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院士:高血压患者必做的3种运动,难度低还降血压,都能做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4 11:08 1

摘要:在很多家庭的晚饭桌上,总能听到这样的对话:“爸,今天血压又高了吧?”“哎,天一冷就控制不住,医生也说得少吃盐、多运动,可就是不敢乱动,怕一动血压更高。”这样的担心,不是一两个人的烦恼。尤其是上了年纪的父母,常常会陷入“想运动又不敢动”的两难中。

在很多家庭的晚饭桌上,总能听到这样的对话:“爸,今天血压又高了吧?”“哎,天一冷就控制不住,医生也说得少吃盐、多运动,可就是不敢乱动,怕一动血压更高。”这样的担心,不是一两个人的烦恼。尤其是上了年纪的父母,常常会陷入“想运动又不敢动”的两难中。

高血压患者并非不能运动,关键在于怎么动、动多少、动得对。最近,张文宏院士在一次公开健康讲座中提到:“高血压患者并不是越静越好,而是应该选择科学、安全的运动方式来帮助控制血压。”这一观点引发了广泛关注。张院士口中的“3种降压运动”具体指什么?又该如何科学地融入我们的日常?

为什么走路是高血压患者最安全的选择?

很多人以为运动必须“出汗才有效”,但对高血压患者来说,大汗淋漓并不是目的,稳定血压才是关键快走,是一项几乎人人都能做、又极具降压效果的运动方式

快走的好处在于,它几乎不需要任何装备,只要一双舒适的鞋子就能开始。而且节奏可快可慢,适合不同体力的人群。根据《健康时报》2023年报道,每天坚持快走30分钟以上,可帮助收缩压降低5-10mmHg,这个幅度,已经相当于轻度降压药的效果。

快走不像跑步那样有较大的冲击力,对关节负担小,尤其适合中老年人和体重偏高的人群。不少患者反馈,早晚在小区里走上几圈,不仅睡得更香,还能明显感觉到头晕、心悸的情况减少了。

说到这里,可能你会好奇:是不是只要一直走就能一直降血压?其实也不尽然。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练习太极为何能稳定情绪、稳定血压?

说起太极,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老年人晨练的标配”。但你可能不知道,太极不仅仅是动作缓慢,它背后蕴含的是深层次的“呼吸-运动-意念”结合,这对高血压患者来说,简直就是量身定制的调养方式。

2022年《营养与健康杂志》指出,太极能有效降低交感神经紧张水平,从而减轻血管收缩,提高血流通畅度长期练习太极,有助于稳定血压波动、缓解焦虑、改善睡眠。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医院的康复科会专门开设太极课程,作为“非药物干预手段”的一部分。

太极动作柔和、节奏缓慢,不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对于一些合并骨质疏松、关节不适的高血压患者来说,它是少数几种能“安全坚持下去”的长效运动

初学者可能会觉得动作难记,但如今许多社区都有免费的太极教学班,跟着老师慢慢来,一周练2-3次,不仅强身健体,也是一种生活的仪式感

说到仪式感,不得不提的还有一种更“安静”的运动方式。

为什么深呼吸和简单拉伸,也能成为降压良方?

很多人以为,运动一定要“动起来”,但其实静态的深呼吸、拉伸和舒展动作,同样能调节血压,尤其适合压力大、焦虑型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并不只是“吃咸了”这么简单,心理紧张、长期失眠、情绪波动,都是诱发或加重高血压的重要因素。而深呼吸、拉伸,正好能作用于这一点。

每天睡前花5分钟做腹式呼吸训练(即用腹部起伏带动呼吸),可以激活副交感神经,起到“刹车”作用,让心率慢下来,血压随之下降。拉伸如“猫伸展”“肩颈舒展”等动作,既能缓解因久坐引起的肌肉紧张,也有助于血液循环。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特别建议,高血压患者应将“轻量静态活动”纳入日常,每天不少于10分钟,作为有氧运动的补充。这就像是给身体“按下暂停键”,在放松中达成健康。

很多人可能会问:这些运动看起来都不难,但怎么坚持?

接下来的关键就是:把运动变成习惯,而不是任务。

真正能长期坚持下来的运动,往往不是最激烈的,而是最“融入生活”的。早上出门前快走10分钟、晚上睡前拉伸5分钟、周末和邻居一起打套太极——这三种方式并不冲突,反而能形成互相补充的健康闭环。

运动的意义不仅是降压,更是一种“掌控感”。当你开始主动安排自己的身体节奏,不再被血压数字牵着鼻子走,那种内在的安全感,往往比药物更有力量。

健康,从来不是一场冲刺,而是一场“温和的坚持”。我们不需要每天都做到100分,但只要每天比昨天多走一步,多呼一次吸,就已经是胜利。

今天你准备怎么动一动呢?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2]健康时报.2023年5月《早餐不吃对,可能毁了一天健康》
[3]营养与健康杂志.《太极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研究》2022年第7期

来源:孙医谈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