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各大电商平台用“再创新高”、“增长XX%”的战报宣告双十一的胜利时,为何社交媒体上却弥漫着“静悄悄”、“无感”甚至“吐槽”的舆论情绪?这背后,是平台内部销售数据与消费者公开感知之间的巨大鸿沟。要弥合这一鸿沟,洞察真实的市场脉搏,必须转向更广阔、更真实的全网公
当各大电商平台用“再创新高”、“增长XX%”的战报宣告双十一的胜利时,为何社交媒体上却弥漫着“静悄悄”、“无感”甚至“吐槽”的舆论情绪?这背后,是平台内部销售数据与消费者公开感知之间的巨大鸿沟。要弥合这一鸿沟,洞察真实的市场脉搏,必须转向更广阔、更真实的全网公开舆论场。本文将借助中科天玑全要素AI舆情系统,直击数亿消费者的真实讨论,解码第17个双十一的“冰与火之歌”。
2025年的“双十一”购物节再次刷新了销售记录,展示了中国消费市场的强大活力。截至11月11日23:59,京东平台成交额再创新高,下单用户数同比增长40%,订单量增长近60%。科技产品成为亮点,手机新品销售额同比增长超4倍,AI相关产品如AI平板、大屏AI手机等均实现翻倍以上增长。淘宝天猫大促首小时即有80个品牌成交破亿,超过3万个品牌成交额翻倍,近1.9万个品牌的首小时成交额已超过去年全天水平。抖音电商直播带货势头强劲,超4.1万商家通过直播实现销售额同比增长500%。
深度洞察:三大舆情焦点背后的消费心智变迁
尽管各大平台“战报”亮眼,但消费者体感已不似过去“火热”。这种反差源于对频密购物节的审视、对过往促销规则的反思,以及消费理念的整体变迁。基于全要素AI舆情系统的智能分析,我们识别出驱动本次双十一舆论场值得关注的三大新议题。
议题一:“理性消费”成为主流价值观。2025年双十一呈现出明显的“理性消费”趋势。消费者不再盲目追求低价和囤货,而是更加注重商品的实际价值与使用需求。许多消费者认为“双十一更多是商家的套路”,部分商品“先涨价再降价”,实际价格与平时相差无几。网民不再热衷于“剁手”和“清空购物车”,而是更乐于在社交平台分享“如何不买立省100%”、“双十一避坑指南”等内容。对“囤货”行为的讨论中,负面评价占比增高。消费者的情绪从往年的“狂热”转向更为平和的“审慎”,理性探讨成为主流,价格信任危机是负面情绪的集中爆发点。
议题二:“服务型消费”与“情绪价值”的强势崛起。服务性消费成为新热点,飞猪旅游度假商品销量突破160万件,京东旅行酒店订单同比增长近8倍,机票订单增长6.3倍。消费者不再只关注商品本身,更重视情绪价值和综合体验。“体验”、“旅行”、“酒店”、“直播内容”、“即时零售”等关键词声量飙升。网民认为“买一次旅行体验”比“买一个商品”更能带来满足感。同时,对“直播内容趣味性”的讨论声量,开始与“直播商品价格”的声量相抗衡。全要素AI舆情系统捕捉到,关于“即时零售”的讨论中,“方便”、“快”、“救急” 成为高频关联词,这与美团、淘宝闪购业务的高速增长数据相互印证,揭示了“即时快乐”的新需求。
议题三:“技术普惠”从概念走向台前。2025年双十一期间,人工智能技术已深度融入电商生态,成为提升用户体验的核心驱动力。各大平台通过AI智能客服、个性化推荐系统和内容生成工具,显著优化了用户从浏览到购买的全链路体验。根据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Soul App发布的《2025 Z世代双十一消费行为报告》,约70%的年轻人认可AI+应用的价值。因其能快速解决售后咨询、订单查询等问题,AI智能客服以30%的受欢迎度位居榜首。
风险预警:舆情系统如何洞见大促中的“信任暗礁”
通过全要素AI舆情系统分析,“双十一”主要风险聚焦市场竞争加剧、消费者信任危机和技术与安全三大板块。其中,市场竞争加剧主要体现在价格战风险和供应链压力。尽管平台促销规则正在做减法,但仍存在部分商家通过低价竞争吸引消费者的情况,可能导致恶性价格战,影响行业健康发展。在供应链压力层面,各大平台通过拉长“双十一”战线缓解了短期物流压力。但长期来看,供应链的稳定性仍面临备货、仓储和配送方面等挑战。
在活动期间,虚假宣传、价格“套路”和售后服务问题是导致消费信任危机的主要因素。部分商家可能存在虚假宣传或夸大功效、优惠程度的现象,损害消费者利益,进而影响电商平台的整体信誉。随着活动订单量的增加,售后服务的压力增大,也可能导致消费者投诉增多,影响品牌形象。
电商平台在利用AI技术优化供需匹配的同时,也面临着数据泄露和滥用的风险,需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在活动期间,由于大量用户集中购买商品,平台运维压力较大。电商平台在此时更容易遭遇网络攻击,导致系统瘫痪或数据丢失,影响正常运营。
价值赋能:舆情数据对品牌运营的三大“导航”作用
品牌可通过舆情系统,在预售期前监测品类话题热度、消费者新兴需求,从而更精准地备货和制定营销策略,而非仅依赖历史销售数据。实现从“事后统计”到“事前预测”的转变。在“双十一”这样的关键节点,舆情系统是品牌与消费者保持“同频共振”的耳朵。通过了解舆论对营销活动的真实反馈,品牌可以及时调整话术和策略,将“单向宣传”转为更贴合市场的“双向沟通”。“双十一”的竞争,本质上是消费者信任的竞争。通过数据洞察揭示的“理性化”和“体验化”趋势,要求品牌将资源从单纯的流量购买,转向构建全链路的优质体验和真诚沟通。从“流量运营”升级为“人心运营”。
在静默的狂欢中,“听见”新未来
2025年的“双十一”,在舆情大数据这面“镜子”里,映照出的不是一个落幕的盛宴,而是一个新消费时代的开端。销售额的纪录终将被打破,但消费理性主义的崛起、对体验价值的尊崇、以及对技术普惠的拥抱,这些由全网消费者共同谱写的议题,将成为决定未来市场格局的长期变量。对于品牌和平台而言,谁能借助舆情洞察这片“真实的声音之海”,谁就能在表面的“静默”下,率先听见消费未来的潮汐方向,从而在下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
来源:科技圈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