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2岁的杨振宁最后一次“讲课”,用的是一叠泛黄的草稿纸。 3月21日清华追悼会,镜头扫过第一排,那叠纸就躺在透明展柜里,标题只有七个字:高温超导再思考。 没有署名、没有日期,像老师随手写在黑板角落的粉笔字,却惊得后排几位诺奖得主集体前倾——那是他倒下前三天还
102岁的杨振宁最后一次“讲课”,用的是一叠泛黄的草稿纸。 3月21日清华追悼会,镜头扫过第一排,那叠纸就躺在透明展柜里,标题只有七个字:高温超导再思考。 没有署名、没有日期,像老师随手写在黑板角落的粉笔字,却惊得后排几位诺奖得主集体前倾——那是他倒下前三天还在推演的模型,算到一半,笔停了,人也没再醒来。
段路明后来对记者说:“杨先生把最难的谜面留给我们,答案他带走了一半。” analogy:就像老厨师临终把最后一把盐撒回海里,徒弟们得自己尝出咸度。
同一天,地球另一边的美国物理学会总部也亮起烛光。 主席Rosner隔着十二小时时差视频连线,一句话让现场中外记者同时摘耳机: “从今天起,APS每两年发一次‘杨振宁理论物理纪念奖’,奖金不多,只够买一张环球机票,但获奖者必须像杨一样,把最重要的论文发在中国人主办的期刊上。” 掌声落下,有人懂:这是国际学会在用硬规则帮中国杂志抬影响因子,也是替老杨给母国递“接力棒”。
仪式结束,翁帆没跟车队走,绕到侧厅接受央视专访。 她掏出一张A4,是杨振宁在病床上签的最后一份文件:把个人存款约2000万元全部注入“清华大学杨振宁奖学金”,专补理论物理方向的穷学生。 “他说名字可以刻在碑上,但钱要花在看不见的地方。” 记者追问您个人份额,翁帆摇头:“我那份?早在他心里折成公式了,我花不动。”
镜头外,长子杨光诺其实来了,只是躺在旧金山病房。 长孙杨启航捧来一台iPad,屏幕里老爷子插着管,句句颤抖:“替我谢谢翁帆,她替我们守了父亲,也替国家守了宝藏。” 一句话把“继母”两个字翻译成“家人”,旁边杨缘立刻把这段录屏发ins,配文只有emoji:☀️,点赞十万。
最安静的角落留给1971年的日记本。 灰皮、卷边,纸比人先回国。 那年老杨43岁,第一次踏进百废待兴的中科院,在速记里写:“他们缺的不是天才,是抽水机,把人才从田野抽回实验室。” 下面一行新添的铅笔字,是2022年他补的:“如今抽水机有了,得修管道,别让水再漏回田里。” 笔迹淡到几乎看不见,却像提前为自己的追悼会写注脚。
遗产清单里,最值钱的是两套房子,最不值钱的也是两套房子。 北京海淀那座三居室将改成纪念馆,保留粉笔痕迹;石溪旧办公室按遗嘱“一动不动”,连垃圾桶里的机票都不扔。 管理委员会由翁帆与三位子女共同挂名,首项决议却与房租无关:2024起,晨曦基金会每年拿出50万美元,专补“规范场论”方向的博士后,条件是必须在中美各待一年,把“管道”焊死。
有人问:诺奖都拿了,为啥还拼命? 追悼会散场,清华物理系门口排起长队,学生抢着领纪念册。 封面印着老杨2004年写的一句话: “方程式会老,但好奇不会退休。” 把这句话翻过来,背面是空白,留给下一个填答案的人。
来源:大气小羊fizJk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