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银保监会2025年三季度数据显示,车损险投保率已降至58%,意味着全国有42%的车主果断选择退保或放弃投保。按理说,2025年车损险新规已经整合了自燃险、涉水险等6大附加险,还把不计免赔险直接并入主险,保障范围覆盖了90%以上的车辆损失场景,应该更受车主欢迎才
2025车损险新规来了,42%车主退保,原因其实很简单
银保监会2025年三季度数据显示,车损险投保率已降至58%,意味着全国有42%的车主果断选择退保或放弃投保。按理说,2025年车损险新规已经整合了自燃险、涉水险等6大附加险,还把不计免赔险直接并入主险,保障范围覆盖了90%以上的车辆损失场景,应该更受车主欢迎才对。可现实却恰恰相反,越来越多的车主用脚投票,背后的原因其实一点不复杂,都是车主算清了“经济账”后的理性选择。今天就用大白话,把新规下车主退保的核心痛点、不同人群的选择逻辑,还有该怎么判断自己要不要买车损险讲透,全是实用干货,不管是新车车主还是老车车主,看完都能不踩坑、算明白。
一、核心痛点:不是保障不够,是“性价比”没跟上
很多车主反映,新规后的车损险“看着划算,实则不香”,问题根源不在于保障范围,而在于保费、保额和理赔规则的失衡,让车主觉得“花的钱不值”。
1. 保费倒挂:车越老,保费越“亏”
这是最让车主吐槽的一点。所谓“保费倒挂”,就是车辆随着使用年限增加不断折旧,残值越来越低,但车损险保费却没跟着同步下调,反而还可能上涨。比如一辆10万元的家用车,开5年后残值只剩4万元左右,但车损险保费依旧按接近新车的标准核算,一年可能还要花3000多元。更直观的是,车龄超3年的车,车损险保费与实际维修成本之比往往超过1.5:1,相当于花1.5元买1元的服务,性价比太低。
对5年以上的老车来说,这种感受更明显。一辆8年车龄的日系中级车,市场残值也就5万元左右,但车损险保费每年仍要2500元上下,相当于每年要花车辆残值的5%买保险,要是3年不出险,交的保费就够给车子做一次全面大修了。车主心里自然有杆秤:与其把钱交给保险公司,不如自己存着应对维修,反而更灵活。
2. 出险“得不偿失”:小事故理赔不如自费
新规没解决“出险后次年保费上涨”的问题,这成了很多车主放弃车损险的关键原因。现在车险实行“自主定价系数”,范围在0.5-1.5倍之间,一次出险就可能触发保费上浮,而且涨幅不低——理赔金额3000-1万元,次年保费涨10-25%;理赔金额超1万元,涨幅直接冲到25-40%。
对车主来说,小事故走保险反而亏。比如一次剐蹭维修费2000元,要是走车损险理赔,看似省了当下的维修费,但次年保费可能要多交1000元,算下来总共要花3000元,反而比自费维修贵。更不用说理赔流程繁琐,耽误时间精力,不少车主干脆觉得“小事故自己修,大事故概率低”,没必要为了小风险花高额保费,还得承担次年涨价的风险。
3. 新能源车主:“专属痛点”没解决
新能源车的普及,让车损险的短板更突出。新能源车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占整车成本的50%以上,但传统车损险对这部分的保障并不完善,很多电池故障、衰减不在赔偿范围内。更麻烦的是,新能源车维修成本极高,一块电池的更换费用能占到车价的40%,但车损险保额是按车辆折旧后的价值计算的,往往出现“维修费用超保额”的情况。
比如一辆特斯拉Model 3后保险杠剐蹭,4S店报价8000元,车损险却只按折旧后的保额赔5000元,剩下的3000元还得车主自己掏。而且新能源车出险率和单次理赔费用都比燃油车高,行业数据显示新能源车单次理赔预估在7200元左右,这部分成本最终传导到保费上,导致新能源车主的车损险保费普遍比燃油车高,却没得到对应的专属保障,自然不愿投保。
4. 保费普涨:新能源亏损拖累燃油车
2025年车损险保费上涨是普遍现象,哪怕是没出过险的车主,保费也可能比去年高。核心原因是新能源车车险亏损严重,部分地区赔付率超过100%,去年全行业因新能源车车险亏损就达五十七亿元。为了平衡成本,保险公司只能上调整体保费,这就导致燃油车车主“被涨价”,明明自己出险率低、维修成本稳定,却要为新能源车的高风险买单。
除此之外,维修成本上涨也是重要因素。汽车零部件和工时费每年涨幅在10%左右,再加上零整比居高不下,部分豪华品牌零整比超过800%,这些成本最终都体现在保费里。还有自主定价系数的调整,高风险驾驶(比如频繁违章)、保险脱保等情况,都会让保费大幅上浮,有车主反映去年车损险1600元,今年直接涨到2100元,涨幅超30%。
二、车主的“替代方案”:不买车损险,不代表不防风险
42%的车主退保,并不是完全放弃车辆损失保障,而是找到了更划算的替代方案,把“被动投保”变成了“主动控风险”。
1. “基础险+现金储备”:自己掌控资金
这是最主流的方案:只买交强险+300万三者险+医保外用药责任险,一年保费大概2000元就能搞定,剩下原本要买车损险的钱,存进货币基金或专门的维修储备金账户。按每年车损险保费4000元计算,3年就能攒下1.2万元,足够覆盖大多数中等程度的维修费用。
这种方式的好处很明显:资金始终在自己手里,就算3年内不出险,钱也还在,不会像保费那样“沉没”;而且不用走理赔流程,小事故直接自费维修,避免次年保费上涨。财务专家也支持这种“自留风险”策略,因为超过60%的私家车主在车辆使用周期内从未获得过车损险理赔,多数人其实是在为小概率事件支付超额保费。
2. 第三方维修+厂商延保:降低维修成本
现在第三方修理厂的服务越来越成熟,推出了“原厂件+工时费打折”的服务,维修成本能比4S店低40%-60%。一个前大灯总成,4S店报价3000元,第三方修理厂1500元就能搞定,还能包1年质保。对车主来说,自费维修的成本大幅降低,进一步削弱了车损险的必要性。
另外,很多车企推出的延保服务也成了车损险的替代品。比如比亚迪“精诚延保”8年16万公里,发动机、变速箱大修全包,年均费用才1500元,比车损险便宜60%;蔚来“服务无忧”套餐更是直接覆盖了维修、保养等多项服务,抢走了不少传统车损险的市场。这些延保服务针对性更强,价格更透明,比车损险更受车主认可。
3. 主动降风险:技术+驾驶习惯
随着L2级自动驾驶的普及,AEB自动刹车等功能让追尾事故率下降40%,很多车主觉得“事故概率低了,没必要买车损险”。还有些车主通过参加防御性驾驶培训,把事故发生率降到行业平均水平的1/3,用提升驾驶技能的方式主动规避风险,比被动投保更靠谱。
对低风险驾驶群体来说,这种方式效果显著。比如年均行驶里程低于1万公里、无出险记录的车主,事故概率极低,花几千元买车损险确实不划算。他们更愿意把钱花在提升车辆安全性上,比如安装ADAS设备,既降低了事故风险,部分保险公司还会为此提供保费折扣。
三、谁该买车损险?谁可以果断放弃?
不是所有车主都适合退保,关键看车辆情况、驾驶场景和经济承受能力,这几类人群可以对号入座:
1. 建议买车损险的3类人群
- 新车车主:车价高、残值高,一旦发生碰撞、剐蹭,维修成本高,尤其是30万元以上的豪华车,零整比高,一次大修费用可能超过10万元,车损险能起到关键保障作用。
- 新手司机:驾驶经验不足,事故概率相对较高,面对复杂路况应对能力有限,有车损险能减少心理压力和经济损失,不用为一次小事故纠结自费还是理赔。
- 特殊场景车主:经常跑高速、长途,或者所在地区自然灾害多发(比如多雨、多冰雹),车辆面临的风险更高;还有新能源车车主,目前三电系统维修成本高,专属车险还在完善中,车损险仍是重要保障。
2. 可以放弃车损险的3类人群
- 老车车主:车龄超5年、残值低于10万元的车辆,保费倒挂严重,每年保费可能超过车辆残值的5%,不如自己攒维修基金,小修自费、大修权衡后再决定,更划算。
- 低风险驾驶人群:年均行驶里程低于1万公里,平时只在市区短途通勤,无出险记录,驾驶习惯好,事故概率极低,没必要为小概率事件支付高额保费。
- 经济承受能力强的车主:手头宽裕,能轻松承担几万元的维修费用,觉得理赔流程繁琐,不想为小事故浪费时间,更愿意用“自费维修”换省心。
四、实用建议:买车损险不花冤枉钱,记住3个原则
如果确实需要买车损险,也不用盲目投保,掌握这几个技巧,能提高性价比,避免花冤枉钱:
1. 按实际价值投保,拒绝“保额虚高”
新规后部分保险公司支持按车辆实际价值投保,而不是默认按新车价。车主可以主动要求保险公司按车辆当前残值核算保额,这样能有效降低保费,避免“花高价买低保障”的情况。投保前可以先在二手车平台查询车辆残值,做到心中有数。
2. 关注保险公司政策,避开“涨价坑”
不同保险公司的出险涨幅政策不同,比如平安车险1次出险涨幅25%,次年未出险可恢复0.6系数;太平洋车险1次出险涨幅20%,指定4S店维修涨幅减半。投保前可以对比多家公司的政策,结合自己的驾驶情况选择。另外要注意,保险脱保会被列为高风险车主,保费可能大幅上涨,一定要在到期前30天内及时续保。
3. 搭配附加险,不盲目追求“全保障”
车损险的主险保障已经很全面,不用再额外购买已整合的附加险。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搭配必要的附加险,比如新能源车可以加投“三电系统专属险”,经常跑高速的车主可以加投“道路救援险”,按需搭配比“全险”更省钱。
五、行业趋势:车损险会“消失”吗?未来会怎么变?
42%车主退保的现象,本质上是车主需求升级与保险产品僵化之间的矛盾,不是车主不需要保障,而是传统车损险已经满足不了个性化需求。未来车损险的变革方向很明确,会朝着更精准、更灵活的方向发展。
1. 定价更精准:“千人千价”成主流
目前的自主定价系数只是开始,未来会有更多保险公司引入UBI车险模式,通过车载设备监测驾驶数据,安全驾驶的车主能享受30%以上的保费折扣,而高风险驾驶车主则需要支付更高保费。参考美国的经验,按车龄、里程、驾驶行为动态调整保费,一辆车龄8年、年行驶5000公里的家用车,车损险保费可从3000元降至1000元,精准匹配车主风险。
2. 产品更细分:针对性解决痛点
针对新能源车的“三电系统专属险”、针对老车的“低残值车损险”会越来越多。比如比亚迪与平安合作的“电池卫士险”,覆盖电池容量衰减超30%免费更换,年保费800元,上市3个月销量就突破10万份,说明细分产品更受市场欢迎。未来还会出现按行驶里程计费的“里程险”,平时开得少的车主能省更多钱。
3. 服务更主动:从“事后赔付”到“事前预防”
保险公司会逐渐从单纯的“赔钱”转向“防损”,比如推出“安全驾驶培训+保费折扣”套餐,车主完成培训后保费直降20%;或者免费为车主安装ADAS设备,降低事故发生率,实现保险公司和车主的双赢。这种主动防控风险的模式,会让车损险的性价比更高,也更能满足车主需求。
总结
2025年车损险新规下,42%车主退保,核心不是保障不够,而是保费倒挂、出险涨价、针对性不足等问题让“性价比”失衡。车主的选择越来越理性,不再盲目跟风买“全险”,而是根据自己的车辆情况、驾驶习惯选择最适合的保障方式。
对车主来说,要不要买车损险,关键看“风险和成本是否匹配”:新车、新手、高风险场景建议买,老车、低风险驾驶、经济承受能力强的可以果断放弃,用“基础险+现金储备”的方式更划算。而对保险公司来说,车主的退保潮也是变革的信号,只有推出更精准、更灵活、更细分的产品,才能重新赢得车主认可。
最后提醒大家,买车险的核心是“转移自己无法承受的风险”,不用盲目追求“全覆盖”,也别为了省钱忽视必要的保障。如果还不确定自己要不要买车损险,可以拨打保险公司客服电话,结合自己的车龄、车价、驾驶情况做详细咨询,再做决定也不迟。也可以把这篇文章分享给身边的车主朋友,让大家都能算清经济账,不花冤枉钱。
来源:发不者8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