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十四五”规划建议,擘画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大会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到地方视察就来到江苏、来到扬州,作出重要讲话指示,称赞“扬州是个好地方”,为我们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

这五年,于一个国家,
是擘画蓝图、凝心聚力、
迈向复兴的宏伟航程;
这五年,于一座城市,
是攻坚突破、实干争先、
冲刺决胜的奋进之路。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十四五”规划建议,擘画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大会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到地方视察就来到江苏、来到扬州,作出重要讲话指示,称赞“扬州是个好地方”,为我们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五年来,扬州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新质生产力培育中激活工商基因,在古城保护与新城开发中延续诗画底色,以运河帆影映高铁飞驰、古韵新风融现代发展的昂扬姿态,奋力把“好地方”扬州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书写出中国式现代化扬州新实践的壮丽篇章。

“‘十五五’时期是全面推进‘好地方’扬州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五年。”市委书记王进健表示,全市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践行“扬州是个好地方”重要嘱托,锚定高质量建设GDP“万亿之城”核心目标,坚持产业科创名城、文化旅游名城、生态宜居名城的战略定位,聚焦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改革开放、枢纽经济等八个方面系统发力,奋力开创扬州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1

亲爱的读者,你是否回想过,扬州这五年走过了怎样的征程?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925.15亿元,同比增长5.5%。”10月30日,我市统计调查部门发布的一系列经济运行数据,彰显了扬州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全力稳生产、育动能、扩内需,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的强劲韧性。“十四五”以来,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扬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全市上下勇于冲破“居中思维”,树立“定了就干、干就干好”的鲜明工作导向,从“攻坚突破”到“发力奋进”,从“实干争先”到“冲刺决胜”,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这五年,“经济强”的基础更加巩固。全市经济总量先后站稳6000亿、跨越7000亿、迈上8000亿三个台阶,发展的曲线昂扬向上。至“十四五”末,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8200亿元,年均增长6%左右;6个县域板块均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人均GDP保持全国前20强;工业开票销售连续跨越4个千亿级台阶,突破1万亿元。经济强的背后,产业科创名城根基更加坚实。过去五年,扬州共实施市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39项,重大成果转化101项,建成域外创新中心13个。2024年,扬州在中国科创百强城市中居第29位,创新能力多项排名位居全国前列。“613”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提速增效,以75%的规上企业数量贡献了90%以上的规上工业开票销售,集聚了全市90%以上的新建项目。
这五年,“百姓富”的成果更加丰硕。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万元、年均增幅超6.5%,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7:1左右,年度新增来扬就业创业大学毕业生较2020年翻番,人均预期寿命等主要健康指标全面好于国均、省均。桩桩件件民生实事,“充值”了群众生活的“幸福账户”。
这五年,“环境美”的特质更加彰显。作为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扛牢“一江清水北送”政治责任,长江扬州段水质连续七年保持Ⅱ类水平,海绵城市建设、古城保护更新等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荣获国家首批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全球生态修复模范市、全国净塑城市。
这五年,“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底蕴更加深厚。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一批文化地标项目建成开放,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三张城市名片更加鲜亮,安全生产事故年均下降超20%,成为全省唯一连续三年无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设区市,通过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验收。文明城市创建实现“五连冠”,群众安全感达99.1%。开发园区的机声隆隆、高铁车站的熙熙攘攘、河岛山林的水清岸绿、古城剧场的曲韵悠扬、居民荷包的日益鼓胀……发展的故事,就是这样宏大而精微。它植根于扬州6500多平方公里的角角落落,绽放在无数百姓的笑颜中。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当下,距离年底还有不到两个月时间,全力打好“收官战”至关重要。市长郑海涛指出,全市上下要在冲刺决胜中彰显实绩实效,对照“十四五”发展目标和“冲刺决胜年”总体要求,全力以赴抢时间、赶进度、补短板,确保实现全年目标任务和“十四五”圆满收官。
2

亲爱的读者,你是否思考过,扬州发展的步伐为何铿锵有力?
今年3月21日,在全省2024年度高质量发展总结暨2025年工作推进会议上,扬州荣获全省综合考核第一等次并作交流发言;邗江、高邮获评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这是扬州在“全省统考”中创造的历史最好成绩。日积跬步,以至千里。这一最好成绩的背后,是扬州全市干部群众奋力拼搏的五年。五年来,扬州始终保持“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以在全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争当探路先锋的目标定位,通过更多引领性、标志性、原创性改革推进“三个名城”建设,释放产业科创名城的澎湃动能,展现文化旅游名城的独特魅力,描绘生态宜居名城的崭新图景。
以改革为牵引,经济运行向新向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题”。2023年,全省新一轮制造业体系布局调整为“1650”,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围绕深化主导产业集群及新兴产业培育,将“323+1”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升级为“613”产业体系。而今,传统产业“发新芽”,新兴产业“长成林”,未来产业“快生根”,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高端装备、邗江数控成形机床、高邮智慧照明等入选国家级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规上企业开票销售达2000亿级,半导体、生物制药产业向“新”而行,航空产业、低空经济振翅起飞,工业机器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正加速融入千行百业。国企改革取得新突破,完成三年行动计划重点任务203项。深化开发园区招商体制改革,12家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实现招商公司“全覆盖”。持续制定优化营商环境“2号文件”,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政策意见,“诚信扬州”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以实干为导向,系统协同推进改革:——紧扣打造长三角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科创高地,健全“613”重点产业链发展推进机制、企业梯次培育机制、耐心资本投入机制等,统筹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贯通。扬州经开区钙钛矿光伏电池百兆瓦级中试量产公共平台建成目前全球唯一的中试量产平台,扬州高新区入选全省“双高”协同试点名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2020年的1600家增长至2024年的2516家,今年有望突破3000家。——紧扣打造双向开放节点城市,聚焦更高水平建设开放平台、更大力度开展交流合作、更高标准优化营商环境,着力在推动开发园区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中欧(扬州)智能制造产业园、打造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方面创新机制。——紧扣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健全文旅融合发展协调共建、激励扶持、品牌示范等三项机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推进大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创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让扬州成为国际有影响、国内有地位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紧扣擦亮“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名片,深化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入实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两项国家级示范。——紧扣深化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建设,持续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建设,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高效能治理良性互动。
改革越深入,对开放水平的要求就越高;开放水平越高,对发展的促进作用就越大。统计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扬州预计实际利用外资70亿美元左右,总量超过“十三五”10%左右,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省比重从“十四五”初的5.2%增长至6.6%左右。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864.2亿元,同比增长7.4%;100多家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海外投资项目遍及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扬州以打造“企业友好型城市”为牵引,持续推进“信用扬州”“免证扬州”“效率扬州”品牌建设,《扬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施行,“营商环境质量”考核得分全省第一,省工商联调查显示营商环境改善企业认可度超93%。“相信扬州、投资扬州,是最好的选择。”扬州招商大使、荷兰贸易促进委员会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理查德说,扬州用一场跨越12年的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接力赛”生动诠释了“抓营商环境就是抓发展未来”“让世界资本不能不来,不得不来”。
3

亲爱的读者,你是否感受到扬州发展的成色如此温暖人心?
11月6日,市委、市政府推出的大型融媒体问政节目《政事面对面》第十三期举行,聚焦“教育养育”主题,市教育、文旅、卫健、体育部门负责人直面市民关切,现场解决问题。一段“住院分娩个人零自付”节目短视频,当天仅微信视频号播放量就达400万,成为全网“爆款”。网友纷纷留言:“扬州真给力”“这才叫鼓励生育”“我也要成为扬州市民”……面对面问政,硬碰硬督办,实打实整改。《政事面对面》节目上线两年多来,推动一件件百姓急难愁盼之“事”上升为医食住行之“制”。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过去五年,扬州聚焦“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连年出台民生“1号文件”,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全力打造共同富裕、人民幸福的“好地方”。
好地方,有更好的就业。人才政策是一座城市最好的邀请函。五年来,扬州持续放大“烟花三月”“扬州夏日”等“四季”引才品牌效应,全力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迭代升级人才政策“1.0、2.0、3.0、4.0”,累计招引博士后人才403人,新增来扬就业创业大学生12万人,“追梦来扬 ‘州’到爱才”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五年来,扬州聚焦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全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创业推进积极有效,重点群体帮扶有力,共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3.44万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6.05万人,支持成功自主创业9.38万人,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31.25万人。
好地方,有更好的教育。教育,是关乎每个孩子未来、关乎每个家庭幸福的基本民生。五年来,扬州聚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共组建60个义务教育办学集团,集团化办学比例达90.3%;新增普通高中学位7050个,今年中考普高录取率达70.5%,基础教育质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推进职业教育40个“双元制”专业建设,“341”现代产业产教联合体等入选省级培育项目;扬州大学化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工程学等1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好地方,有更好的医疗。五年来,扬州持续加大医疗基础设施投入,着力改善群众看病就医环境,规划新建、续建14个卫生健康项目,20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全部达到二级水平。推动市、县级龙头医院与国内高水平医院合作共建,4家县级人民医院全部创成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建成3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7个县域医共体,覆盖全市所有基层医疗机构。
好地方,有更好的康养。五年来,扬州以颐养示范社区建设为契机,探索适合地方特色的个性化养老实践路径,加快构建具有鲜明扬州特色的养老服务模式。同时,扬州还将“公园+养老”“医疗+养老”“小区+养老”等养老服务理念贯穿始终,构建“15分钟基本养老服务圈”,社区嵌入式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全市已建成267个颐养示范社区,基本实现主城区全覆盖。2022年,扬州入选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
好地方,有更好的收成。让钱包鼓起来、日子火起来,是人民群众最朴实的愿望。五年来,扬州以乡村产业振兴夯实共富根基,坚持以项目带动创业、以项目带动就业、以项目带动共富。2024年,全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比2020年增长39.7%,达25.56亿元,村均236.2万元,居苏中苏北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607元,比2020年增长35%,年均增长7.9%。道固远,笃行可至。前不久召开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新蓝图鼓舞人心,新征程催人奋进。扬州全市上下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强信心于事业接续之时,振精神于脚踏实地之上,兴百业于浩荡前行之途,谋幸福于众志成城之中,继续聚焦“三个名城”建设,在现代化新征程上奋力把“好地方”扬州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来源:清风扬州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