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双十一:你以为的“捡便宜”,可能是商家的“套路局”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3 17:25 1

摘要:双十一原本是商家清库存、消费者得实惠的双赢购物节,可越办越久,味道渐渐变了。2025年双十一刚落幕没几天,黑猫投诉平台上的相关投诉就飙升到几千条,大多集中在价格问题上。很多人熬夜算优惠、蹲直播、付定金,以为省了一大笔,事后对账才发现,不仅没占到便宜,反而比平时

双十一原本是商家清库存、消费者得实惠的双赢购物节,可越办越久,味道渐渐变了。2025年双十一刚落幕没几天,黑猫投诉平台上的相关投诉就飙升到几千条,大多集中在价格问题上。很多人熬夜算优惠、蹲直播、付定金,以为省了一大笔,事后对账才发现,不仅没占到便宜,反而比平时买得还贵,所谓的优惠,不过是让人冲动消费的幌子。

最让人防不胜防的还是“先涨后降”的老套路,今年不少商家玩得更隐蔽了。比如一款常用的空气炸锅,10月中旬还卖799元,到了10月底突然涨到899元,双十一预售时标上“直降200元”,以699元的价格吸引下单。消费者一看优惠力度这么大,赶紧付了定金,等付完尾款才发现,这价格比平时还贵了几十块。深圳市市场监管局11月2日公布的调查显示,这种行为涉及上百家店铺,其中家电类占比高达30%,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平台晒出价格截图,印证了这种“明降暗涨”的操作。

除了老套路,今年还出现了不少新花样,让人措手不及。有消费者反映,自己付完预售定金后,平台突然停止了“限时补贴”,没付尾款的商品瞬间贵了几十元,连品牌方和主播都吐槽被平台“背刺”。还有更隐蔽的,消费券默认不勾选,很多人抢付完尾款才发现,自己没享受到本该有的优惠,想找平台补差价,却被各种规则绕得晕头转向。更离谱的是,有些预售商品的实付价,居然比活动期间的现货价格还高,所谓的“锁定优惠”根本就是个笑话。

让人头疼的还有复杂到让人崩溃的优惠规则。满减、津贴、跨店券、直播间红包、定金立减……各种优惠叠加在一起,堪比做数学应用题。想买到最低价,得先算清楚各种券的使用门槛,还要凑够相应的金额,稍有不慎就会算错。有网友吐槽,为了凑满减,硬生生多买了好几样不需要的东西,最后总价反而比平时还高。这种复杂的规则,不仅让消费者累心,还容易让商家钻空子,很多人稀里糊涂下单,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占到便宜。

“大数据杀熟”也没在今年双十一缺席,不同账号买同一件商品,价格能差出不少。有消费者发现,自己的老账号买一款剃须刀头要684元,用家人的新账号下单,价格却只要354元,4天时间价差高达330元。还有一款婴儿杯,促销价居然比日常价贵了50元,而这种价差只针对部分老用户。市场监管总局11月11日明确发布合规提示,禁止“大数据杀熟”“先提价后打折”等违法行为,可还是有商家铤而走险,利用算法精准收割消费者。

更让人无奈的是,很多商品的“保价”服务形同虚设。不少人下单前特意看了保价条款,以为买贵了能退差价,结果真的发现降价后,却被商家以“优惠券不参与保价”“活动商品除外”等理由拒绝。有消费者刚下单一款家电,第二天就发现降价200元,联系客服退差价时,对方却拿出一堆复杂的规则解释,最后还是没能拿到差价。这种名存实亡的保价服务,不仅没能保障消费者权益,反而成了商家吸引下单的噱头。

这些乱象的出现,本质上是部分商家的竞争逻辑走偏了。现在平台把销量排名作为分配资源的重要依据,流量扶持成了商家生存的关键,原本的“购物盛宴”变成了“流量战场”。有些商家不想着提升产品质量、优化服务,反而把心思花在玩价格套路、收割流量上,觉得只要能短期冲销量就行,根本不在乎品牌口碑。可这种短视行为,最终伤害的不仅是消费者,还有整个电商行业的信任基础。

其实早在今年双十一前,多地市场监管局就发布了消费提示,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规避消费陷阱。市场监管总局也在11月11日再次强调,要严格查处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要求平台落实主体责任,让规则公开透明。这些举措都在努力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也让诚信经营的商家能有更好的发展环境。但要彻底整治这些乱象,光靠监管提示还不够,还需要平台和商家真正转变思路。

对平台来说,应该简化优惠规则,让消费者看得明白、算得清楚,而不是用复杂的规则制造信息差。同时要加强对商家的监管,建立完善的价格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并制止“先涨后降”“大数据杀熟”等行为,让保价服务真正落地。对商家而言,与其在价格上玩猫腻,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产品品质、优化售后服务上,靠真诚和实力留住消费者,这才是长久经营的正道。

对消费者来说,面对双十一的各种优惠诱惑,更要保持理性。下单前可以多对比价格,看看商品平时的售价,不要被虚假的优惠幅度冲昏头脑;遇到复杂的优惠规则,没必要强行凑单,按需购买才是最省钱的;如果遇到价格欺诈、大数据杀熟等情况,要保留好截图、订单等证据,及时向平台或监管部门投诉维权。毕竟购物的初衷是为了满足需求,而不是为了凑优惠花更多的钱。

双十一的初衷是让利消费者、激活市场,这本来是件好事。如果任由价格套路泛滥,只会让消费者越来越失望,最终失去对这个购物节的信任。只有平台、商家都坚守诚信底线,监管部门加强监管,才能让双十一回归本质,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实惠,让市场形成良性循环。

你今年双十一有没有遇到价格套路?或者你有什么避免被“割韭菜”的购物技巧?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看法。

来源:绿鸭嬉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