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8日第三段录音抛出,同步传出律师函寄到一位90岁外婆家,这一步把争议直接推到最刺眼的位置
11月8日第三段录音抛出,同步传出律师函寄到一位90岁外婆家,这一步把争议直接推到最刺眼的位置
这场拉扯的原点不复杂
古二,又名程骏年,因《繁花》剧本署名权归属与秦雯发生冲突,与王家卫的合作关系迅速恶化
剧组里,他不仅参与创作,还夹杂着送夜宵、挡酒等杂活,身体又有渐冻症,频繁加压让人吃不消
请假难批,言语羞辱也出现,避无可避的失衡积累到阈值,矛盾就此炸开
创作署名与基本尊重,一旦失序,名气和技术都拦不住行业的坏风气
最先引爆舆情的是两段私下录音
内容涉及王家卫与秦雯对圈内人的评价,唐嫣的名字被提起,语气与公开赞美的形象相反,让不少观众感到落差
游本昌作为德高望重的前辈,也在谈话中被不客气地指摘
关于喜剧演员的不当玩笑更让人不适,这些片段在平台发出后迅速上热搜,讨论从人物评价扩展到行业礼节与边界
人设的光鲜架不住私下话语的反噬,舆论的转向来的很快
11月5日,又有一桩现实影响发生
秦雯编剧、唐嫣主演的《爱情没有神话》原定11月7日在央八黄金档播出,却在5日宣布撤档,官方未说明具体原因,但行业普遍将其与近期录音风波关联讨论
作品撤档像一个重锤敲在制作方与平台的节奏上,负面舆情对内容发行的连锁反应立刻显形
第三段录音在11月8日释出,谈话对象是导演李爽
李爽曾参与《金陵十三钗》,也拍过《南京浩劫》,这份履历让人对其处理公共议题的态度有期待,但录音里的语气被指对普通人冷嘲,透出对日本武士道的偏爱,听者产生强烈不适
履历并不等于价值观背书,公开作品的主题和私下谈话的尺度并非天然一致
更敏感的是招人与培育的表述
录音提到要招“没经验的大学生”,还计划办夏令营收年轻人的剧本
年轻人进入行业是好事,但强调“没经验”与集中收稿的方式,容易被理解为成本与权力的再分配
当入口设置在“越不懂越好”,风险不只是作品质量,而是把创作权利与议价能力压到最低
冲突并未停在讨论层面
律师函寄到了古二的外婆家,老人已90岁,消息一出舆论迅速站队,有网传称疑似剧组工作人员在网上对“上门”言辞表现得意,但真实性未获权威证实
把法律程序落到老人门口,很难被解释为沟通的第一选择
古二的账号随后被平台封禁,又在其他平台开新号,表示将继续曝光未公开的录音,目标是得到道歉与问题解决
古二把三段录音依次放出,称将持续公开直至得到道歉与解决
剧组方面做出回应,否认录音的完整性,称属于“恶意剪辑”
王家卫、秦雯以及被提及的演员陈坤、周迅目前尚未发表公开回应
“恶意剪辑”的指控与“原始录音”的释出,焦点落在证据链是否完整
截至11月12日,事件仍在发酵,没有双方和解,也没有权威调查结论
截至11月12日,双方仍未公开和解,也没有权威调查结论
这场争议也被拉回行业层面
11月6日发布的中国报告大厅《2025-2030年中国影视行业重点企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可行性评估报告》显示,2025年影视行业虚拟拍摄与AI辅助剪辑应用率同比提升22%,头部企业技术投入占营收18%到25%,高工业化标准项目占比达35%,票房转化率提升至65%
行业报告指出内容质量与技术革新是核心竞争力
但报告未触及创作权益的具体保障,这个缺口在录音风波里暴露得很直白
技术向前跑得很快,权利保护却像一个慢半拍的影子
到底是谁有权决定署名,为什么最弱的那一环总被忽视
到底是谁有权决定署名,为什么最弱的一环总被忽视
有现成的对比可以参考
2024年国内某古装剧编剧维权事件里,编剧公开合同与手稿,行业协会介入,最终达成联合编剧署名与补偿,剧集照常播出
前车之鉴不是没有,2024年某编剧维权事件通过调解拿回联合署名与补偿
再看好莱坞,2023年从5月到9月的编剧工会罢工,核心议题之一就是AI创作与署名权,最终签订新协议,把“AI需在编剧监督下使用、提高流媒体薪酬”写入合同,行业逐步复工
好莱坞在2023年把AI与署名写进合同,罢工才结束
回到当下,录音是否完整、剪辑是否有误导,需要更透明的证据与第三方核验
真相的成立依赖完整材料与可追溯流程,这比情绪化的站队更重要
署名与尊重如何落地,不只是道歉的方向,而是合同、流程与行业自律的细节
编剧交稿的版本管理、联合署名的认定机制、剧组对从业者的基本保障,都需要多方对齐标准,最好在项目启动前就写进协议
把规则前置,才能减少事后扯皮
这次争议还有一个细微的提醒
镜头外的工作状态决定了镜头内的作品质量,情绪与疲劳会渗入故事的缝隙,观众终究能看出来
创作不是体力消耗赛,尊重不是喊口号,它们是项目管理里最容易被忽略却最贵的环节
王家卫与秦雯团队暂未对具体指控作公开说明,涉及演员的名字也未获进一步确认,公众的耐心在等待一份清晰的回应
行业的耐心则在等待一个更稳的制度答案
来源:酷姐娱乐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