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12分钟、6分的比赛,就能把“中国下一位NBA中锋”的滤镜砸得稀碎。
一场12分钟、6分的比赛,就能把“中国下一位NBA中锋”的滤镜砸得稀碎。
杨瀚森的名字,曾跟着“下一个姚明”一起刷屏。现实却是:开拓者的大名单里找不到他,Rip City Remix的板凳末端才有他的球衣。
发展联盟那12分钟,像把放大镜。
得分端,他靠二次进攻捡了4分,剩下2分是挡拆顺下吃饼——动作不慢,但也没有突然起速的惊吓感。
防守端,对面一个假掩护就逼得他换也不是、蹲也不是,弧顶被投了个干净三分。
NBA球探的评语很直白:体能还差两档,投篮节奏像CBA。
这不是挑剔,是门槛。
姚明当年第一场NBA常规赛就13分8篮板,投篮手感像装了大号瞄准镜;易建联在雄鹿第一个月场均10分,靠的是跑跳天赋。
周琦?打了两年,场均1.3分,直接给球迷打回现实。
把杨瀚森摆进去,数字更扎心。
周琦起码在火箭混过常规赛,而杨瀚森现在连垃圾时间都捞不到。
他的12分钟6分4板,换算成36分钟是18分12板,听起来还行,但发展联盟的数据一向“通货膨胀”。
真正要命的是,他在场时球队净负10分,攻防两端都没法让队友松一口气。
有人拿年龄当挡箭牌——“他才19岁”。
可NBA最不缺年轻怪物。
19岁的莫布利已经在骑士打季后赛首发,19岁的文班亚马把盖帽玩成集锦。
时间不是借口,级别才是尺子。
再说回中国市场。
当年姚明打开拓者,主场红色球衣铺满看台,球馆大屏幕滚动中文广告。
现在杨瀚森坐冷板凳,腾讯直播间弹幕都在刷“不如回CBA”。
流量像潮水,退得比来得快。
那回CBA就能解决问题吗?
看看历史。
王治郅回国前在NBA场均4分,回CBA立马大杀四方,但再也没有跨过太平洋。
巴特尔从掘金回北京,拿了常规赛MVP,却再也拿不到NBA十天短合同。
CBA的统治力,换不来NBA的信任状。
真正的死结是:杨瀚森没一项技能是“世界级”。
脚步?够扎实,但快不起来。
投篮?能投,但空位三分命中率不到三成。
策应?视野不错,可一旦上强度就传不出球。
NBA中锋可以没三分,但不能没护框;可以慢一点,但必须壮一圈。
这两样,目前都没在他身上看见影子。
球迷最难受的点,其实在这儿:
你知道他努力,也知道天花板就在头顶两厘米。
这种看得到却够不到的挣扎,比直接放弃更折磨人。
接下来无非两条路。
要么留下来继续做挥毛巾的第十二人,把每天的力量房和录像课熬成肌肉记忆,赌两年后对抗能长十磅、三分能稳到35%。
要么像当年周琦一样,带着“至少试过了”的自我安慰回国,然后在CBA被拿来和莫兰德比胳膊粗细。
没人能替他选。
只是再过半年,如果发展联盟的12分钟还是6分4板,那故事就自动写到结局页了。
到时候,连“下一个姚明”的口号都会显得尴尬,像过期海报还贴在电梯里。
残酷吗?这就是真实速度。
NBA从不会等任何人,更不会为谁把篮筐调低一厘米。
杨瀚森的下一站,要么在训练馆里把计时器按到冒烟,要么在回国的航班上删掉手机里所有英文歌单。
时间给过他机会,还会继续给。
只是机会窗口的宽度,大概只剩最后一次提速了。
来源:喝水都会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