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季虽延续了夫妻情感观察的形式,三对伴侣也各有困境,但整体反响已难复当年之勇。
曾引爆全网的《再见爱人》第五季归来,却似乎失去了昔日的光芒。
本季虽延续了夫妻情感观察的形式,三对伴侣也各有困境,但整体反响已难复当年之勇。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邓莎与路行这对“女明星+霸总”的组合。然而,与黄圣依杨子那种深度绑定的模式不同,他们的婚姻呈现为两条互不关心的平行线——事业互不了解,生活近乎“半分居”。
当邓莎在节目中苦笑承认自己身处“丧偶式婚姻”时,无疑精准戳中了无数中年夫妻的隐痛。但这档节目刚播出一期就“出事”了,路行的镜头在节目中被全部删除,只留邓莎一人独述。
这一变故,让节目顿失重要看点。许多观众直言“只剩两对,索然无味”,更多老粉则干脆表示“没有点开的欲望”。
当一档以“真实”为卖点的节目,需要靠剪辑来抹去关键人物时,其核心魅力已然受损。《再见爱人》这一季,或许是真的不“灵”了。
“ 隐身 ” 的丈夫
邓莎和路行两人相差十九岁, 婚姻 已经迈入第十三个年头。
两人的关系不可避免陷入中年夫妻的倦怠期,越来越无话可谈,相处也越来越平淡似水。
节目里另一对夫妻何美延和梁淞越吵感情越好,邓莎和路行却 生疏 到有一丝拘谨。
路行更是在节目的婚姻问答中,频频踩雷。
当被问到妻子在婚姻最大的付出,他没有多少思考,便脱口而出。
“ 最大的 付出 ,就是生了个儿子。 ”
随即谈到邓莎的演艺事业,他又补了一句。
“ 演的角色都是丫鬟宫女。 ”
寥寥几句,杀伤力却极强。
不可否认路行后续的解释有几分道理,当时的邓莎就算没有因为意外怀孕暂停拍戏,事业未必就能达到多大的高度。
因为这已经是一个过去命题,没有假设的意义。
只是他对妻子事业价值的忽视,却是明晃晃摆在了台面之上。
与其说一个混迹职场的大老板不懂人情世故,但不如说路行实在懒得粉饰。
两人这种疏离的婚姻状态,已经持续多时。
双方的作息完全相反,路行习惯早起,而邓莎喜欢晚睡。
彼此的兴趣爱好更是完全不同,邓莎喜欢直播,路行则关注时政。
就算同处一室,两人也可以毫无交流,互不干扰。
邓莎不知道路行的经济状况如何,路行也不知道邓莎今天去飞往哪座城市拍戏。
有时候一周下来,两人连微信 消息都发不到几句 。
路行在邓莎的世界里,始终是一个隐身的丈夫,让她感觉 “ 干啥都一个人 ” 。
更别说她想要的关心和陪伴,路行从未满足过。
对维系两人的情感纽带 —— 儿子大麟子,双方的育儿观念也存在一定的分歧。
邓莎认为爸爸的参与仅限于 “ 交钱 ” ,无论是日常学习还是课外旅游,全都交给她一个人管。
路行和儿子在一起,永远是放任孩子看电视玩手机,完全打乱了她的教育 节奏 。
路行同样不认可邓莎的教育观念,认为儿子缺乏同龄人那种提前规划的意识。
而大麟子,本就成了夫妻俩为数不多的共同,如今更主动当起父母关系的 “ 调和剂 ” : 不断向妈妈输出爸爸的优点,希望两人不要离婚。
事实上 路行未尝不明白邓莎的需求,可从他那句 “ 女人就是什么都想要 ” 的回答,答案就已不言而喻。
她想要的情绪价值,永远无法从路行得到。
后来这一对因为男方的争议已经被剪辑掉 大半内容 ,但从前期来看,邓莎和路行更像是彼此对婚姻期待出现了错位。
路行有着现实中很多事业有成的中年男人的特点:不谈情爱,理性务实,婚姻于他而言不过是点缀。
他对妻子的角色期待,便是做好 “ 贤内助 ” ,经济上他会为你提供后盾,但情感上 并不会给予什么 有效的反馈。
这也是部分网友 为何 会站在路行这一边的原因:大多数普通人的婚姻,情感和经济的天平早就失衡,认定扛起经济重担便算完成了婚姻责任,情感陪伴的缺失压根 “ 不值一提 ” 。
因此这段婚姻,注定是邓莎内心挣扎的独角戏,路行像是那个事不关己的局外人。
到了前段时间,因为路行退出节目,邓莎彻底在节目中唱起了独角戏。
被婚姻逼成 “ 怨妇 ”
然而剥开丧偶式婚姻的表层,其更为残忍的本质是:身处其中的人别说情感陪伴,就连经济支持都很难得到满足。
火爆全网的苏敏阿姨,曾如此描述自己的丧偶式婚姻:丈夫坚持 “AA 制 ” 控制经济大权,常年隐瞒收入。
想要钱养孩子,几乎难如登天。
甚至想要离婚,对方都恨不得从她身上扒下一层皮,索要所谓的赔偿。
乖乖也是很多关注苏敏阿姨的年轻粉丝之一,也曾为苏敏的遭遇感到痛心,却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也会遭遇如此进退两难的局面。
结婚后的丈夫,陌生到她都不敢认识。
由于公司效益下滑,时常拖欠工资,丈夫却不打算辞职。
乖乖心急如焚,不断劝说。
丈夫反倒以此为借口安心躺平,在家里既不做家务,不管孩子学习,也时常 拿不出 工资补贴家用。
在家全职带娃的乖乖,只能靠之前自己攒下的一点存款救急。
对妻子的唠叨,丈夫充耳不闻,闲暇时间以 钓鱼 为由 ,逮住机会就往外跑。
上至老人下至小孩,家里一堆烂摊子全都丢给了乖乖。
她和家人朋友不断吐槽丈夫的不是,却只得到妈妈的一句劝慰。
“ 男人只要不出去乱搞,还能时不时给钱花,就已经很好了。 ”
乖乖没有反驳,只是默默止住了话头。
一段婚姻,早已将她逼成了毫不自知的怨妇。
她知道妈妈没有骗自己,因为父母的婚姻,更加一地狼藉。
在她 童年的记忆里,妈妈的身影便始终忙碌而焦灼,围着家里和自己不停打转。
反倒是爸爸,永远像个事不关己的甩手掌柜。
偶尔她在睡梦里,还会听到爸爸不留情面的训斥。
“ 我在外面当牛做马赚钱,你就在家里带个孩子享清福,整天拉个脸子给谁看? ”
她知道这种 “ 经济贡献 = 婚姻全部责任 ”“ 生育价值 = 零价值 ” 的底层逻辑,就像魔咒深深根植在一些人的脑海里,难以 消 除。
孩子上了幼儿园后,乖乖很快找到了工作,心思不再放在丈夫身上。
她没有和丈夫提过离婚,但也在为随时离开做好心理准备。
她知道自己很难 成为 下一个 苏敏:没有孤掷一注的勇气,也没有丢下一切的资格。
倘若苏敏阿姨没有出走,那么她的身影大概率会隐于无数女性沉默的命运里,被家庭琐事逐渐吞没,失去最后一丝光亮。
而乖乖 现在最大的心愿,便是 努力成为那个例外。
“ 反向 ” 丧偶式婚姻背后
emily 的伴侣,同样出身于传统中式家庭。
爸爸始终是袖手旁观的那一个,家里家外全靠 妈妈在打理,因此他在结婚后,也和妻子延续了这种相处模式。
哪怕在恋爱时, emily 就已有意矫正他的习惯:鼓励他参与家务,灌输男性育儿的必要性。
只是婚后两人都要上班,但习惯性做更多的,依旧是 emily 。
两个孩子的学习进度,都得靠她来抓。
emily 上了一天班的怨气格外深重,每晚辅导作业都会闹得鸡飞狗跳。
这时候,丈夫永远在一旁扮演 “ 知心爸爸 ” 的角色,站在孩子角度劝说 emily 要多一点耐心。
emily 本就压不住的怒火,顿时烧得更加旺盛。
家务上,丈夫更是深谙糊弄学,要他晾衣服从不翻面,拖地也只是象征性在地板划拉几下。
两个孩子打闹起了争执,他只顾着玩手机,恍若未闻。
这种状态,直到 emily 决定攻读研究生后有了变化。
她一门心思扑在自己的学习上,带孩子和做家务的责任全落在了丈夫身上。
没有躲懒机会的丈夫,每天下班后老老实实接送孩子,下厨做饭。
当辅导作业的主力成了自己,他才知道什么耐心都是假的,只有恨不得把孩子塞回去的冲动。
emily 见他怒火十足,忍不住帮腔。
谁知道他一下子情绪爆发,将这段时间的委屈倾吐出来。
“ 这段时间你什么都不管,你知道我一个人管孩子有多累吗? ”
emily 哭笑不得,忍不住调侃:
“ 果然不分性别,谁带孩子都会崩溃。 ”
丈夫没有反驳,只是隔天催促孩子起床的声音,仍掩不住烦躁。
孩子再在家里打闹,他 会 立刻停下手里的活,呵斥他们不要吵到 emily 学习。
当角色对调后,他才 开始 了解曾经母亲和妻子的辛苦与不易,也在无形之中深化了要多承担家庭责任的意识。
emily 的几个朋友,结婚一久也都陷入了这种 “ 老公啥也不管 ” 的模式。
emily 闺蜜的老公更是逍遥自在,经常出差十天半个月不回家。
闺蜜倒看得很开,虽然老公不回家,但 “ 钞能力 ” 很强,每个月都会准时打钱。
她也转换了思维,把老公当成室友相处,反倒更加自在。
emily 早在结婚前,就听过她的婚姻哲学: “ 结婚就像开盲盒,你无法保障下一个人会更好。 ”
她知道闺蜜心底没有说出的后半段话,盲盒已经拆开,结局已定。
她不能只为了自己考虑,也得为了孩子的成长环境做出一定的妥协和让步。
这几个故事实则勾勒出当代中年丧偶式婚姻的三重镜像,本质上是情感需求的缺失、婚姻责任的失衡、以及个体在现实困境下的挣扎与妥协。
落于现实,大多数深陷丧偶式的中年人,何尝不是在深夜独自咀嚼婚姻的苦涩,天亮后又若无其事,扛起生活默然前行。
离婚或许是最优项,却并不是第一选项,但这不意味着便是一盘死局。
邓莎的挣扎,让人窥见了 “ 经济稳定 ≠ 精神满足 ” 的婚姻真相,乖乖的选择,更像是一场自我意识的慢慢觉醒, emily 丈夫的反思,暗示了责任认知并非不可改变。
中年丧偶式婚姻的解药从来不是 “ 忍 ” ,而是 “ 认 ”—— 认清婚姻需要共同负责,也认清自己值得被认真对待。
但 倘 若这份责任始终只剩一人背负, 那 不如勇敢转身,活出属于自己的 万丈 光芒。
来源:小镇评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