得好:“以前的双11是薅羊毛,现在的双11是被薅羊毛。”
还有人说:“平时5块钱的手机壳,双11卖我15,你当我傻吗?”
更狠的是这句:“要不是跳转广告,我都不知道自己手机里还装着购物APP。”
其实仔细想想,双11的衰落是必然的。
当促销从稀缺变成日常,当折扣从惊喜变成套路,当购物从享受变成负担,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
09年第一届双11,只有27家商户参加,到2021年已经有29万家品牌了。阵容是越来越大,但消费者的钱包没有变大,购买欲望反而在下降。
现在的年轻人,消费观念早就变了。
以前是"买买买,剁手也要买",现在是"这个真的需要吗?不需要就别买了"。以前是"反正便宜,多囤点",现在是"囤了也用不完,浪费"。
这种转变,不是某个平台或者某个活动能改变的,这是整个社会消费心态的变化。
老实说,我不知道。
如果平台还是把消费者当韭菜割,还是玩那些先涨价再打折的套路,还是搞那些复杂到要考数学的规则,那这个节日迟早会彻底凉透。
但如果真的能回归初心,真的给消费者实惠,真的简化流程,或许还有救。
不过我估计够呛。
毕竟现在的电商平台,要数据、要增长、要股价,谁还管消费者爽不爽?
最后问一句,今年双11你花了多少?
我猜大部分人跟我一样,要么没花,要么花了就后悔。
那些年我们一起熬夜抢购的日子,可能真的回不来了。
不过也挺好,省钱了。
来源:走进科技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