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自述咖啡灌肠三年,“全家都用,什么病都能好”,医生不建议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4 10:17 1

摘要:河北邯郸,王女士在社交平台分享坚持“咖啡灌肠”三年,称全家跟着做

涉事公司在电话里只说“没有功效”,同时有人宣称“什么病都能治”

河北邯郸,王女士在社交平台分享坚持“咖啡灌肠”三年,称全家跟着做

11月11日,她向极目新闻记者把流程、频次和花费说得很细

家用环境里,水温定在42度,量到600毫升,倒入一包“低温咖啡益生菌粉固体饮料”和一包“德菊葛根菌粉固体饮料”,混匀后装进挂桶或袋子,接上导管和一次性接头,缓慢滴入肛门,大约15分钟结束

她把节奏也划了分层

饮食油腻或者常点外卖的人,可以每天一次

饮食清淡的,连续用一个月后改成每周一次,或者两三天一次

对用量的描述带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有人刚开始200毫升就憋不住,便秘重的得灌1000毫升,最多灌到1200毫升

她还强调,等孩子到了6、7岁能清楚表达感受时就可用,孕期也可以用,都是她的理解和选择

将这种做法用于6、7岁儿童或孕期人群,更需要格外谨慎

钱的账不复杂

她建议买六个月的疗程,费用约2000元,器具另算,挂桶出厂价20元,一次性接头0.5元一个

她把效果概括成三个词,清肠道,解肝毒,清血毒,还把生活里的病痛都装进同一个解决方案里

“一家老小已一颗药不吃,发烧就灌肠”

真正要搞清楚的不是流程,而是依据

记者按图索骥联系了产品生产公司

对方负责人接起电话,只留下一句判定就挂断

“没有功效”

12日,郑州市中心医院盆底中心肛肠外科副主任医师潘中平接受极目新闻记者咨询,把态度讲得直白

“现代医学不认为咖啡灌肠有特殊益处,缺乏调理胃肠或促进健康的证据”

医学上的药物灌肠有严格的时间和用量,疗程通常是几天到十几天,目的是避免肠道功能紊乱和副作用

“长期灌肠可能导致依赖,影响正常排便功能”

在他看来,王女士坚持三年的做法明显不健康

“所谓排毒养颜的功效存疑,不排除为带货宣传”

最后,他重复了一次立场

“咖啡灌肠没证据,不提倡”

关于产品名字里的“咖啡”,潘中平给了可能的解释路径

“真正可能起作用的如果有,更多还是益生菌而非咖啡,益生菌灌肠在医学上被证实应该是有效果的,但也不意味着可以长期频繁使用”

这提醒了一个常被忽略的点,概念叠加并不等于证据叠加

公司方面并非没有对外合作的信息

今年,这家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建了教授工作站,方向是低温咖啡的产学研合作

该公司还对外称在2025年正式启动三甲医院临床合作项目,试图构建咖啡灌肠疗法的临床寻证体系

这属于“去做验证”的阶段,而不是“已被证实”的阶段

截至发稿,没有检索到可以支持咖啡灌肠用于普通人群的公开科学资料

证据尚未站稳,宣传已经走得很快,这是信息流通时代常见的倒挂现象

此事最刺眼的地方在于巨大的认知落差

一边是“没有功效”,一边是“什么病都能治”

这不是修辞之争,而是日常选择

家里有老人小孩,谁来做决策,谁来承担后果,这些问题必须在证据面前作答

面对未经证实的健康宣称,最稳的选择是以证据为准,不拿家人的身体做试验

把目光放回到生活里,灌肠这种手段在临床从来不是玩具

医生会评估病情、制定疗程、盯着副作用,等到目的达到就果断收手

把常识摆在前面,灌肠是医疗手段,不是家用保健玩具

一旦变成高频日用,依赖和功能紊乱的风险会悄悄积累,等出现问题,往往已经不是“清一清”能解决的事

还有两点现实考虑

其一是钱

一个六个月疗程约2000元,再加器具,长期下来并不便宜

其二是合规

我国广告法明确对食品和保健品的功效宣传设有边界,涉及医疗功效必须有充分科学依据

如果个人分享最终用于带货并构成夸大或虚假宣传,相关主体都有可能面临监管部门的问询与处罚

在社交媒体,故事传播得往往比证据快,个人体验也容易被当作凭据

热闹之中,仍可以慢一点

核心不是“信谁”,而是“看什么”,看的是可验证的数据和公开透明的研究

这要求耐心,也考验克制,但代价比把家人推向不确定要小得多

有人把灌肠当万能钥匙,这个判断与现有医学证据不匹配

医疗机构的建议是明确的,企业负责人的回应也提供了清晰的参照

下一步是否会有更系统的研究、是否会有监管部门的进一步动作,值得继续关注,但在那之前,日常选择最好维持在谨慎一侧

来源:小渔知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