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可瘫痪全美!美国专家敦促中国立即停止动用该武器!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3 22:48 1

摘要:先说清电磁脉冲(EMP)。它依靠强电磁辐射“烧”电子元器件,目的是瘫痪系统而不是造成人员伤亡,雷达失明、通信混乱、导航错误、基础设施“断网断电”。按触发方式分,核爆型和非核型:前者威力大、覆盖广;后者可以定向、控制,适合复杂战场精准致盲雷达、压制节点。媒体常说

国会听证会上那句“美国电网随时都会陷入黑暗”,是军事顾问彼得·普赖说的。熟悉美国军政生态的人都知道,“被威胁”一般会和预算、项目、利益联系在一起。

先说清电磁脉冲(EMP)。它依靠强电磁辐射“烧”电子元器件,目的是瘫痪系统而不是造成人员伤亡,雷达失明、通信混乱、导航错误、基础设施“断网断电”。按触发方式分,核爆型和非核型:前者威力大、覆盖广;后者可以定向、控制,适合复杂战场精准致盲雷达、压制节点。媒体常说的末日效应并不准确:杀伤范围很难完全控制,容易误伤自己;军用设备一般都进行了加固屏蔽;许多民用设备可以重启恢复。

EMP的发现源于核试验的意外。1961年新地岛“沙皇炸弹”在4200米高空爆炸(约5000万吨TNT),投弹的图95与地面失联约一小时,数千公里内防空雷达、电子设备损坏,电磁扰动沿地磁场绕地球三圈。1962年,美国在400公里高空引爆了约140万吨当量热核弹,夏威夷1300公里外街灯大面积熄灭、电网瘫痪、通信中断,多颗卫星相继失效。从此EMP就以一种可怕姿态出现在军事上。

美国在武器化方面走得快。冷战时期就已经暗中推进,2009年后以CHAMP为代表。2012年测试中一枚导弹低空掠过,按顺序“关掉”7座建筑的电子设备而不伤建筑,任务后还能自处置;2019年相关导弹已在全球美军基地部署。此后又和JASSMER隐身巡航导弹结合,向更智能的“认知电子战”迈进。2025年SHOTCALLER项目启动,盘子为108亿美元(新增拨款约11.6亿),包括海军舰载微波、地面平台以及单兵级EMP,产业链条不断加厚。

美国也是唯一一个把EMP用在了战场上。1991年海湾战争中,搭载早期EMP弹头的“战斧”导弹直接击中伊拉克防空指挥中枢,雷达变成雪花状、指挥网络瘫痪,之后空袭如同入无人之境。2003年伊拉克战争再次对巴格达电网和通信施压,城市陷入黑暗与隔绝之中,抵抗的意志很快就被击溃了。

普赖宣称中国的EMP可以摧毁美国80%的电网,造成数百万人的死亡。此类断言令人不安,但是避不开“要预算”的动机。有人算过,给美国电网做必要加固大约20亿美元,连国防开支的零头都不够;听证会后,电磁防护预算却追加到上百亿美元。剧本熟悉:先渲染威胁,再拿经费;对内强调重视,对外禁止。

再上世纪60年代末罗布泊核试期间科研人员记录到核爆伴生的EMP,关键词是“记录”“研究”而不是武器化;70年代起对电离层扰动和电磁传播系统性观测,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2011年航天科工研制出定向EMP装置,在试验中成功击落大型无人机,技术重点放在防御上,目的是使来袭目标掉线、失能,而不是造成大面积的威慑。2024年珠海航展,飓风3000地面高功率微波系统出现,宣传10公里内压制无人机蜂群、拦截低空精确制导弹药;同年披露常规EMP达到千兆瓦级脉冲功率突破,利用先进压电陶瓷做成手榴弹级小型化装置,成本只有美方的十分之一。

中国多次在联合国提出建立电磁类武器管控机制,态度公开,2021年提出限制军用杀手机器人,被美英俄印等拒绝。逻辑是“不主动作乱,但不能被乱”:可以不用,但必须有,研发为止戈而非挑事。和另一边的冷战思维、技术封锁、双重标准、拒签相关议定书相比较,形成强烈反差,一方在“定规矩”,另一方在“上装备”,谁怕失去优势,谁想把事情做稳,路人皆知。

从民生看,EMP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无声地停摆。电力调度、通信、金融清算、医疗设备等无不电子化,一次局部的大冲击就可能引起连锁反应。所以电网加固、关键基础设施电磁防护,是值得投入的。花20亿美元做基础,还是再砸上百亿搞军备竞赛,哪个更能让人睡安稳觉,不言而喻。

还要看到技术的边界,战场敌我系统交错,波束外泄、反射耦合复杂,避免误伤需要更精细的频谱管理、更准确的指向、更智能的识别。武器越像手术刀,约束就越多。这也是道德拷问,制造恐慌,还是提升防御自恰性、降低人命风险?中国更偏向于后者,尊重技术而不是放纵技术。

美国把它推上战场,中国把它拧进防御,一个向外,一个向内。更不能让“威胁论”遮蔽“治理论”。负责任的国家应该用较少的钱来弥补漏洞,用更加透明的态度来设立规则,用更加克制的手来掌握刀柄。技术可以成为利器,也可以成为盾牌;使它成为守护和平的坚盾,才是智慧和担当。

来源:杭州发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