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AI技术还在以“每日一新”的速度刷新大众对智能的认知时,另一个曾只存在于科幻作品里的技术,已经悄然走完了从实验室到临床的关键一步——脑机接口。近期,这项技术拿到了国内政策的“绿色通道”,多家核心企业的临床合作订单开始密集落地,一个曾被视为“未来概念”的行业,
当AI技术还在以“每日一新”的速度刷新大众对智能的认知时,另一个曾只存在于科幻作品里的技术,已经悄然走完了从实验室到临床的关键一步——脑机接口。近期,这项技术拿到了国内政策的“绿色通道”,多家核心企业的临床合作订单开始密集落地,一个曾被视为“未来概念”的行业,正在加速走进现实医疗场景。
一、脑机接口:从科幻到临床,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脑机接口”,可能是在《阿凡达》里杰克用意念控制阿凡达躯体的剧情,或是马斯克旗下Neuralink展示的猴子用意念玩游戏的视频。但在现实中,脑机接口的核心逻辑其实很朴素:在人脑与外部设备之间搭建一条“信号传输通道”。
具体来说,它有两个方面的功能:
- “脑控机”:大脑产生的神经电信号,通过植入或佩戴式设备被采集、解码后,直接控制外部设备——比如渐冻症患者无法活动肢体,却能通过脑机接口用意念操控轮椅转向、发送微信消息;高位截瘫患者可以靠脑机接口让智能假肢完成“端水杯”“握笔”等精细动作。
- “机控脑”:外部设备的信号通过接口传入大脑,帮助恢复感知或功能——比如让脊髓损伤患者重新感受到触觉,或是帮助帕金森患者抑制震颤的神经信号。
过去十年,这项技术基本停留在实验室的动物实验或小范围人体试验阶段,核心瓶颈有两个:一是技术成熟度不足(信号采集精度、生物相容性等),二是政策审批门槛高。而现在,这两个瓶颈正在被突破——国内首款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进入“绿色通道”,意味着它可以跳过常规的慢审批流程,直接进入临床转化的快速通道;同时,国内企业的技术已经能支持100例以上的多中心人体测试,离商业化应用只差最后一步。
二、为什么现在脑机接口能“落地”?政策+技术+需求的三重共振
任何一个新兴行业的爆发,都离不开“政策松绑、技术成熟、需求爆发”的三重条件,脑机接口现在正好踩中了这三个节点。
1. 政策:“绿色通道”是行业的“加速器”
医疗类创新技术的商业化,政策是最关键的“开关”——我国对医疗器械的审批分为“常规审批”和“绿色通道(优先审批)”,后者针对“临床价值高、急需、创新程度高”的产品,审批周期能缩短50%以上。
2025年,国内首款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阶梯医疗研发)正式进入“绿色通道”,这是脑机接口领域第一个拿到政策加速卡的产品。在此之前,脑机接口产品只能按照“三类医疗器械”走常规审批,周期通常需要3-5年;而“绿色通道”意味着它最快1-2年就能完成临床验证并获批上市。
除了审批加速,医保的支持也在跟进——部分脑机接口康复设备已经被纳入地方医保集采目录,比如翔宇医疗的脑机训练系统,在河南、山东等省份的康复医保中可以报销60%-80%,这直接解决了患者“用得起”的问题。
2. 技术:国内企业已经走完“从0到1”的验证
脑机接口的技术难点,主要集中在三个环节:信号采集、信号解码、生物相容性——这三个环节的突破,是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核心。
- 信号采集:要精准获取大脑的神经电信号,要么通过“侵入式”(植入大脑皮层的电极),要么通过“非侵入式”(佩戴在头皮上的设备)。国内企业已经实现了两个方向的突破:三博脑科完成了介入式脑机接口的临床试验,能通过神经外科手术将电极植入大脑,信号采集精度达到“单神经元级别”;汉威科技的超柔性微电极厚度仅0.1毫米,生物相容性比传统电极提升70%,植入后炎症反应的概率降低了60%。
- 信号解码:大脑的神经信号是“杂乱的电脉冲”,需要通过算法解码成机器能理解的指令。岩山科技子公司研发的7纳米脑信号解码芯片,算力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3倍,能在100毫秒内完成“意念指令”的解码——这个速度已经接近人体的神经反射速度,足够支持“实时操控设备”的需求。
- 生物相容性:侵入式设备植入人体后,会面临“排异反应”“组织粘连”等问题。汉威科技的超柔性微电极采用了新型生物材料,植入动物体内6个月后,组织炎症反应的面积比传统硅基电极减少了80%,这是它能进入临床测试的核心基础。
现在,国内企业已经完成了100例以上的多中心人体测试——创新医疗的博灵脑机医用版,在渐冻症、高位截瘫患者中完成了120例测试,患者用意念操控设备的成功率达到92%;三博脑科的介入式脑机接口,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帮助患者完成了“用意念控制机械臂进食”的操作,这是国内首次在临床手术中实现脑机接口的实用化。
3. 需求:老龄化催生的“刚性市场”
脑机接口的核心需求,来自医疗领域的“功能障碍康复”——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中风、脊髓损伤、渐冻症、帕金森等疾病的患者数量持续增长,这些患者的康复需求是“刚需且无替代方案”。
根据《中国神经康复发展报告》的数据:
- 我国每年新增中风患者200万人,其中70%会留下肢体功能障碍;
- 脊髓损伤患者超过300万人,高位截瘫患者的生活自理率不足10%;
- 渐冻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约3万人,晚期患者完全丧失肢体功能,只能靠眼球转动交流。
这些患者的康复,传统方法(物理治疗、药物)的效果有限,而脑机接口是目前唯一能实现“意念控制设备”的技术——比如渐冻症患者可以通过脑机接口用意念打字、控制智能家居;脊髓损伤患者可以靠脑机接口让假肢完成精细动作,恢复基本生活能力。
从市场规模来看,有权威机构(Grand View Research)测算:2025年全球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将达到29.4亿美元,2034年将突破12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17%。其中,医疗健康领域的占比超过60%,是绝对的核心市场。
三、脑机接口的产业链:谁在做“能落地”的事?
脑机接口的产业链可以分为“上游核心器件、中游算法与系统、下游临床与应用”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企业已经走到了“临床落地”的阶段——这些企业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已经拿到了医院的合作订单、完成了人体测试。
1. 上游:核心器件是“卡脖子”的基础
脑机接口的核心器件,相当于“电脑的芯片和屏幕”,是技术落地的基础——国内有两家企业已经在这个环节实现了突破,并且拿到了实际订单。
汉威科技:做“能植入大脑的电极”
汉威科技的核心产品是“超柔性微电极”,这是侵入式脑机接口的核心部件——要植入大脑皮层,电极必须足够软、足够薄,否则会损伤脑组织,还会引发严重的炎症反应。
它的电极有三个核心优势:
- 薄且柔:厚度仅0.1毫米,比头发丝还细,能贴合大脑皮层的曲面,减少组织损伤;
- 生物相容性好:采用了新型聚酰亚胺材料,植入后炎症反应的概率比传统硅基电极降低70%;
- 成本低:生产工艺实现了国产化,成本比美国同类产品(比如Neuralink的电极)低50%。
现在,它的电极已经进入了临床测试阶段——和国内3家三甲医院合作,用于中风患者的康复训练;同时,它还中标了工信部的“脑机接口核心器件专项”,获得了研发补贴;此外,它还和华为合作,把脑机接口技术用到了“智能床”上——用户可以用意念控制床的温度、角度,这是脑机接口在消费电子领域的首次尝试。
它在苏州的生产基地,年产能已经达到100万片电极,2025年传感器业务的营收预计增长50%以上——这意味着它的产品已经从“实验室样品”变成了“可量产的商品”。
倍益康:把“肌肉刺激芯片”用到脑机接口
倍益康原本是做“神经肌肉电刺激芯片”的企业,它的芯片在国内康复设备市场的占有率超过50%——这种芯片的功能是“通过电刺激帮助肌肉恢复收缩能力”,而现在,它把这一技术迁移到了脑机接口的“信号采集”环节。
脑机接口的信号采集,需要精准捕捉大脑的微弱电信号,而倍益康的芯片在“微弱信号放大、抗干扰”方面有多年的技术积累——它把肌肉电刺激芯片的技术改造后,用于脑机接口的信号采集模块,能把大脑的神经电信号放大1000倍以上,同时过滤掉环境中的干扰信号。
现在,它的信号采集模块已经和3家三甲医院合作,用于脊髓损伤患者的脑机接口康复训练;2025年,它的脑机接口相关营收预计增长80%,毛利率超过60%——这说明它的产品已经能产生稳定的收益,而不是单纯的“研发投入”。
2. 中游:算法与系统是“翻译器”
有了核心器件,还需要把这些器件拼成“能用的系统”——中游企业的作用,就是做大脑信号的“翻译器”,把杂乱的神经电信号变成机器能理解的指令,同时把设备、软件、服务打包成解决方案卖给医院。
岩山科技:从“医疗”到“消费”的双场景落地
岩山科技的子公司“脑擎科技”,是国内少数能同时做“芯片+算法+系统”的企业——它的核心产品是“7纳米脑信号解码芯片”,这是国内首款自主研发的脑机接口专用芯片,算力达到国际竞品的3倍,能在100毫秒内完成信号解码。
在医疗场景,它和华为合作发布了“智慧医疗大脑”系统——这个系统能通过脑机接口采集癫痫患者的脑电信号,提前5分钟预测癫痫发作,诊断准确率超过90%。现在,这个系统已经在国内5家三甲医院试用,用于癫痫患者的术前评估和术后康复。
在消费场景,它做了更“出圈”的尝试——和游戏《黑神话:悟空》合作,开发了“意念操控”的玩法:玩家佩戴非侵入式脑机接口设备,就能用意念控制游戏角色的“闪避”“攻击”等动作。虽然这只是一个“demo级”的应用,但它验证了脑机接口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可能性——未来,脑机接口可能会用到VR/AR、智能穿戴设备中,成为新的人机交互方式。
这种“医疗稳基本盘、消费拓增量”的模式,让它的风险比纯医疗企业更低——医疗场景能带来稳定的现金流,消费场景则有更大的增长空间。
3. 下游:临床应用是“最后一公里”
脑机接口最终要落到患者身上,离不开下游的“临床服务”和“设备推广”——这些企业的核心优势是“渠道”和“临床经验”,能把技术从“实验室”送到“病床边”。
创新医疗:医疗注册证的“种子选手”
创新医疗的核心产品是“博灵脑机医用版”,这是国内首个完成100例以上多中心人体测试的脑机接口产品——它的测试覆盖了渐冻症、高位截瘫、脊髓损伤三类患者,患者用意念操控设备的成功率达到92%。
现在,它正在申请“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这是医疗设备能合法上市销售的“通行证”。如果它能成为首批拿到注册证的企业,就能在脑机接口的医疗市场占据先发优势:一方面,它是国内唯一公开多中心测试数据的企业,临床证据更充分;另一方面,医院在选择新技术时,通常会优先和“有证、有数据”的企业合作。
翔宇医疗:医保覆盖的“康复设备龙头”
翔宇医疗是国内康复设备的龙头企业,它的产品在全国80%的医院都有覆盖——这是它最大的优势:脑机接口的康复训练系统,不用重新铺渠道,直接就能通过它的现有网络进入医院。
更关键的是,它的脑机训练系统已经被纳入了地方医保集采目录——在河南、山东等省份,患者使用这个系统进行康复训练,可以报销60%-80%的费用。这直接解决了“患者用不起”的问题,也让医院更愿意采购它的产品。
2025年第一季度,它的营收已经达到1.86亿元,其中脑机接口相关产品的占比虽然还不高,但增长速度很快——随着医保覆盖范围的扩大,它的脑机业务可能会成为新的增长曲线。
三博脑科:“手术+脑机”的临床闭环
三博脑科是国内神经外科的头部医院,它的核心优势是“能把脑机接口和手术结合起来”——它的医生能通过神经外科手术,把侵入式脑机接口设备植入患者大脑,同时提供术后的康复训练服务。
这种“手术+设备+康复”的闭环模式,是其他企业很难复制的:一方面,神经外科手术的技术门槛很高,不是所有医院都能做;另一方面,它能直接在手术中验证脑机接口的效果,缩短技术落地的周期。
现在,它已经完成了5例介入式脑机接口的临床手术,帮助患者用意念控制机械臂完成进食、饮水等动作。接下来,它计划和科研机构合作,把脑机接口用于“植物人促醒”——这是一个更具挑战性,但临床价值更高的方向。
四、脑机接口的未来:是“风口”还是“长期赛道”?
聊到这里,肯定有人会问:脑机接口是“炒概念”的风口,还是能持续发展的长期赛道?要回答这个问题,得看三个“能不能”:
1. 能不能持续降低成本?
现在,侵入式脑机接口的单次手术成本在10万元以上,非侵入式设备的价格也在5万元左右,这对普通患者来说还是太高。但随着技术的成熟和量产,成本肯定会下降——比如汉威科技的电极成本已经比美国产品低50%,未来规模化生产后,成本可能会再降30%;同时,医保的覆盖范围会越来越大,患者的实际支付成本会进一步降低。
2. 能不能拓展更多场景?
目前,脑机接口的核心场景是“医疗康复”,但未来它可能会拓展到更多领域:比如在军事领域,用于飞行员的“意念操控”;在工业领域,用于高危环境下的远程操作;在消费领域,用于VR/AR、智能穿戴设备的交互。这些场景会让脑机接口的市场规模从“几十亿美元”涨到“几百亿美元”。
3. 能不能解决伦理和安全问题?
脑机接口涉及“读取大脑信号”,必然会面临伦理和安全的问题——比如,大脑信号的隐私怎么保护?设备被黑客攻击怎么办?这些问题需要政策、法律、技术的共同解决:一方面,国家会出台专门的监管政策(比如《脑机接口伦理指南》);另一方面,企业会在技术上做加密、权限管理等安全设计。
-
结语:脑机接口,改变的是谁的生活?
很多人对脑机接口的想象,是“用意念控制一切”的科幻场景,但它最现实的价值,是“改变少数人的生活”——让渐冻症患者能和家人聊天,让高位截瘫患者能自己吃饭,让脊髓损伤患者能重新站起来。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对患者来说就是“重启人生”。
当然,脑机接口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它会面临技术瓶颈、成本压力、伦理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已经从“科幻”走进了“现实”。
你觉得脑机接口最先会普及的场景是什么?是医疗康复,还是消费电子?你愿意尝试用意念操控你的手机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我是桃夭夭,持续为您分享最新财经消息,记得点个关注!
温馨提示:所有观点均是个人投资心得体会,和个人身边真实案例分享,供大家交流讨论,不涉及任何投资建议,请大家别盲目跟风,盈亏自负!成年人要有自己的判断。
来源:桃夭夭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