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贵州把山地徒步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吸引了大量游客和资金,说明“文旅结合”的创新方向正在成为潮流。
贵州把山地徒步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吸引了大量游客和资金,说明“文旅结合”的创新方向正在成为潮流。
如今的旅游不只是看风景,更要玩出文化特色,否则就会走向同质化的死路。
11月9日,安顺云峰屯堡迎来一年一度的山地徒步大会。
六百多名参与者冒着细雨穿越古老的屯堡地貌,穿上明代服饰的姑娘一边端茶一边迎客,射箭、地戏、蜡染等非遗项目一应俱全。
现场的气氛绝不止步于简单徒步,而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
这种“徒步+体验”的新模式开始受欢迎。
人们不满足于走走路,而要在运动中体验文化,感受历史,甚至“穿越”六百年前。
贵州把早已是非遗的地戏表演融入到活动中,让游客感受到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
这些非遗项目本身都已入选非遗名录多年,却少有人能近距离观看。
借助旅游活动,非遗得以重新焕发活力。
更有意思的是,这次路线设计巧妙,选用明代军屯遗址作背景,既有历史底蕴,又适合户外运动。
走完十公里,不光锻炼身体,还能逛完文化“彩蛋”,带回一堆照片和文化课。
游客在体验中“动”,在文化中“活”,这是以往旅游少见的深度融合。
这次云峰屯堡的成功也说明,单纯卖风景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文化IP成为了新的赚钱方式。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贵州旅游收入上涨了四成以上,说明高品质文化体验带来的经济效益比过去单纯依靠自然景观的模式更强。
这是对那些想靠“景点”挣钱的景区的一次明确提示:只有融合文化,才能走得更远、更深。
贵州的做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利用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体育运动,把文化体验做成一条完整产业链,既能吸引游客,也能保护和传承非遗。
在国内外游客越来越追求特色化、个性化旅游体验的背景下,这种“文旅融合”的思路逐渐成为必须。
毕竟,旅游的未来,不只是看风景,更是让人走出家门,留下记忆。
如果其他景区也能借鉴这一策略,不仅能激发地方文化活力,还能推动经济增长。
旅游不再是单纯的景点门票,而应成为文化传播和产业升级的手段。
尤其是在游客更注重体验和文化认同的今天,将历史地标转化为体验场景,是最实在的方式。
这个案例也让人思考,为什么传统文化不火了?
原因之一就是变得孤立。
没有和现代生活结合,没办法吸引年轻一代。
贵州把文化变成体育和娱乐元素,确保非遗不仅被保护,还能被年轻人接受和喜爱。
未来,更多地方应该从这些成功经验中学习,把文化“穿”进日常,把历史变成年轻人愿意参与的活动。
在国家推动文化自信、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云峰屯堡的案例显得尤为具有代表性。
它证明,只要把文化资源用好,结合现代元素,没人能阻挡文化的复兴潮。
山地徒步、文化体验、非遗技术融合,不仅是一场旅游盛宴,更是文化传承的创新途径。
总结来看,单纯的风景已经不能成为竞争力,文化IP+体育体验的结合才是未来旅游的方向。
贵阳、湖南、陕西等地可以考虑借鉴这种模式,让旅游变成一场文化的飨宴。
只要把历史故事讲得生动,就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让传统文化在现代找回新生命。
未来,旅游市场的竞争核心将不再是景色的美丽,而是文化的深度和体验性。
贵州的试点证明,只有坚持创新,把文化融入到旅游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这不仅是一场旅游推广,更是传统文化的复苏。
真正让历史走入生活,让文化成为旅游的核心资产,才是真正的突破所在。
来源:轩轩不止是个吃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