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杭州西溪园区的深处,两层被蓝色围板隔离的办公区正成为阿里 AI 战略的新心脏 —— 超过 150 名工程师组成的 “千问突击队”,正昼夜打磨着阿里首款面向 C 端的 AI 助手。这个被内部称为 “未来之战” 的项目,标志着阿里巴巴从企业级 AI 服务商向消费
在杭州西溪园区的深处,两层被蓝色围板隔离的办公区正成为阿里 AI 战略的新心脏 —— 超过 150 名工程师组成的 “千问突击队”,正昼夜打磨着阿里首款面向 C 端的 AI 助手。这个被内部称为 “未来之战” 的项目,标志着阿里巴巴从企业级 AI 服务商向消费级生态构建者的重大转型。
过去三年,阿里云通过通义千问 API 编织起一张庞大的产业互联网 AI 网络。在金融领域,国内前十财险公司全部接入通义千问,华安保险的 “安安” 出单机器人实现 30 秒极速出单,人力成本直降 70%,高效的服务让客户理赔的等待时间大幅缩短,极大提升了客户满意度 。工商银行的 “商户智能审核助手” 运用 Qwen-VL 多模态模型,将商户资质审核效率提升 400%,成功入选北京市人工智能典型案例。在电商行业,阿里利用 AI 帮助众多中小商家进行智能选品、精准营销,根据消费者的浏览和购买历史,为商家提供个性化的商品推荐策略,助力商家销售额显著增长。这些深耕让 Qwen 模型在垂直行业积累了 36T tokens 的海量行业数据,为 C 端应用奠定了扎实的领域知识基础。
2024 年底的组织架构调整,已预示着阿里对 C 端的野望:通义 APP 团队从阿里云智能剥离,并入智能信息事业群,与夸克形成 “双引擎” 布局。这种调整打破了传统云服务的 B 端思维,让 C 端产品经理能直接调用通义实验室的万亿参数模型能力。正如一位内部人士透露:“现在算法工程师每天都要体验 200 次以上的用户对话,这种贴近用户的研发机制在阿里云历史上从未有过。” 为了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产品团队还开展了大量的用户调研活动,深入分析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习惯和痛点,以便对产品进行针对性的优化 。
当 OpenAI 还在为 GPT-5 的算力成本发愁时,阿里通义千问团队正凭借开源战略在全球开发者社区掀起风暴。数据显示,Qwen 系列模型全球下载量突破 6 亿次,GitHub 星标数超过 12 万,成为唯一能在开源领域与 Meta Llama 抗衡的亚洲模型。
从 2023 年的 Qwen1.0 首次开源,到 2025 年 9 月发布的 Qwen3-Max,阿里走了一条 “效率优先” 的技术路线。Qwen3-Max 采用混合专家(MoE)架构,总参数突破 1 万亿,但通过动态激活技术将实际算力消耗降低 60%,仅用 4 张 H20 显卡就能运行完整推理流程。这种 “能效比革命” 让中小开发者也能轻松调用顶级模型能力,Airbnb 正是基于这一特性,将 Qwen 嵌入其客服系统,响应速度比 GPT-4 快 30% 。Airbnb 的客服人员表示,以前使用其他模型时,客户咨询的问题常常要等待较长时间才能得到回复,导致客户满意度不高 。而接入 Qwen 模型后,快速的响应让客户感受到了更贴心的服务,客户投诉率明显下降 。
在 2025 年全球 AI 实盘投资大赛 Alpha Arena 上,Qwen3-Max 以 22.32% 的收益率力压 GPT-5(亏损 62%),成为唯一盈利的亚洲模型。其秘诀在于对金融市场的深度理解 —— 通过分析 10 万份研报构建的行业知识图谱,结合实时舆情数据的动态权重调整,让模型在风险资产定价上展现出超越人类分析师的敏锐度。这种 “从产业中来,到消费中去” 的训练策略,让千问 APP 在金融、电商等复杂场景的服务能力领先同行。在比赛过程中,面对市场的剧烈波动,Qwen3-Max 能够迅速分析市场动态,及时调整投资策略,避免了重大损失 。而 GPT-5 则在市场变化时反应迟缓,导致投资决策失误,最终亏损严重 。
11 月 13 日午后的港股市场,阿里巴巴股价在 15 分钟内直线拉升 5.2%,成交额较前日同期暴增 300%。这种异动背后,是资本市场对阿里 “第二增长曲线” 的强烈预期。分析师们在研报中纷纷上调阿里巴巴目标价,高盛指出:“千问 APP 有望成为阿里电商、金融等业务的超级入口,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这种乐观情绪不仅源于对 Qwen 模型技术实力的认可,更在于对阿里构建 AI 生态能力的信任。
QuestMobile 数据显示,2025 年三季度国内 AI 应用月活 TOP3 中,字节豆包 1.59 亿、腾讯元宝 1.2 亿,而阿里通义 APP 仅 3000 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阿里通义 APP 的表现与头部产品存在差距 。但千问项目的独特优势在于 “双轮驱动”:国内依托淘宝 8 亿用户的消费场景,国际版借 Qwen 在海外开发者社区的影响力,直接对标 ChatGPT。
在国内,淘宝的庞大用户基础为千问 APP 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用户可以在购物过程中便捷地使用 AI 助手,获得个性化的推荐和服务 。正如麦肯锡预测,2030 年全球 AI To C 市场规模将达 1.3 万亿美元,阿里选择在此时亮剑,恰是抓住了 OpenAI 陷入数据合规风波、Midjourney 遭遇版权诉讼的战略机遇期。OpenAI 因数据隐私问题面临多起集体诉讼,欧洲数据保护机构对其展开调查,这使得 OpenAI 在市场上的声誉受到一定影响 。Midjourney 则因版权纠纷被迪士尼、环球影业等巨头起诉,其业务发展也受到了阻碍 。阿里抓住这一机会推出千问 APP,有望在全球 AI 市场中抢占一席之地。
与单纯的 AI 对话工具不同,千问 APP 从立项起就规划了 “场景生态化” 路径。在产品原型演示中,用户可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完成 “查询西湖周边民宿→对比飞猪价格→生成行程攻略→同步钉钉日程” 的闭环服务,这种深度打通阿里商业版图的能力,是独立 AI 公司难以复制的优势。用户在计划一次旅行时,只需在千问 APP 中输入 “我想去杭州西湖旅游,帮我安排一下行程”,APP 就能整合飞猪的酒店和机票资源,生成详细的行程安排,并将相关日程同步到钉钉中,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
更关键的是,Qwen 模型的开源策略正在吸引全球开发者构建垂直领域插件,一个涵盖教育、医疗、代码开发的 “千问插件市场” 已具雏形。开发者们基于 Qwen 模型开发了各种实用的插件,如在线教育插件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辅导,医疗插件可以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代码开发插件可以帮助程序员提高开发效率 。这些插件丰富了千问 APP 的功能,使其能够满足用户在不同领域的需求,进一步增强了 APP 的竞争力。
在中关村某金融科技公司的会议室,CTO 王博士盯着屏幕上的模型输出皱起眉头:“虽然 Qwen 在财报分析上准确率达 92%,但涉及会计准则判断时仍会出现‘幻觉’。” 这种行业共性问题,正考验着千问 APP 的商业化落地能力。尽管 Qwen 模型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犹如暗礁,潜藏在技术优势的光芒之下,考验着千问 APP 的商业化落地能力。
大模型 “幻觉” 问题在金融、医疗等严肃场景尤为致命。在金融领域,任何一个错误的判断都可能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医疗场景中,不准确的建议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阿里的应对策略是构建 “行业知识防火墙”:在金融领域,接入央行征信、税务等 12 个权威数据源,通过多源交叉验证将错误率控制在 0.3% 以下。当模型对一笔贷款风险评估时,它会同时参考央行征信数据中的信用记录、税务数据中的企业纳税情况等多方面信息,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在医疗场景,与 301 医院合作构建百万级病例知识库,确保问诊建议符合临床指南。这些努力让 Qwen 成为首个通过国家金融监管总局 AI 算法备案的大模型,为其在金融领域的深入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千问国际版进入欧洲市场时,立即遭遇 GDPR 的严苛考验。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对用户数据的保护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导致巨额罚款和声誉损失。阿里为此在爱尔兰设立了数据合规中心,采用 “模型本地化训练 + 数据本地化存储” 方案,仅用户对话数据的加密传输协议就迭代了 7 个版本。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了先进的加密算法,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更棘手的是文化差异:在东南亚市场,团队发现用户对 “AI 生成宗教内容” 高度敏感,不得不针对性训练宗教伦理模型。因为在一些东南亚国家,宗教信仰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AI 生成的宗教内容如果不符合当地的宗教教义和文化传统,可能会引发用户的反感和抵制 。这种 “技术 + 文化” 的双重适配,正成为全球化竞争的核心壁垒,只有跨越这些壁垒,千问 APP 才能在全球市场中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在云栖小镇的展厅里,千问 APP 的演示界面闪烁着微光:用户对着手机说 “周末想去京都”,屏幕立即呈现融合天气、汇率、热门景点的个性化攻略,甚至连岚山竹林的最佳拍摄时间都精确标注。这个场景预示着阿里对 AI 助手的终极定位 —— 不是简单的对话工具,而是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超级入口。它将打破信息获取与服务享受之间的壁垒,让用户在一个平台上实现从灵感萌发到计划落地的全流程体验。就像一位资深旅行达人,不仅能提供专业的旅行建议,还能帮你搞定所有的行程安排,让旅行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继夸克 AI 眼镜之后,千问团队正与达摩院合作研发 “千问智能终端”,计划将模型能力嵌入车载系统、智能家居等设备。在 2025 年秋季发布会剧透中,一款集成 Qwen3-Max 的车载助手已实现 “实时路况分析 + 车内环境调节 + 目的地服务预订” 的全链路智能,展现出超越传统车机系统的场景理解能力。当你在下班途中,车载助手能根据实时路况,提前为你规划最优回家路线,并自动调节车内温度和播放你喜欢的音乐。到达目的地附近时,还能帮你预订停车位和周边餐厅。在智能家居方面,用户可以通过千问 APP 远程控制家中设备,用语音指令就能实现开灯、调节空调温度、查询冰箱食材等操作 ,让生活变得更加便捷高效。这种跨终端的布局,将使千问 APP 无处不在,成为用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与 ChatGPT 的订阅制不同,千问 APP 选择了 “基础功能免费 + 场景服务分成” 模式。用户使用日常对话完全免费,但通过 AI 生成淘宝购物清单、飞猪旅行订单时,阿里将与合作伙伴按比例分成。这种 “流量变现 + 服务抽成” 的双轨制,既降低用户门槛,又构建了可持续的商业闭环。当用户在千问 APP 上生成一份淘宝购物清单时,APP 会根据用户的需求,精准推荐相关商品,用户通过推荐链接购买商品后,阿里将与淘宝商家按照一定比例分成 。
这种模式不仅为用户提供了免费且实用的服务,还为阿里和合作伙伴创造了新的收入来源。当黄仁勋在 2025 年 GTC 演讲中再次提到 “Qwen 占据全球开源模型半壁江山” 时,这场始于杭州两层办公楼的 AI 突围战,早已超越了产品竞争的层面。它既是中国科技公司在通用人工智能领域的正名之战,更是一场重新定义人机交互方式的生态革命。千问 APP 的成败,或将书写 AI 时代 “中国方案” 的关键篇章 —— 而此刻,全球科技舞台的聚光灯,正前所未有地聚焦在这支杭州团队身上。
来源:慢慢摸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