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免疫疗法持续改变癌症治疗格局,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在2025年癌症免疫治疗学会(SITC)年会上,分享了如何训练、引导和加强免疫系统以改善患者预后的核心见解。
随着免疫疗法持续改变癌症治疗格局,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在2025年癌症免疫治疗学会(SITC)年会上,分享了如何训练、引导和加强免疫系统以改善患者预后的核心见解。
据不完全统计,在本次会议中,该中心科学家与临床医生共发表近30篇摘要及演讲,全球肿瘤医生网小编第一时间整理了口头摘要与演讲中探讨的部分关键问题,以供癌友们参考。
2025 SITC重磅:MD安德森癌症中心解锁免疫疗法四大关键进展,破解免疫逃逸+菌群增效+冷肿瘤破冰
有些肿瘤为何能够逃避免疫攻击?最新研究揭示关键新机制
PART 01
免疫疗法的研究正持续拓展,既探索其癌症预防潜力(如早期干预癌前肺组织以延缓或阻止肿瘤形成),也聚焦破解癌细胞免疫逃逸的核心机制。
淋巴瘤/骨髓瘤领域讲师DustinMcCurry医学博士及其团队,在2025年癌症免疫治疗学会(SITC)年会上(11月8日公布,摘要1228)分享了关键发现:他们识别出白血病细胞逃避免疫攻击的全新途径——ASXL1基因的致癌突变会改变癌细胞关键免疫标志物(免疫系统攻击的启动因素)的表达,帮助癌细胞躲避检测、抵抗治疗。团队进一步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证实,纠正该突变可让癌细胞重新被免疫系统识别并攻击。
研究中,团队对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及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复发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开展供体淋巴细胞输注(DLI,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潜在治愈性免疫疗法)前后的全外显子组测序与单细胞RNA测序分析。
结果显示:78%的DLI无应答者(NR)检测到ASXL1突变,而应答者(R)中该比例为0%(p,提示其可能是DLI耐药的驱动因素。
综上,该研究通过分子分析与免疫功能研究结合,首次揭示髓系肿瘤中全新致癌免疫逃逸通路:ASXL1突变通过定量(HLA-I水平)和定性(HLA配体组)双重改变发挥作用,且癌基因可能直接影响抗原加工过程。这一发现既深化了对癌细胞免疫逃逸机制的理解,也为抗原发现领域的癌症数据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截图源自“BMJ”
肠道微生物群能否成为改善免疫疗法反应的关键?
PART 02
MD安德森癌症中心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团队已证实,肠道微生物群多样化、特定微生物类群丰度较高的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反应更佳;饮食、抗生素使用等因素会影响这一治疗反应,目前研究人员正探索饮食干预、合成微生物组疗法等新方法,以改善黑色素瘤及其他癌症患者的疗效。
▲截图源自“OncLive”
近年来,我国也在积极开展益生菌、粪便菌群移植(FMT)等肠道菌群相关抗癌临床研究。《Cureus》曾报道我国全球首个相关案例:一位IV期pMMR/MSS型晚期或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经肠道菌群相关治疗后肿瘤缩小至可手术范围,最终实现病理完全缓解(pCR),标志着我国在结直肠癌难治亚型治疗领域迈出全球领先一步。
该患者为57岁中国男性,确诊升结肠pMMR型cT4bN2M1bIVb期mCRC,伴继发性肝转移,基因检测为KRAS/NRAS/BRAF野生型,就诊时存在反复腹痛、大便形状异常等症状。患者此前接受过三次治疗:首次参与II期临床试验(CPGJ602+mFOLFOX6方案),疗效不佳;第二次改用贝伐单抗联合FOLFOXIRI方案,三周期后达部分缓解(PR),但因化疗副作用强烈,患者不愿继续,且当时无根治性手术条件;遂第三次采用全新方案——口服肠菌群胶囊联合贝伐单抗+替雷利珠单抗治疗。
此次联合治疗效果显著:一是所有病灶均明显缩小,结肠肿瘤从3.7cm×3.1cm缩至2.1cm×1.7cm,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灶从5.2cm×4.3cm缩至2.3cm×1.4cm,肝脏肿瘤从3.9cm×3.2cm缩至2.9cm×2.3cm(详见下图),最终达部分缓解(PR)(对比第二次治疗,此次肝脏转移灶首次缩小);二是肿瘤标志物显著下降,癌胚抗原(CEA)从30.1μg/L降至4.3μg/L,CA19-9从62.64kU/L降至23.97kU/L。
▲图源“Cureus”,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无意中侵犯了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肿瘤患者如何检测肠道菌群?
研究发现,每个人的肠道菌群组成具有独特性,癌症患者与健康人群的菌群结构差异显著。肠道菌群检测通过二代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16S rDNA),可精确解析:菌群种类、数量及丰度分布;评估慢病进展、预警疾病风险;反映癌症患者菌群平衡情况,为个性化“养菌+种菌”方案提供依据,目标包括:平衡免疫系统、增强免疫细胞抗肿瘤活性、辅助防癌抗癌。
mRNA疫苗如何使“冷”肿瘤对治疗产生反应?
PART 03
免疫疗法有望通过长期免疫记忆实现全身性抗癌、预防癌症复发,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依赖患者预先存在的抗癌免疫力,多数患者因缺乏该免疫力导致治疗无效。近年来,mRNA疫苗作为增强ICIs疗效的策略备受关注,而个性化mRNA癌症疫苗因生产复杂耗时,应用受限。
安德森团队的最新研究带来突破:非癌症特异性的mRNA疫苗(如SARS-CoV-2mRNA疫苗)可激活免疫细胞,对抗免疫疗法耐药肿瘤。其机制是通过触发免疫反应,激活抗原呈递细胞、诱导癌细胞表达PD-L1,让T细胞浸润并靶向肿瘤细胞,成功转化免疫“冷”肿瘤,使其对ICIs易感。相关结果于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公布(11月8日,摘要419)。
该研究提取2019年8月至2023年8月的临床数据(IV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n=2406、转移性黑色素瘤n=757)。
结果显示:ICI治疗100天内接种SARS-CoV-2mRNA疫苗,NSCLC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从555天延长至1120天(调整后HR=0.5,95%CI:0.4-0.7),黑色素瘤患者OS几乎翻倍(HR=0.42,95%CI:0.24-0.74,p=0.003)。
▲截图源自“BMJ”
无独有偶,《Nature》此前报道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研究也提供了佐证。该研究纳入2015年1月至2022年9月的III/IV期NSCLC患者队列(180例ICI治疗100天内接种COVIDmRNA疫苗,704例未接种)。
结果显示:接种组生存获益显著:中位OS为26.67个月、36个月OS率为44.1%(详见下图d),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4.0个月、36个月PFS率为23.7%(详见下图e)。
▲图源“Nature”,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无意中侵犯了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综上,SARS-CoV-2mRNA疫苗通过激活先天免疫、重置癌症免疫治疗周期,与ICIs形成协同作用,为克服ICI固有耐药提供了非处方、易获取的解决方案,也为通用型mRNA疗法的研发铺平了道路。
EGFR+肺癌靶向治疗进展后,疗效如何升级?依沃西单抗给出答案,近3年生存率提升超10%
PART 04
对于携带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敏感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是一线标准治疗方案,其中第三代EGFR-TKI(含奥希替尼)已获批用于晚期患者一线治疗。但与早期TKIs类似,奥希替尼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获得性耐药,且TKIs治疗进展后(尤其是第三代TKIs耐药患者),临床治疗选择仍较为有限。依沃西单抗(ivonescimab)是首创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可协同靶向免疫逃逸与血管生成两大肿瘤进展关键通路。
依沃西单抗(ivonescimab)III期HARMONi-A试验(NCT05184712,AK112-301)是首个双盲、安慰剂对照随机研究,旨在对比依沃西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卡铂,与单纯化疗治疗EGFR-TKI耐药后晚期/转移性EGFR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共纳入322例中国患者(1:1随机分组,每组161例),均接受至少1个周期治疗。
该研究此前已在《JAMA》公布中期PFS结果(数据截止2023年3月10日,中位随访7.89个月):依沃西单抗联合化疗组中位PFS达7.1个月(95%CI:5.9-8.7),显著优于安慰剂联合化疗组的4.8个月(95%CI:4.2-5.6),HR=0.46(P客观缓解率(ORR)为50.6% vs 35.4%(P=0.006)。
▲图源“JAMA”,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无意中侵犯了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025年癌症免疫治疗学会(SITC)年会上,安德森团队进一步公布了该研究的最终总生存期(OS)结果(数据截止2025年4月12日,中位随访32.5个月):依沃西单抗联合化疗组中位OS达16.8个月(95%CI:14.5-20.0),显著长于安慰剂联合化疗组的14.1个月(95%CI:12.8-16.3),HR=0.74(P=0.019,达到预设统计学意义);12个月、24个月、30个月生存率分别为65.0% vs 60.0%、35.3% vs 28.8%、29.1% vs 18.4%,安全性持续良好。
▲截图源自“BMJ”
综上,依沃西单抗联合化疗在EGFR-TKI耐药后的EGFR+NSCLC患者中,同时实现了PFS与OS的显著获益,且安全性可控。该研究结果确立了这一联合方案作为EGFR-TKI治疗进展后患者的新标准治疗选择,有效填补了此类患者的治疗空白。
小编寄语
安德森等顶尖抗癌机构的这些进展,从机制探索(免疫逃逸、菌群调控)、创新疗法(mRNA疫苗、双特异性抗体)到临床转化(耐药解决方案、个性化检测)全面发力,既深化了对癌症免疫调控的理解,更带来了可落地的治疗方案与检测路径,为不同类型、不同治疗阶段的癌症患者点亮新希望。
但癌症具有高度突变、极具复杂性的特点,仅靠单一疗法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治疗效果。现阶段理想的抗癌治疗,应依托权威医院与专家的早期规范诊断,在手术、放化疗等传统治疗基础上,结合患者自身情况、疾病特点、经济状况等,辅以免疫细胞疗法(如CAR-T、TCR-T、TIL、NK、CAR-NK细胞疗法)、癌症疫苗、靶向药物、硼中子俘获疗法、质子治疗等抗癌新药/新技术,从而预防癌症复发转移、尽可能延长生存期、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1]McCurry D B,et al.1228 Immune escape through oncogene-mediated editing of the HLA-ligandome[J]. 2025.
[2]Cheng X,et al.Successful Treatment of pMMR MSS IVB Colorectal Cancer Using Anti-VEGF and Anti-PD-1 Therapy in Combination of Gut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A Case Report. Cureus. 2023 Jul 24;15(7):e42347.
[3]Grippin A J,et al. 419 SARS-CoV-2 mRNA vaccines sensitize immunologically ‘cold’tumors to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J]. 2025.
[4]Grippin A J,et al. SARS-CoV-2 mRNA vaccines sensitize tumours to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J]. Nature, 2025: 1-10.
[5]Zhang L,et al. 1348 Final overall survival analysis of HARMONi-A study comparing ivonescimab plus chemotherapy to chemotherapy alone in patients with EGFR+ NSCLC progressed on EGFR-TKI treatment[J]. 2025.
[6]Fang W,et al.Ivonescimab Plus Chemotherapy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With EGFR Variant: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24 Aug 20;332(7):561-570.
本文为全球肿瘤医生网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来源:全球肿瘤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