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纵深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加强科技教育已超越单一教育领域改革范畴,成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奠基性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为科技教育的战略定位提
一、正确的教育选择:时代要求与国家发展需求的战略统一
在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纵深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加强科技教育已超越单一教育领域改革范畴,成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奠基性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为科技教育的战略定位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正深刻重塑着生产力形态与人类社会运行方式。在此背景下,科技教育承担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使命。它不仅是应对外部技术封锁、突破"卡脖子"难题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长远布局。将科技教育置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位置,体现了教育选择与国家意志的高度契合,体现了人才培养与时代需求的精准对接,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
二、实施的基础性条件
1设施设备:构建开放集成的智慧教育环境
科技教育的实施首先需要打破传统教室的物理边界,建设开放、灵活、可重构的学习空间。这包括配备先进的科学实验室、人工智能创客空间、虚拟现实体验中心等,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前沿技术工具。但更重要的是建立动态更新机制,避免"一次性配置、长期闲置"的僵化模式。应推动区域层面的设备共享平台与云平台建设,通过5G、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优质资源的远程调用与虚拟仿真实验的常态化应用,降低薄弱学校的实施门槛。
2师资:培育跨学科复合型专业队伍
教师队伍是科技教育落地的关键变量。理想的科技教育师资应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宽广的跨学科视野以及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当前需多管齐下:在师范院校设立科技教育专项培养计划,强化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整合能力训练;建立在职教师持续性专业发展体系,通过高校进修、企业挂职、项目研修等方式提升实践能力;制定灵活的引才政策,吸引具有科研或产业背景的专业人才进入基础教育领域,充实兼职教师队伍,形成"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合理结构。
3课程:设计分层分类的系统性体系
课程建设需摆脱碎片化、活动化的倾向,构建纵向连贯、横向融通的完整框架。小学阶段应聚焦科学兴趣启蒙与探究习惯养成,设置以现象观察、简单制作为主的体验性课程;初中阶段侧重科学思维方法与基础技术能力的培养,强化项目式学习;高中阶段则可开设技术工程、算法设计、生命科学等方向性选修课程,与大学先修课程、强基计划衔接。课程内容必须体现时代性,及时纳入人工智能伦理、数据素养、可持续发展等新议题,并推动与区域产业特色结合,形成"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特色课程"的立体格局。
三、实施的主要挑战
1是否纳入考试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的深层困境
科技教育强调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其成果难以通过纸笔测试全面衡量。若简单纳入传统考试体系,极易异化为知识记忆与应试训练,违背初衷;但若完全脱离评价,又可能在实践中被边缘化。破解之道在于构建"过程性+表现性+终结性"的多元评价体系,将学生参与项目研究、专利发明、竞赛成果等纳入综合素质档案。同时,需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学习过程的伴随式数据采集,通过数字画像客观记录学生能力成长轨迹,为科学评价提供可信依据。
2对升学是否有影响:与招考制度的衔接难题
当前升学机制仍以分数为主导,科技素养在录取决策中的权重偏低,导致家长与学生投入动力不足。必须推动中考、高考改革,在自主招生、综合评价等特殊类型招生中,实质性参考科技实践成果。可探索建立"科技特长生"培养通道,但需警惕功利化倾向。更根本的是将科技素养细化为可观测的指标,逐步融入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使其真正成为升学的"硬通货"而非"装饰品",形成"教-学-评-招"一体化闭环。
3地区发展不平衡性: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
东部发达地区与一线城市可依托雄厚财力建设高端实验室、引进顶尖师资,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及乡村学校可能连基础实验器材都难以保障。这种差距若不及时干预,将加剧教育不公,形成"数字鸿沟"与"创新鸿沟"。破解之策包括:国家层面设立专项转移支付,精准投向薄弱地区;建立"科创教师"流动轮岗制度,通过津贴激励引导优秀教师下沉;大力发展"双师课堂"与虚拟教研室,以技术手段实现优质师资的跨区域共享;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县域高中结对,形成定点帮扶机制。
4学段发展不平衡性:纵向衔接的机制缺失
小学、初中、高中对科技教育的定位与实施路径存在明显差异,但当前各学段间缺乏有效沟通与衔接设计,导致内容重复或断层。小学阶段过于娱乐化、高中过于功利化的现象并存。亟需建立区域学段一体化教研机制,共同制定跨学段的能力培养标准与教学指南。小学重在"播种"兴趣,初中重在"培育"能力,高中重在"定向"发展,三个阶段应形成螺旋上升的能力链条。同时,应加强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鼓励集团化办学,通过统一课程规划与师资调配,实现学段间的无缝衔接与协同发展。
科技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关乎青少年成长成才,关乎国家未来发展。面对时代要求与国家需求,我们需坚定选择科技教育的发展方向,筑牢设施、师资、课程三大基础,直面并破解考试考核、升学影响、地区与学段不平衡等现实挑战。通过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多方协同发力,推动科技教育高质量、均衡化发展,让每个青少年都能接受优质的科技教育,培养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与实践本领,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不竭动力。
来源:安子侃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