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8岁的张大爷最近总感觉头晕,去医院检查后发现颈动脉狭窄达到60%。听说溶栓药能治疗脑梗,他便琢磨着:"既然颈动脉堵了,我能不能提前吃点溶栓药,把血管疏通了,这样不就能预防脑梗了吗?"
68岁的张大爷最近总感觉头晕,去医院检查后发现颈动脉狭窄达到60%。听说溶栓药能治疗脑梗,他便琢磨着:"既然颈动脉堵了,我能不能提前吃点溶栓药,把血管疏通了,这样不就能预防脑梗了吗?"
抱着这个想法,张大爷来到医院咨询。没想到医生听后连连摇头:"千万别这么做!溶栓药可不是预防药,乱用不仅没效果,还可能要命!"
这让张大爷一头雾水:溶栓药不是能溶解血栓吗?为什么不能提前用来预防脑梗?那么,对于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到底该怎么做才能真正降低脑梗风险呢?今天我们就来说清楚这件事。
不少人认为,既然溶栓药能溶解血栓,那提前吃一些,不就能把血管里的"垃圾"清理掉,预防脑梗了吗?这个想法看似合理,实际上大错特错。
溶栓药物,比如常见的阿替普酶、尿激酶等,它们的作用机制是快速溶解已经形成的新鲜血栓。这类药物必须在脑梗死发作后的黄金时间窗内使用,通常是发病后3到4.5小时之内。它们的工作原理是激活体内的纤溶系统,将堵塞血管的血栓迅速分解,让血流尽快恢复。
但问题就在这里:溶栓药只对急性新鲜血栓有效,对慢性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管狭窄根本无能为力。颈动脉狭窄主要是因为血管壁上逐渐堆积了脂质、钙化物质,形成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个过程往往历经数年甚至数十年。这些斑块就像水管内壁上的水垢,已经和血管壁"长"在一起了,溶栓药对它们毫无作用。
更危险的是,溶栓药物会显著增加出血风险。2019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不恰当使用溶栓药物的患者,颅内出血的风险会增加6倍以上。想象一下,本来想预防脑梗,结果却因为出血导致脑出血,这岂不是得不偿失?
所以医生才会强调:溶栓药是救命药,不是保养品,只能在脑梗急性发作时,由专业医生评估后使用,绝不能自行服用或用于预防。
既然溶栓药不管用,那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该担心什么呢?关键要理解脑梗是怎么发生的。
颈动脉狭窄导致脑梗主要有两种机制。第一种是血流动力学因素,当狭窄程度超过70%时,流向大脑的血液明显减少,就像水管被压扁了,水流自然变小。大脑长期供血不足,缺血缺氧的区域可能逐渐坏死,形成脑梗死。
第二种机制更常见也更凶险,叫做栓子脱落。颈动脉上的粥样硬化斑块就像火山一样,表面看似平静,内部却暗流涌动。当斑块不稳定时,表面可能破裂,破裂处会迅速形成血栓。这些血栓或斑块碎片一旦脱落,就会随着血流冲向大脑,堵塞脑部的小血管,瞬间引发脑梗死。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的研究数据表明,约60%的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有关。这些不稳定斑块的特点是富含脂质、纤维帽薄、容易破裂。血压波动、情绪激动、用力排便等日常情况都可能成为"导火索"。
所以,颈动脉狭窄患者真正需要做的,不是提前溶栓,而是稳定斑块、控制危险因素、必要时进行血管重建。这才是科学预防脑梗的正确思路。
对于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医学界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管理方案。预防脑梗需要综合施策,而不是寄希望于某一种"神药"。
首先是规范的药物治疗。这是基础中的基础。医生通常会开具抗血小板药物,比如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它们的作用是防止血小板聚集形成新的血栓。同时,他汀类药物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能降低血脂,更重要的是能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斑块破裂的风险。
2021年中国《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明确指出,所有颈动脉狭窄患者都应该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目标是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1.8mmol/L以下。研究显示,规范使用他汀类药物可以使脑卒中风险降低约25%。此外,如果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也必须严格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其次是生活方式的全面调整。药物只是一方面,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同样关键。饮食上要遵循低盐低脂原则,每天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减少动物内脏、肥肉等高脂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每天保证500克蔬菜、200克水果的摄入量。
戒烟限酒更是重中之重。吸烟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进程,研究显示吸烟者的脑卒中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4倍。适度运动也很重要,建议每周进行5次、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不仅能改善血液循环,还能帮助控制体重、稳定血压血糖。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同样不可忽视。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学会调节情绪,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对于预防斑块破裂都有实际意义。
第三是定期复查和必要时的手术干预。颈动脉狭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需要密切监测。轻度狭窄(低于50%)的患者,建议每6-12个月复查一次颈动脉超声;中度狭窄(50-69%)的患者,复查间隔应缩短至3-6个月。
当狭窄程度达到70%以上,或者虽然狭窄不到70%但出现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中风)症状时,就需要考虑血管重建治疗了。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通过手术直接切除血管内的斑块,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尤其适合年轻、手术耐受力好的患者。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则是微创治疗,通过在狭窄处放置支架来撑开血管,适合高龄或有手术禁忌症的患者。美国心脏协会的数据显示,对于重度狭窄且有症状的患者,及时进行血管重建可以使脑卒中风险降低60%以上。
需要强调的是,是否需要手术必须由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评估,不能一概而论。有些患者虽然狭窄程度高,但斑块稳定、无症状,药物治疗效果好,未必需要立即手术;而有些患者虽然狭窄程度不算太高,但斑块不稳定、频繁出现症状,就应该积极考虑手术干预。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日闲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