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百何凌晨一句“呵呵”,王家卫被向太点名“赔钱货”,两件事前后脚冲上热搜,活像两桶冰水浇在金鸡刚过的余热上——观众这才发现,原来镜头背后,早有人把“体面”二字撕得稀碎。
白百何凌晨一句“呵呵”,王家卫被向太点名“赔钱货”,两件事前后脚冲上热搜,活像两桶冰水浇在金鸡刚过的余热上——观众这才发现,原来镜头背后,早有人把“体面”二字撕得稀碎。
先别急着站队。白百何的怒气,说白了是一张机票:东京电影节闭幕前,制片人告诉她“没得奖,先回吧”,她信了,结果同伴留岛领奖,王传君捧回影帝,张律拿下最佳导演,只剩她人在北京,照片里空着一个位置。五年里两次被同一拨人“劝退”,上一次是《妈阁是座城》的威尼斯,机票酒店自己掏,回来还得笑着跑路演。这一回,她不想咽了,发长文只骂制片方,一句没酸奖项,却把“小演员吃闷亏”的潜规则掀了桌布。
另一边,向太直播开炮,火力对准王家卫:“老板投他一部,亏一部;拍三年剪两年,利息都抵一套房。”弹幕齐刷“勇”,可勇的不只她——早在《繁花》拍片期,唐嫣就曾在综艺里苦笑“一场戏磨40遍”,刘诗诗说“收工天一定亮”,流出的录音里王家卫用带粤语味的普通话慢悠悠催“再来一条,眼睛别眨”。当时网友还夸“工匠精神”,如今向太一句“赔钱”全变了味儿。
两件事看着不相干,却像两面镜子,照出同一道裂缝:影视圈的合作契约,正在从“人情”滑向“账本”,谁慢谁理亏,谁弱谁让位。
先说“慢”。王家卫的慢,是出名的:墨镜一戴,剧本边写边拍,胶片堆到天花板。《繁花》磨三年,投资人账面确实难看,可剧一播,上海话卖断货,黄河路成打卡圣地,广告植入翻三倍,长线收入把亏空填平还赚一大截。银行客户经理给甲方报喜:“您那笔‘不良资产’变爆款IP了。”向太的“必亏”论,碰上这案例,像做空特斯拉的空头被马斯克亲自回怼——数据不撒谎,慢工有时是真细活,只是回款的钟摆拉得比普通人心脏长。
再说“弱”。白百何不是十八线,可遇上“独立制片”也得低头。小公司预算紧,先把女主当“国际机票”砍,回头再拿“文化输出”领补贴,算盘打得噼啪响。业内管这叫“错峰宣传”——奖拿了,风头借到,还省一张机票钱。演员若没自带法务,合同里一句“配合合理宣传”就能被解释成“自己出钱陪跑”。白百何这次把话挑明,算是给所有“没背景的小大花”递了范本:下次进组前,把“电影节费用谁埋单”写进附件,别让“合理”俩字变成口袋里的黑洞。
两件事合起来,正好戳破江湖上最唬人的两句鸡汤——
一句是“艺术无价”。现实是,艺术先得有价,才能活下去。王家卫能慢,因为背后有平台肯把三年现金流当“品牌投广”;白百何不能慢,因为独立制片把“省钱”当 KPI。同一条时间轴,两种预算表,谁爽谁不爽,一目了然。
另一句是“先做人再做事”。在剧组这个临时微型社会里,人情永远算不过账目。投资人要回报率,演员要履约权,导演要创作空间,三方目标本就不在一条轨道,靠“哥俩好”摁在一起,翻车是迟早。白百何和王家卫,一个被“人情”坑,一个被“人情”捧,却同时证明:把规则说清,比把酒言欢管用。
那怎么办?行业已经在用脚投票。《繁花》之后,平台给“慢项目”开出“对赌+分成”的新模板:导演可以磨,但得接受后期收益与收视挂钩;小制片想请大咖,得先买“演员权益保险”,电影节费用若让演员自理,保费自动翻倍,逼得老板们把机票钱写进预算。某知名 casting 公司更干脆,直接把“境外宣发费用谁出”做成选项单:A 制片全包,B 演员垫付后续报销,C 双方各半,签前勾好,省得半夜微博开撕。
观众也能做点什么?很简单,下次看到“内娱又吵架”别急着吃瓜,先瞄一眼合同条款有没有公开,预算明细敢不敢晒。只有我们把关注从“谁哭了”移到“谁违约”,把讨论从“情商低”转到“制度缺”,潮水才会真正转向——让慢的人敢慢,让弱的人不亏。
白百何已回到剧组拍新戏,王家卫在剪下一支导演版预告,向太继续直播卖红酒。生活各自向前,只留下一句提醒悬在热搜上空:当所有人都不装了,能保护创作者的,不再是面子,而是里子——那一纸写得清清楚楚、谁都赖不掉的合作契约。
来源:欢快橙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