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西部28座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三季报”一出炉,赛场硝烟就呛得人睁不开眼。这场关乎区域经济格局的较量,究竟藏着怎样的胜负密码?
煤炭价格震荡让“煤都”榆林踩下刹车,洛阳却趁机反超襄阳冲上第三。
中西部28座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三季报”一出炉,赛场硝烟就呛得人睁不开眼。这场关乎区域经济格局的较量,究竟藏着怎样的胜负密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前三季度GDP榜单上,榆林以5654.11亿元仍稳坐中西部非省会头把交椅,但5.3%的增速已显疲态。煤炭行业营收、利润双降的阴霾下,这座“万亿候选城”首次在半年报中隐去GDP规模,引发外界诸多猜测。
追兵阵营早已提速。宜昌以4553.28亿元、7.0%增速跃居第二,洛阳反超襄阳,以4454.9亿元位列第三。这四座城市共同撑起“头部阵营”,而宜昌与洛阳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接近9%,与榆林、襄阳形成鲜明对比。
五年间,省域副中心建设从地方探索升级为国家导向。陕西将榆林定位“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湖北“一主两副”战略成效凸显,28座城市与省会协同拉动经济。芜湖、遵义等8城组成3000亿级“第二梯队”,区域竞争已呈多极态势。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资源依赖困局:煤都的转身与工业新城的突围
榆林与鄂尔多斯的减速,戳中了资源型城市的周期痛点。四年狂增3459亿元的神话,靠的是占全国三成的原煤产量,但能源转型浪潮下,单一产业已难撑大局。新能源、新材料的培育,成了两座煤都必须闯过的关。
宜昌与洛阳的崛起,则给出了另一种答案。宜昌依托长江水道打造物流节点,洛阳借郑州都市圈强化产业配套,工业多元化让它们在周期波动中站稳脚跟。规上工业的高增速,印证了转型比依赖更有生命力。
襄阳的困境同样值得警惕。汽车产业占工业四成,新能源转型跟不上燃油车下滑节奏,4%的增速让其在头部竞争中渐显乏力。“一业独大”的风险,在副中心城市中并非个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协同破局:副中心不该是省会的“影子”
湖北“武襄宜”金三角的协同实践,撕开了副中心发展的新路径。三市共建创新矩阵,不再各自为战,让宜昌、襄阳的增长更有韧性。这种互补而非替代的关系,才是副中心的核心价值。
郑州与洛阳的产业分工更具借鉴意义。郑州聚焦新能源整车,洛阳强化零部件配套,避免同质化内耗的同时,共同做大产业蛋糕。副中心不是省会的“追随者”,而是“互补者”,这一定位正在被改写。
政策支持需踩准城市禀赋。贵州每年10亿专项资金支持遵义,陕西拔高榆林定位,都是精准施策的体现。但若陷入“政策依赖”,忽略市场化内生动力培育,再强的扶持也难续增长神话。
28座城市的角逐,本质是区域发展模式的比拼。谁能打破资源依赖、做好省会“最强搭档”,谁就能在“十五五”的万亿赛道上笑到最后。这场竞争,才刚刚进入深水区。
图片来源于网络
煤都减速、工业城逆袭,28城争霸谁是真英雄?
你觉得榆林能靠转型稳住宝座吗?洛阳、宜昌又该往哪发力?
来评论区说说你的判断!
来源:快乐的红烧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