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遮羞布?哈勒书展聚集新老纳粹,暴力事件撕裂德国社会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4 10:12 1

摘要:德国东部城市哈勒最近不太平,一场名为“SeitenWechsel”的右翼书展,直接把全城搅成了冲突现场。

德国东部城市哈勒最近不太平,一场名为“SeitenWechsel”的右翼书展,直接把全城搅成了冲突现场。

几百号人涌上街头抗议,警灯闪了一整天,最后还闹出了袭击、踩踏等好几起暴力事件,连议员都没能幸免。

这场风波不是突然爆发的,书展的组织者苏珊娜・达根,本身就是德国选择党在德累斯顿市议会的成员。

她给书展的定位是“精神上的自卫”,还抱怨现在的主流书展太“政治化”。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德国这些年右翼势力有点抬头的意思,类似的右翼主题活动,最近两年举办的次数明显多了起来。

就是这么一场被组织者称为“精神自卫”的书展,一落地就遭到了民众的强烈抵制。

抗议活动选在周六上午开场,一开始是三场集会加一场游行,气氛还算平和。

可没过多久,三十来名示威者脱离了队伍,直接在展览中心入口处坐了下来,通道瞬间被堵死。

警方没辙,只能动用武力驱散人群,冲突就这么爆发了。

这场冲突里,最让人揪心的还不是混乱的现场,而是政治人物履职时遭遇的暴力袭击。

绿党州议员塞巴斯蒂安・施特里格尔,当时正在现场履行示威观察员的职责,没成想突然被人一拳打在胸口。

他后来回忆说,那一拳直接让他疼得受不了,最后被诊断为轻伤。

到底是因为他的政治身份被针对性袭击,还是单纯的随机冲突,现在还没查清楚。

更混乱的是,有个知名的右翼网红带着同伴混进了抗议人群里拍摄。

示威者本来就对右翼势力满是抵触,看到这俩人自然不乐意,纷纷要求他们离开。

推搡之间,现场直接发生了踩踏事件,紧张局势一下子就升级了。

整场活动下来,警方登记了七起案件,其中四起是袭击事件,为了维持秩序,现场足足部署了三百五十名警力。

本来以为只是一场普通的文化活动,没成想最后闹到拳脚相加,说实话挺让人意外的。

但只要看看这场书展的真实面目,就能明白抗议者的愤怒不是没有道理。

柏林笔会的发言人德尼兹・于塞尔说得很直接,这根本就是一个“非常右翼甚至极右翼的书展”。

施特里格尔议员更是毫不客气地形容,这里就是“新老新纳粹分子、右翼人士以及许多困惑之人的疯狂混合体”。

这些评价可不是空穴来风,书展的参展作者和展品内容,仔细扒一扒就能发现不少问题,有些展品背后明显带着极端主义的影子。

组织者达根虽然一直否认书展的极右倾向,但她的政治身份和书展的实际情况,根本经不起推敲。

德国选择党这几年在当地的支持率有起有伏,但其右翼立场一直很鲜明,不少成员的言论都曾引发争议。

让这样一个政党背景的人来主导一场“文化书展”,很难不让人怀疑其真实目的是借文化平台扩大极右势力的影响力。

个人觉得,文化平台本应是交流思想、传递正向价值的地方,被极右势力拿来当“遮羞布”和“扩音器”,这事儿本身就越界了。

德国社会对这一点的忧虑由来已久,大家担心的不是正常的文化交流,而是极端思想借着文化的名义悄悄渗透,最后侵蚀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各方对书展性质的争议,其实反映的是德国社会对极右势力的深层担忧。

这些年,欧洲不少国家都面临极右势力抬头的问题,而极右势力也越来越擅长用“文化”“民生”等看似正当的名义包装自己。

哈勒这场书展,不过是这种趋势的一个缩影。

暴力事件发生后,德国政界炸了锅。

绿党州议会党团主席科妮莉亚・吕德曼第一时间站出来强烈谴责,她直言有人滥用新闻自由的特权,混入抗议集会实施右翼暴力,这种行为绝对不能容忍。

其他政党也没闲着,社民党、基民盟等主要政党纷纷表态,批评极端暴力行为,不少政治人物还呼吁加强活动安保,确保大家的安全。

政界的反应在意料之中,但要解决问题,光靠谴责可不够。

这场风波最核心的矛盾,其实是德国在言论自由与抵制极端主义之间的艰难平衡。

德国《基本法》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但同时也有《反纳粹与反刑事犯罪法》来限制极右言论,可在实际执行中,这两者的边界很难把握。

一方面,不能因为担心极端主义就随意剥夺公民的言论自由,这是民主社会的底线。

但另一方面,也不能任由极右势力借着言论自由的名义兴风作浪,伤害社会公共利益。

哈勒书展之所以引发这么大的冲突,就是因为大家觉得,这场所谓的“文化活动”已经越界,变成了极右势力传播极端思想的工具,而相关部门没能及时管控。

德国目前针对极右文化活动有一套监管机制,包括活动审批、内容审查等环节,但从哈勒事件来看,这些机制显然还有漏洞。

比如类似的右翼书展,如何界定其是否属于“极端主义活动”,审批过程中该如何把握标准,这些都是现实难题。

专家们也提出过不少建议,比如建立“极端主义风险评估体系”,在活动举办前就对其风险等级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不同的管控措施。

除了政府层面的管控,社会层面的共识也很重要。

哈勒事件中,虽然有暴力冲突,但也能看到大量民众站出来抵制极右势力,这说明德国社会的主流还是反对极端主义的。

但同时也能发现,社会舆论存在一定的分化,还有一部分人对极右势力的危害认识不足,甚至被其误导。

如此看来,哈勒书展引发的风波,不只是一次单纯的街头冲突,它更像一个警钟。

它提醒德国社会,极右势力的渗透已经到了需要高度警惕的地步,而如何在守住言论自由底线的同时,有效遏制极端主义的蔓延,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这道题没有标准答案,过度管控可能会压缩正常的言论空间,不利于民主社会的发展;管控太松又会让极右势力有机可乘,威胁社会稳定。

个人觉得,关键在于建立一套清晰、透明且可操作的规则,让大家明白言论自由的边界在哪里,极端主义的红线不能碰。

同时,还需要加强反极端主义教育,让更多人认清极右势力的真实面目,从根源上减少极端思想的生存土壤。

哈勒的街头已经平静下来,但极端主义的隐患并没有消失,这场风波不仅是对德国的考验,也给其他国家提了个醒。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社会矛盾加剧的当下,如何防范极右势力借各种名义扩张,如何守护民主与自由的底线,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毕竟,任何民主社会都经不起极端主义的折腾,守护社会的和平与包容,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来源:冷秋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