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成都高新区的一处广场上,一台搭载裸眼3D屏幕的无人小车正缓缓驶过。这是成都迪立科技有限公司的Dili-X智驾移动商业机器人,能够在不同场景中自动规划路径,以厘米级精度提供移动零售和宣传服务。
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简称“市民促中心”)于2024年11月挂牌,一年间,见证了成都营商环境的变革升维。
▲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资料图片 图据视觉中国
成都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千方百计为企业拓市场、降成本、给场景、搭平台,推动营商环境实现从“服务”到“赋能”的再进阶。
当下,一张覆盖市场、资本、技术、场景的全要素“赋能”网络已初步织就。
-场景赋能-
从实验室到应用场
打造适宜企业生长的“热带雨林”
在成都高新区的一处广场上,一台搭载裸眼3D屏幕的无人小车正缓缓驶过。这是成都迪立科技有限公司的Dili-X智驾移动商业机器人,能够在不同场景中自动规划路径,以厘米级精度提供移动零售和宣传服务。
▲迪立科技智驾移动商业场景
“我们最初尝试过接驳、清扫等场景,但后来发现移动商业的价值更大。”公司总经理孙劭恒回忆道。作为初创企业,无人车要进入商业广场或景区,需解决经营许可和车辆投放管理双重难题。在武侯区落地时,由于自动驾驶地方管理细则尚未明确,车辆部署一度陷入停滞。
这一困境的快速化解,得益于成都系统性开放“城市级”应用场景。2025年3月,成都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在市民促中心挂牌成立,旨在将城市空间转化为开放的创新试验场。
在产业端,成都在16条重点产业链组建了场景工作小组,推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重点产业链开展场景创新工作。住建、交通、规自、城管、水务、卫健、教育、文旅、环保等市级部门以及市属国企也组成了场景工作小组。
在这一机制下,相关部门主动协调,将广场、景区、古街等多元空间转化为测试场域,为迪立科技这类企业提供了关键的“城市练兵场”。
“我们7月中旬提出诉求,8月初问题基本解决。尽管相关条例还未完全出台,但作为试点企业,我们已在合规前提下实现落地使用。”孙劭恒表示。目前,迪立科技已通过市民促中心对接近百个应用场景,计划未来1-2年投放200至500台无人车,预计单台年产值可达200万元。
场景构建的深度更体现在全方位的创新生态支撑上。今年启动的成都市首批智能机器人实景验证活动,让10家企业的最新机器人产品在泡桐树小学、武侯祠、红星路等真实场景中接受检验。
这一场检验,让众多企业获得成长:成都星蓝星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发现了产品迭代新方向,针对白天的光线要求改进元器件,在算法上也进行了升级;成都锦发边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针对单个机器狗在复杂巡逻场景中的局限问题,研发了“群体智能任务规划系统”,实现“轮式+四足”机器人集群混合编队智能协同……
场景应用工作小组提供各种机遇,让新产品走出实验室,为产品提供最真实的“试金石”和“练兵场”。目前,已开展场景活动70余场,发布场景需求1132个、场景能力770个,推动超5000家企业实现产融对接,488项新技术、新产品快速推广应用。
通过在“城市级练兵场”中反复碰撞与磨合,成都帮助企业扫除技术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障碍,夯实了从产品到产业的转化路径。
-市场赋能-
从“零经验”到多国市场
构建全球化出海通道
今年下半年,伊娃云智(成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勋刚完成与泰国合作方的深入磋商。“若进展顺利,泰国将成为我们出海的首站。”邓勋的话语中充满期待。但在半年前,这家聚焦应急产业智能化装备的企业在出海领域还是“一张白纸”。
转机始于一场对接会。邓勋向相关部门提出出海诉求后,第二周便迎来上门考察。“工作人员调研后表示,我们的产品具备显著技术优势,在海外市场属于刚需品类。”邓勋感慨道,“这种‘有需必应’的速度,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成都对企业发展的支持。”
针对出口许可证“一事一议”的难题,相关部门指导企业整理资料,通过持续组织的泰国、芬兰等专项对接会,让企业与新加坡、日本、韩国、芬兰等12个国家的市场建立联系。“从提出需求到落地帮扶,部门全程在线跟进。”邓勋说。
市场赋能的深层价值在于系统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成都搭建的“蓉企航·出海服务体系”,通过整合市级部门出海政策、经贸活动、外事资讯等资源,以国家或区域为单位,举办出海政策解读、国别机会发布、海外资源现场对接会等多形式活动。其中,由市民促中心搭建的“国家月”出海资源平台自7月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走进中亚”“走进中东”等14场活动,惠及730余家企业。
这种从“单打独斗”到“军团作战”的转变,在知识产权领域同样成效明显。以如凤凰再生科技发展(成都)有限公司为例,通过市民促中心的知识产权服务,该企业不仅完成了6项发明专利的申请和4项专利授权,更成功完成了国家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这些专业服务帮助我们构建了覆盖国内外的全方位知识产权保护网。”企业知识产权负责人表示。
▲如凤凰再生科技发展(成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POGMENT波格因®三螺旋仿生胶原蛋白
目前,成都的创新服务模式已覆盖16个重点产业链,累计开展活动600场,直接惠及企业2.3万余家,帮助2700余家企业实现供需产销对接,2000余家企业实现出川出海。
-要素赋能-
破壁融合,打造协同共生的发展沃土
除了场景和市场,资金、技术、科技等要素,也是企业的生命线。
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董事长张睿睿感受更深刻。9月25日,“进解优促”面对面——人工智能产业链专场活动举行。会上,张睿睿提出,“希望成都产投集团牵头,统筹利用成都未来产业基金等市级政府引导基金,对公司进行战略性、前瞻性股权投资。”
▲“进解优促”面对面 人工智能产业链专场活动
愿望很快变成现实。10月27日,“产投28计划”发布,未来产业基金首批项目集中签约。作为千亿未来产业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计划首批签约15个项目,总投资额近5亿元,覆盖人工智能、半导体、新材料等未来产业关键赛道。这种“投早、投小、投未来”的理念,正构建起从种子期到IPO的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
在技术要素支撑上,成都通过产学研协同机制,加速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以中国五冶集团高空焊接机器人为例,研发团队联合西南石油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在运动控制算法、视觉识别等关键技术上联合攻关,并依托本地完善的智能传感、机器人产业链,快速实现高精度伺服电机、激光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本土化配套,并通过住建部门“揭榜挂帅”机制,推动机器人在真实施工环境中测试迭代,最终实现焊接效率相比人工提升50%、焊缝合格率升至98%的技术突破。
要素赋能更体现在系统化生态构建上。通过“民企链·供需对接平台”,累计帮助2700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签约金额超10亿元;此外,成都还设立“园区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创新“园融通”“满园贷”等金融产品,推动园区形成“产业+科技+金融+人才+场景”的闭环生态。
从一个个场景的开放,到一次次市场的破壁,再到资本与科技要素的精准滴灌,成都解锁了营商环境的“赋能”密码,让城市成为适宜万千企业协同共生的沃土。
红星新闻记者 方舟
编辑 成序
来源: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