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的秋粮收购已到关键时期,累计入库已经超过1亿吨。当前市场节奏明显向销售端靠拢,特别是进入十一月份以后玉米出货量增多,交易处于一个阶段性的高点,产地和市场的组合造成供需关系呈现相对平衡的状态,但是短期之内价格会有波动的可能性。
今年的秋粮收购已到关键时期,累计入库已经超过1亿吨。当前市场节奏明显向销售端靠拢,特别是进入十一月份以后玉米出货量增多,交易处于一个阶段性的高点,产地和市场的组合造成供需关系呈现相对平衡的状态,但是短期之内价格会有波动的可能性。
田间收割和道路运输条件影响上市节奏,华北、华东最近天气不错,路面也通顺些,玉米从地头运到交易场所比较顺利。东北的玉米今年上量时间比往常要早一些,十一月到十二月份就大批开始到市了,农户手里的粮食多,再加上年末需要花钱的地方比较多,很多人会选择把手中的粮卖掉来解决生活开支或者周转资金问题。
价格上,市场上玉米现货价大概每吨2200元钱左右,换算成一斤也就是1.05元左右,不同地方、不同质量口径也会有小差别。今年整体来看玉米价格比前两年要低些,按这个口径折算下来差不多低了将近0.30元/斤,这也就促使了不少贸易主体选择囤货策略,想用较低的现钞价来摊薄后续采购或者加工的成本。
国家层面收购和服务保障在加强,中储粮面向市场主动收购,表示要为农民办好事、方便卖粮。这次轮次强调透明化,“用数据说话”,不要走亲戚式的人情收粮,在现场秤重、抽样和检验都是电子流程,车上电子磅直接称量,检验员拿仪器抽样检测,检测结果马上显示在屏幕上,检测完成可以打印三联单,拿着单子去结算处结算,银行一般三天左右把钱打到农户账户里,各地也准备了最低收购价作为底线保障,全国大概有1000万吨库容,给农民提供可靠的出售渠道。
质量方面,今年大部分地区玉米收成和品质都不错。收粮时都出现低含水、杂质少的情况,整体没有发生大面积变质问题。部分地区还出现了“吨半粮”的现象,单产达到了3000斤/亩左右,比常年基准值有明显增长。全国玉米产量持续上升,经营单位面积的产量基准长期在2000斤/亩左右,用公顷计就是每公顷约6591.7公斤。今年播种面积为44,740.7千公顷,比上一年提高了约1.2%,单位面积产量比上年提高了约0.9%。按这些数据来推算,今年玉米总产量应在2.96亿吨到2.99亿吨之间。
下游消费端的结构也有所调整。每年饲用玉米占总产量约7成,深加工用量也在增多。国内淀粉企业、山梨醇、木糖醇、氨基酸等生物化工类产品出口持续增加,带动了深加工产品的需求量。各淀粉企业对于玉米需求在今年也有较明显的回弹表现,在11上旬全国淀粉企业的平均开工率在66%左右,相较于此前的一个月提高了大约6个百分点。当前中国全国范围内的饲料企业在年均可消化粮食原料达到5.5亿吨的规模,其中用于饲用部分是维持着2亿吨出头的基本盘子,并且具备1.25亿吨的深加工生产能力(去年为0.88亿吨,近两年来这两者工业使用合计接近于7800万,乙醇汽油曾经占比到近3成,现在这部分的需求正在缩减当中—整体上说这种“两增”确实填补了不少缺口之处,预计今年这个周期大概是在3亿左右消耗掉的数量不会太大的状况下存在供给短缺的情况发生。
收购节奏有阶段性的延伸,中央和地方的收购工作将会持续到明年四月份,在十一月的时候市场上玉米会明显放量,并且价位不会直接跌到底部,可能会出现缓慢回落的情况。春节过后粮源就会慢慢减少,那时候价格有可能会上涨。市场还有两次可能的阶段性价格上涨窗口,一次是一月份,另一次是三月春季消费回升、库存消化之时,价格或许会出现上行趋势,对于农民而言,应该依照自己的资金需求来处理粮食,碰到合适的价位就卖掉,不要盲目追高或者因为等待而错失了出售机会。
地区政策以及市场行为也不可忽视,东北已经开始按照最低收购价进行收购,长江中下游的稻谷也开始落实最低收购价。这类政策给市场带来了一个价格底限。华北区域一直是在十一月份第一个大量上市。而长江中下游每年种植玉米大约2000亩左右形成了一定的复合带状种植区。我国每年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进口量保持在700万吨以内。部分市场主体会选择低价时囤粮,在未来获得盈利或者减少成本从而支撑市场的流动性管理。
从操作上来说,今年推行的电子化收购流程让交易透明起来,粮车一到就直接上电子磅秤过称,抽样检验用仪器检测之后把结果也做成电子形式展现出来,农户能看到具体的数字,拿着三联单去结算的时候银行会在三天之内转进去钱,这样一套程序减少了人工干预和人为争执,资金回流变快了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方便感。
对市场的总体判断是: 今年又是丰收年,玉米产量和质量都还不错,政策托底加消费端增长一起发力,价格整体上保持在合理范围内。短线内十一月份集中收购的时候可能会有些偏弱的走势,但是有一月、三月两次阶段性上涨的机会。买进卖出都要注意风险把控,农户要根据自己的资金需求以及市场节奏来决定何时出手,合适就卖,不要为了赌涨价而承受不必要的风险。
未来一段时间要关注几方面,一是看库存释放快慢和贸易主体的囤货举动,二是看深加工企业的开工情况以及出口订单变动状况,三是留意政策层面对最低收购价、仓储保障方面的调整。总的来说今年玉米供需大体平衡,消费端在增长,深加工企业产能也在扩展,市场运行稳定且受政策支持,价格大概会以稳为主,短时间内会有波动点,应当谨慎应对才好。
来源:农村四姐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