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大同市成功入选“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2025年度试点城市。该计划经专家多轮评审,经层层筛选,最终从全国择定5座城市,大同脱颖而出,成为山西省唯一入选的城市。
近日,大同市成功入选“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2025年度试点城市。该计划经专家多轮评审,经层层筛选,最终从全国择定5座城市,大同脱颖而出,成为山西省唯一入选的城市。
为什么会选择大同?答案也许就藏在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开放包容的城市风骨中……
一座城的“混血”编年史
大同,位于山西最北端,扼守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北接内蒙古草原,东望河北,南临忻州。这座被称为“北方锁钥”的城市,是名副其实的“全晋屏障、北方门户”。
图源:大同日报融媒
其历史可追溯至平城时代,曾是北魏京都、辽金陪都、明清重镇。位于内外长城之间,桑干河支流、御河纵贯南北,这里自古便是边陲要塞,也是胡汉文化碰撞交融的重要舞台。
公元398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迁至平城(今大同),自此开启近百年的北魏平城时代。在此期间,王朝在此营建宫室、立宗庙社稷,使其迅速崛起为北方的政治、军事与文化中心。
选择大同,与其独特的地理格局密不可分:它地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既是游牧文明南下的“门户”,也可依托山川形势抵御外侵,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而更重要的是,迁都于此的鲜卑贵族,得以更便利地吸收中原文化——推行农耕、改汉姓、着汉服、兴汉语,逐步走向融合。
大同市博物馆内的那尊北魏女舞俑,正是这段历史的见证:其服饰既保留鲜卑窄袖元素,又融入汉式对称美感;舞姿在草原豪迈之中,亦添了几分中原的婉约。这正是文化融合的生动写照。
图源:大同市博物馆
当时的大同,已是一座人口众多、商贸发达的国际化都城。街市上,鲜卑牧民与汉族文人比肩,草原皮毛与中原丝绸交汇,形成一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共生图景,也为今日的“三交”计划,写下了跨越千年的历史注脚。
大同的“融合密码”都藏在这里
这段开放融合的历史,并非只尘封于历史典籍,更以巨大的体量“沉淀”在大同的土地上,成为千年交融的凝固见证。
云冈石窟:刻在岩壁上的“融合史诗”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以精湛雕刻记录下多元文明的交融轨迹。西方的犍陀罗艺术、草原的审美情趣与中原的雕刻技法在此完美融合,见证着那个汇聚西域、中原与草原工匠的国际化大都会的辉煌。
图源:云冈石窟官微
华严寺:木构之上的“融合丰碑”
这座辽金皇家寺院的“坐西朝东”布局,沿袭了契丹朝日习俗,而殿内彩塑壁画则与汉式木构技艺完美结合,是游牧与农耕文明在信仰层面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
图源:文博山西
桑干河:一条流动的“民族走廊”
桑干河不仅串联起泥河湾、许家窑等古人类遗址,更作为红山、仰韶等文化的传播通道,见证着鲜卑、契丹等民族在此迁徙往来,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民族融合之河”。
图源:山西新闻联播
长城:从军事边墙到“融合桥梁”
大同长城不仅是古代的军事屏障,更是沟通南北的文明纽带。它见证过和亲队伍的往来,也促成了隆庆议和后的边境互市。最终从分界的边墙,演变为连接两种生活方式的桥梁。
图源:山西文旅融媒体中心
恒山:山河之间的“交流通道”
作为北岳,恒山不仅是地理分界,更是连接中原与塞外的重要通道。千百年来,雁门关、平型关等要隘见证着商旅、使团与各民族在此往来穿梭,形成一条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活态走廊。
图源:文博山西
当千年故事与现代“接头”
在这片见证千年融合的土地上,大同的故事,至今仍在以新的方式被讲述、被体验。
通过精心编排的《北魏长歌》《天下大同》等舞台剧目,以及广受欢迎的沉浸式演艺《如梦大同》,大同将历史转化为可感可触的艺术体验。
走出剧场,大同还联合呼伦贝尔、洛阳等多地文博单位,推出“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西京印迹——大辽金元文物展”等主题展览,系统展示拓跋鲜卑等民族的迁徙与发展历程,以文物讲述交流故事,让历史“活”在眼前。
图源:文博山西
旅行地图上,三条跨省文化线路正在成形——从追寻鲜卑南迁的足迹,到探访辽金五京的遗韵,再到触摸长城与石窟的千年印记。它们不只串联风景,更串联起一段段跨越地域的民族记忆,邀人同行,也促心相通。
图源:文博山西
何为大同?答案就写在这座城市的名字与历史里——它崇尚的“美美与共”,正是在其四个世纪的开放胸襟中炼成的。
这座历经战火与和平的古城,深度参与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塑造。今天,你依然能在这里找到历史的回响:于古城墙上感知古今交融,在甸顶山巅享受天地逍遥,亦或走入市井街巷,在八大美食之都的烟火气中,与热情敞亮的大同人相遇……
来源: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