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关注到国际海事组织的一项新规,彻底改变了航运业的成本逻辑——2025年10月,《绿色航运法案》将正式通过,2027年起,对碳排放超标的船舶征收碳税,最高标准达到380美元/吨二氧化碳。
最近关注到国际海事组织的一项新规,彻底改变了航运业的成本逻辑——2025年10月,《绿色航运法案》将正式通过,2027年起,对碳排放超标的船舶征收碳税,最高标准达到380美元/吨二氧化碳。
咱们可以算一笔具体的账:一艘10万吨级的常规货轮,完成一次跨大西洋航行,碳排放大约是3000吨二氧化碳。按照最高税率计算,仅碳税一项就要支出114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800万元。这不是简单的“成本增加”,而是直接从船东的利润里划走一大块。
但有一类燃料能让船东完全避开这笔支出,它就是“绿醇”。
不少人对绿醇比较陌生,其实它属于甲醇的一种,但生产路径和传统甲醇截然不同。传统甲醇以煤炭、天然气为原料,每吨产品对应的碳排放高达8至10吨二氧化碳;而绿醇是通过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再电解水制氢,最终与二氧化碳合成的甲醇,其碳排放强度仅为0至0.7吨二氧化碳/吨,几乎是“零碳燃料”。
正是这一特性,让绿醇获得了国际海事组织的碳税豁免资格。此前市场普遍认为绿醇成本偏高,但碳税落地后,传统燃料的“隐性成本”直接凸显了绿醇的经济性——使用绿醇的船舶,单次航行就能节省数百万元的碳税支出,这笔账任何船东都能算明白。
一、国内在绿醇领域的布局,其实比国际规则推进得更早。
今年,国家能源局明确提出建设“风光资源区氢氨醇综合基地”,具体而言,就是在西北、东北等风电、光伏资源富集的区域,将富余的绿色电力用于制氢、制绿醇;同时鼓励沿海省份发展“海上风电制绿醇”模式,直接在港口周边布局产能,为停靠船舶提供绿醇加注服务。
配套的资金支持也已落地:政策性金融工具已投放5000亿元,专门用于支持绿醇、绿氢等零碳能源项目。例如中国天楹的绿醇项目,已获得2.8亿元定向资金支持,资金到位后,项目的产能落地速度得到了直接保障。
二、全球市场为何集体聚焦绿醇?核心原因是需求已经爆发,但供给能力完全跟不上。
先看航运端的订单数据:目前全球已签订的甲醇动力船订单超过300艘,这些船舶全部交付运营后,每年将消耗680万吨绿醇。但2025年全球船用绿醇的实际可供应量,目前仅能落地10万吨——相当于100艘甲醇动力船需要加注燃料,最终只有2艘能获得足额绿醇,供需缺口直接达到98%。
这还只是短期缺口。据机构预测,到2030年,全球绿醇的总需求将超过4000万吨,其中60%用于航运领域,较当前的供给量增长超百倍。这种“需求先起飞、供给慢爬坡”的情况,在新能源赛道中并不常见——锂电、光伏行业至少是供给与需求同步扩张,而绿醇行业是需求率先爆发,供给端的跟进至少需要5年时间。
三、再看绿醇的盈利空间,实际比市场预期的更可观。
当前绿醇的市场价格在5946元至7000元/吨之间,传统甲醇价格约为2500元/吨,看似绿醇价格更高,但绿醇的单吨利润能达到2000元至3000元。这一利润空间的支撑逻辑很清晰:绿醇无需缴纳碳税,同时可享受政策补贴,叠加当前巨大的供需缺口,价格稳定性较强。
更关键的是“规模降本效应”:当前绿醇项目的规模越小,单位成本越高;而年产10万吨的大型项目,成本可降低10%至20%。头部企业一旦实现产能规模化,利润空间还能进一步扩大——例如年产20万吨的项目,单吨成本可比小型项目低30%,对应的单吨利润有望突破3500元。
四、这条赛道的红利,哪些企业能率先吃到?目前行业内已有两家龙头企业锁定了先发优势。
第一家是金风科技,它当前是全球绿醇供应领域的领跑者。
金风科技的绿醇规划产能达到245万吨,是目前行业内公开产能规模最大的企业。同时,其技术已完成落地验证:在兴安盟布局的生物质气化制绿醇项目,已跑通全生产流程,成本可控制在4000元/吨以内,较行业平均水平低15%左右。
订单方面也无需担忧:金风科技已与马士基、地中海航运等全球顶级航运巨头签订长期协议,2025年将向这些企业供应12万吨生物甲醇,价格直接锁定在5946元/吨——相当于在项目投产前,就提前锁定了未来的利润。
更重要的是“认证壁垒”:金风科技是国内唯一获得欧盟ISCC认证的绿醇企业。该认证是进入欧洲市场的“必备入场券”,没有这一认证,绿醇产品无法进入欧洲港口及航运体系。凭借这一认证,金风科技基本占据了高端市场的先发优势,后续企业若想进入该领域,至少需要2至3年的认证周期。
第二家是中国天楹,它是典型的全链条布局国企标杆。
中国天楹的布局模式与金风科技不同:金风科技聚焦绿醇生产环节,而中国天楹覆盖了“风光发电-储能-制氢-绿醇生产”的完整链条。以其在江苏的项目为例,该项目利用海上风电发电,将富余电力存储至储能系统,需要时再通过电解水制氢,最终合成绿醇——整个流程无需外购能源,成本完全自主可控。
为解决风电、光伏发电不稳定的问题,中国天楹开发了智能调度系统:风力充足时,增加发电制氢的规模;无风时段,则通过储能系统补能,这一模式直接将弃风率降低了30%。弃风率的下降,相当于每度电的成本减少5分钱,绿醇的整体成本也随之降低。
政策支持层面,中国天楹的项目已入选国家绿色金融工具扶持名单,不仅能获得低息贷款,还可享受税收减免政策。资金问题的解决,加快了产能落地速度——其当前在建产能为50万吨,2026年即可实现满产,恰好匹配全球绿醇需求爆发的时间节点。
此外,中国天楹还具备“场景多元化”优势:其生产的绿醇不仅可用于航运燃料,还能加工为航空燃料(SAF)、作为储能介质使用。例如当前航空业正在推广零碳燃料,SAF的价格是传统航油的2倍以上,绿醇转化为SAF的利润空间,比单纯作为船用燃料更大,抗风险能力远高于仅聚焦单一场景的企业。
这里分享一点个人分析:绿醇当前的行业热度,是“政策硬约束+需求真缺口”共同驱动的结果,并非概念炒作。
碳税是“刚性门槛”——2027年之后,未使用绿醇等零碳燃料的船舶,要么缴纳巨额碳税,要么被限制进入港口,不存在第三种选择。需求缺口则是“明牌”——2025年缺口达98%,2030年需求增长超百倍,供给端至少需要5年才能实现匹配。再叠加国内5000亿元的资金投入,这条赛道短期内很难“降温”。
-
不过,行业也存在两个需要关注的风险:
一是“产能落地速度”。当前不少企业公布了“规划产能”,但绿醇项目从审批到投产,至少需要2至3年时间。若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技术瓶颈、资金断裂等问题,企业很可能无法等到产能放量就被淘汰。最终能存活下来的,必然是具备技术储备、资金实力与订单基础的头部企业。
二是“技术路线竞争”。当前绿醇是航运零碳燃料的主流选择,但未来可能出现成本更低的技术路线,例如绿氨、电制甲烷。不过至少在未来5年内,绿醇的优势依然稳固——绿氨的储存与运输成本是绿醇的3倍,电制甲烷的大规模量产技术尚未成熟。绿醇仍是目前“成本最低、落地最快”的零碳燃料选项。
五、绿醇的行业机会,并非仅集中在生产端,整个产业链都存在红利。
例如“加注网络”环节:目前全球港口的绿醇加注站不足10个,国内仅上海港、深圳港有试点项目。若企业能率先在国内主要港口布局加注站,并形成网络,相当于搭建了“绿醇版的加油站体系”,可长期获取服务收益。
再看“上游设备领域”:绿醇生产需要电解槽、气化装置、合成反应器等设备,当前这些设备的国产化率仅为60%左右。阳光电源、亿华通等头部设备企业,已推出绿醇专用设备,今年相关订单量增长了3倍以上。
还有“碳交易收益”:绿醇属于零碳产品,生产企业可获得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当前CCER的交易价格约为50元/吨,一个年产10万吨的绿醇项目,每年可获得7万吨CCER,仅碳交易一项就能新增350万元收益,这是额外的利润来源。
-
可能有人会问:绿醇赛道和普通人有什么关系?
其实从绿醇的发展中,我们能看清“碳中和”的实际逻辑——它不是口号,而是真金白银的产业转移。
过去高排放的行业(如航运、化工),要么支付高额成本采购零碳燃料,要么面临淘汰;而能提供零碳解决方案的企业(如绿醇生产、设备制造),则能承接这波产业转移的红利。
对于普通人而言,即便不参与投资,也能感知到这一趋势:未来10年,与“零碳”相关的产业,机会远多于高排放行业。例如就业方面,绿醇企业的薪资水平当前比传统化工行业高20%;创业领域,绿醇加注站服务商的市场空间,也比传统加油站更广阔。
最后想和大家聊聊:
你认为绿醇会成为下一个类似锂电的超级风口吗?除了绿醇,你还关注碳中和领域的哪些“真刚需”赛道?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也可以说说你最看好绿醇产业链的哪个环节!
我是桃夭夭,持续为您分享最新财经消息,记得点个关注!
温馨提示:所有观点均是个人投资心得体会,和个人身边真实案例分享,供大家交流讨论,不涉及任何投资建议,请大家别盲目跟风,盈亏自负!成年人要有自己的判断。
来源:桃夭夭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