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敦生活了一年,我被这些物价彻底刷新了金钱观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3 22:09 1

摘要:来伦敦之前,我以为自己对“贵”这个字,是有心理准备的。 毕竟,这是伦敦。 是金融城的精英们用几百英镑的钞票点雪茄的地方,是报纸上中东王子们一掷千金买下海德公园旁豪宅的地方。 我只是个普通人,来工作,来生活,没想过要触碰那种云端上的奢华。 我天真的人为,只要我像

来伦敦之前,我以为自己对“贵”这个字,是有心理准备的。 毕竟,这是伦敦。 是金融城的精英们用几百英镑的钞票点雪茄的地方,是报纸上中东王子们一掷千金买下海德公园旁豪宅的地方。 我只是个普通人,来工作,来生活,没想过要触碰那种云端上的奢华。 我天真的人为,只要我像在国内一样,过普通人的日子,精打细算,总能活的下去。

直到我站在这里,伦敦一家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酒吧门口。 朋友说:“走,请你喝一杯,接风洗尘。” 我看着酒单上的一品脱啤酒,那个数字是 £7.50。 我的大脑飞速的运转,乘以汇率,差不多70块人民币。 70块。 一杯啤酒。 在国内,这够我跟朋友在烧烤摊上喝一箱,吃到打嗝。 在这里,它只是一杯泛着泡沫的液体,三五口就能喝完。 朋友拍拍我的肩膀,笑着说:“欢迎来到伦敦。”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 在伦敦,昂贵不是一种选择,它是一种环境。 是一种像空气和雨水一样,你必须呼吸,必须承受的东西。 它不是关于奢侈品的,而是关于生存的。 在这里生活了一年,我才真正懂的,伦敦最擅长的事,就是用一个个冷冰冰的价签,彻底的,毫不留情的,把你过去几十年建立起来的金钱观,砸个粉碎。 然后,再帮你重新拼凑起来。 只不过,拼起来的那个你,已经不是原来的你了。

一、租房:一场赌上尊严的“饥饿游戏”

在伦敦,找房子不叫“租房”,叫“抢房”。 这是一场汇集了全世界年轻人的大型“饥饿游戏”,而你手里的预算,就是你唯一的武器。 我来之前,乐观的在网上搜索。 一个月一万块人民币的预算,在国内能住上不错的单身公寓了吧? 在伦敦,这个数字,连一个像样的房间的门都摸不到。

我的第一个目标,是找一个在通勤40分钟内,有窗户,能放下一张双人床和一张书桌的房间。 听起来很基本,对吗? 现实给了我第一记耳光。 伦敦的租金,不是按月算的,是按周算的。一个标价£250 p/w的房间,一个月不是1000镑,而是250乘以52周再除以12个月,等于£1083。这是一个数学陷阱,也是一个心理陷阱,让账面数字看起来不那么刺眼。 换算成人民币,一个普通的单间,月租金轻松破万。 这还只是开始。

我第一次看房,是在东二区的Bethnal Green。 中介领着我们一行七八个人,像一群嗷嗷待哺的雏鸟,挤进一栋维多利亚式的老房子。 房子被隔成了五个房间,我要看的那个,是由客厅改造的。 没有真正的墙,只有一面薄薄的石膏板。 房间里只有一张床,一个衣柜,连转身都困难。窗户对着邻居的砖墙,终年不见阳光。 就这样一个“陋室”,每周租金£270。 现场有三个人立刻对中介说:“我要了。” 中介笑了笑,说:“你们都需要提交申请,房东会选。”

是的,你没听错。 在伦敦租房,不是你有钱就行。 你要提交个人资料、工作证明、银行流水,有时甚至要写一封声情并茂的“求爱信”给房东,告诉他你有多爱这间房,你有多么安静、整洁、不抽烟、不喝酒、没有宠物、没有不良嗜好。 你不是在租一个商品,你是在祈求一个收留你的资格。 我朋友,一个年薪百万的金融分析师,为了租下一套在金丝雀码头的一居室,主动提出预付一整年的房租。 将近40万人民币,一次性付清。 他跟我说:“在这里,钱只是入场券,你还得表现的像个三好学生,才有机会被选中。”

我最终住进了一个在南四区的房间,每天通勤要一个多小时。 房间很小,小到我的瑜伽垫都铺不开。 墙壁薄的像纸,我能清晰的听到隔壁室友的每一次咳嗽和每一次电话聊天。 但这已经是我能找到的,性价比最高的选择了。 每个月,当我把工资的将近一半,转给一个我从未见过面的房东时,我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到底是来伦敦工作的,还是来为我的房东工作的? 在这里,房子不是家。 它只是一个价格高昂的,用来存放你疲惫身体的盒子。

二、通勤:流淌在铁轨上的“液体黄金”

伦敦的地铁,The Tube,是这座城市的血管。 它古老,深邃,连接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同时,它也是一个吞金巨兽。 第一次坐地铁,我被那个票价惊呆了。 从我住的四区到市中心的一区,单程票价,£5.60。 五十多块人民币。 坐一次地铁,一顿丰盛的午饭钱就没了。 我当时就想,这哪里是地铁,这分明是流淌在铁轨上的“液体黄金”。

伦敦人当然不会买单程票。 他们会用Oyster Card或者非接触式银行卡,享受一个叫“Capping”(每日/每周封顶)的福利。 听起来很美好,对吧? 但这个封顶的数字,依然高昂。 我每天往返于四区和一区之间,一周的交通费上限是£46.30。 一个月下来,交通费稳稳的超过1500块人民币。 这笔钱,在国内,足够我买一张去任何一个邻省的高铁票,玩一个周末了。 而在伦敦,它只够我像沙丁鱼一样,被挤在早晚高峰的中央线车厢里,闻着身边来自世界各地的汗味,艰难的呼吸。

这里的通勤,成本不仅仅是金钱,更是精神的消耗。 地铁罢工是家常便饭。 没有任何预兆,可能你前一天晚上看新闻,第二天全城的地铁就停运了。 那时候,你会看到伦敦最壮观的一幕:成千上万的上班族,穿着西装革履,从城市的四面八方,涌向地面。 他们挤上本就稀少的公交车,或者干脆走上一个多小时去上班。 没有人抱怨,没有人愤怒,所有人都有一种习以为常的平静。 因为他们知道,这就是伦敦。 你为高昂的票价付了费,但你买到的,从来不是准点和可靠的服务。

我开始学会走路。 三四站地铁的距离,只要天气允许,我一定选择步行。 我穿坏了三双运动鞋,手机里的计步软件,每天的数字都超过一万五千步。 我跟朋友开玩笑说,伦敦的交通系统,治好了我的懒癌。 朋友严肃的纠正我:“不,是治好了你的穷癌。因为当你意识到走一个小时能省下五十块钱的时候,你的身体会本能的选择最经济的那个选项。” 那一刻,我看着他,我们都苦涩的笑了。 在伦敦,时间不是金钱。 省钱,才是。

三、吃饭:从“美食家”到“精算师”的被迫转型

来伦敦之前,我是一个坚定的“外食主义者”。 我热爱探索街头巷尾的餐馆,享受不同菜系带来的味蕾刺激。 在伦敦的第一周,我就被现实打回了原形。 随便走进一家看起来很普通的餐厅,点一份最基本的Fish and Chips(炸鱼薯条),£18。 一碗平平无奇的越南河粉,£15。 一杯奶茶,£6。 这还没算上12.5%的服务费。 一顿最简单的工作日午餐,轻松花掉200块人民币。 如果晚上想跟朋友吃顿好点的,人均五六百,稀松平常。

我迅速的完成了从“美食家”到“精算师”的转型。 我的主要活动范围,从餐厅,转移到了超市。 我开始研究Tesco, Sainsbury's, M&S, Waitrose这些主流超市的区别。 Waitrose的有机蔬菜看起来很诱人,但我只敢在门口看看。 M&S的甜点琳琅满目,我只在发薪日才敢买一小块犒劳自己。 Tesco和Sainsbury's成了我的主战场,我会熟练的找到贴着黄色打折标签的“临期食品”。 一块原价£5的牛排,临近关门时可能只卖£1.5。 那一刻的快乐,不亚于中彩票。

“Meal Deal”,成了我工作日午餐的唯一选择。 这是一种套餐组合,通常包含一个三明治/沙拉,一包薯片/零食,和一瓶饮料,固定价格在£3.5到£5之间。 这几乎是你在伦敦市中心,能找到的最便宜的午餐方案。 我吃了整整一年的三明治。 各种口味,各种面包。 从最开始的新奇,到后来的麻木,再到最后的看到三明治就想吐。 我甚至能闭着眼睛,通过包装的颜色,分辨出是鸡肉沙拉馅还是金枪鱼甜玉米馅。 有一次,我跟同事在公司楼下,一人拿着一个Meal Deal,坐在广场的长椅上。 他是一个年薪两百万的投行经理。 他一边啃着冰冷的BLT三明治,一边对我说:“你知道吗,我每天最期待的,就是回家自己做的那碗热汤面。”

我开始自己做饭。 从一个连鸡蛋都煎不好的厨房小白,进化成了一个能熟练运用烤箱、能用各种香料炖肉、能自己烘焙面包的“伪厨神”。 我不再追求口味的惊艳,我追求的是成本的极致压缩。 我会一次性买一大袋土豆和洋葱,因为它们最便宜,也最耐放。 我会花一个周末的时间,炖一大锅肉酱,然后分装成小份,冻在冰箱里,吃一个星期。 我学会了分辨哪家超市的鸡胸肉最便宜,哪家超市的牛奶有买一送一的活动。 我的手机里,下载了所有超市的会员App,每一次结账,都会熟练的扫码积分。 我不再关心食物好不好吃。 我只关心,这一顿,花了我多少钱。

四、社交:一杯酒的距离,是贫富的差距

伦敦的社交文化,是围绕着“酒”展开的。 下班后,同事们会说:“Go for a pint?” (去喝一杯?) 周末,朋友们会约:“Pub night?” (酒吧之夜?) 酒吧,是英国人的第二个客厅。 但这个客厅的门票,贵的离谱。 就像我开头说的,一杯最普通的啤酒,70块人民币。 一杯鸡尾酒,轻松超过150块。 一场普通的社交,三杯酒下肚,三百块就没了。 这三百块,没有美食,没有娱乐,你只是坐着,跟人聊天,然后把昂贵的液体灌进自己的胃里。

我开始害怕社交。 不是因为我内向,而是因为我付不起。 当同事们兴高采烈的讨论要去哪家新开的Rooftop Bar(天台酒吧)时,我只能默默的低下头,假装在忙工作。 当朋友在群里发起周末聚餐的邀约时,我总是第一个用“加班”或者“不舒服”来拒绝。 那种感觉很微妙。 你不是被排斥了,你是主动的,因为贫穷,而自我隔离了。 你看着他们的生活光鲜亮丽,在社交媒体上晒着精致的brunch和迷人的夜景。 而你的生活,只有公司和出租屋两点一线。 你和这座城市的距离,就是一杯酒的距离。 你喝不起,所以你融不进。

后来,我学会了新的社交方式。 “我们去公园散步吧?” “我们去博物馆吧,反正是免费的。” “来我家吃饭吧,我给你做拿手的红烧肉。” 我惊喜的发现,伦敦有那么多美好的,不需要花钱的地方。 海德公园的草坪,泰晤士河边的步道,大英博物馆里沉睡千年的文物,国家美术馆里梵高的向日葵。 这些,都是免费的。 你可以花一整个下午,在公园里看书,看云,看鸽子。 你可以花一整天,在博物馆里从古埃及走到古罗马,从文艺复兴走到印象派。 这些时刻,你感受到的富足,是任何一家米其林餐厅都无法给予的。

我开始重新定义“社交”和“生活品质”。 它不是关于你消费了什么,而是关于你体验了什么。 它不是关于你去了多贵的餐厅,而是关于你和谁在一起,分享了什么样的时光。 我和朋友们,从酒肉朋友,变成了“公园之友”和“博物馆之交”。 我们会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六,各自带着自己做的三明治和水果,在樱草山上野餐,俯瞰整个伦敦。 我们会为了看一场心仪的画展,提前一个月在网上预约免费的门票。 我们不再谈论哪家酒吧的酒好喝。 我们谈论,梵高的笔触,罗丹的雕塑,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比任何一个坐在碎片大厦顶层喝着香槟的人,都要富有。

五、“隐形开销”:温水煮青蛙的财务黑洞

在伦敦生活,最可怕的不是那些明码标价的昂贵。 而是那些无处不在的,“隐形开销”。 它们像一只只看不见的手,悄无声息的,伸进你的钱包。

第一个叫“Council Tax”(市政税)。 这是每一个租房客都必须缴纳的税,用于支付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比如收垃圾、街道维护等等。 根据你住的区域和房子的大小,每个月从一百多镑到几百镑不等。 我每个月要交£150,一千五百块人民币。 我什么都没买,什么都没享受,这笔钱就凭空消失了。 我朋友开玩笑说,这是你为“呼吸伦敦空气”支付的费用。

第二个叫“TV Licence”(电视牌照费)。 只要你看直播电视,或者使用BBC的iPlayer,你就必须每年支付£159。 否则,就是违法,会收到高额罚单。 不管你看或不看,只要你有观看的可能性,就得交钱。 这是一种制度性的“霸王条款”,你毫无选择。

第三个,也是最致命的一个,是“Energy Bill”(能源账单)。 英国的房子普遍老旧,保暖性差。 一到冬天,室内温度比室外高不了多少。 开暖气,就成了一场奢侈的赌博。 能源公司的价格像过山车一样,每个月的账单都能给你一个“惊喜”。 我见过一个朋友,冬天一个月收到了£400的能源账单。 四千块人民币,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公寓不那么像一个冰窖。 从那以后,我们都养成了一个习惯: 在家里,也穿着羽绒服。 我们不是为了环保,我们只是单纯的,用不起暖气。

还有理发。 男士最简单的修剪,£25起步。 女士稍微复杂一点的染烫,几百镑是常态。 我认识的很多中国留学生,都练就了一手互相理发的手艺。 还有看牙。 NHS(国家医疗服务体系)虽然免费,但牙科的覆盖范围有限,而且排队要等到天荒地老。 随便补个牙,洗个牙,动辄上百镑。 很多人都是趁着回国的机会,集中处理自己的牙齿问题。

这些琐碎的,不起眼的开销,累积起来,是一个巨大的黑洞。 它慢慢的,一点点的,吞噬你的收入。 你就像一只被放在温水里煮的青蛙,起初不觉得有什么。 直到有一天,你打开银行App,看着那个所剩无几的余额,你才惊觉,自己已经被这座城市,榨干了。

六、精神的救赎:免费的,才是无价的

在被伦敦的物价反复捶打之后,我一度陷入了怀疑。 我为什么要留在这里? 为什么要忍受这种物质上极度紧缩的生活? 直到我发现了这座城市的另一面。 那一面,是慷慨的,是包容的,是完全免费的。

我第一次走进大英博物馆,完全被震撼了。 罗塞塔石碑,帕特农神庙的雕塑,来自世界各地的文明瑰宝,就那样静静的陈列在你面前。 没有门票,没有限制。 你可以待上一整天,没有人会来打扰你。 我去了国家美术馆,看到了真迹的《向日葵》。 我去了泰特现代美术馆,感受到了当代艺术的冲击。 我去了V&A博物馆,惊叹于人类工艺的极致之美。 这些世界顶级的艺术殿堂,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

我开始理解,伦敦的“贵”,是一种筛选。 它用高昂的物质门槛,筛选掉了那些只想来这里消费的人。 而它把最珍贵的,最核心的文化与艺术资源,无偿的分享给每一个愿意去探索它的人。 在这里,知识是免费的,艺术是免费的,美,是免费的。 你可以在查令十字街的旧书店里,淘到一本只需要一镑的莎士比亚。 你可以在南岸中心,免费听一场露天的古典音乐会。 你可以在任何一个皇家公园里,享受和女王一样的绿地与湖泊。

这种精神上的富足,慢慢的治愈了我在物质上的焦虑。 我发现,我的快乐,不再需要用金钱来购买。 我的快乐,来自于在国家美术馆的一个角落,发现一幅从未注意过的画。 来自于在海德公园的长椅上,读完一本好书。 来自于在泰晤士河边散步时,看到夕阳把碎片大厦染成金色。 这些瞬间,是无价的。 它们让我明白,一个城市的伟大,不在于它有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奢侈品店。 而在于,它能为普通人,提供多少精神的庇护。 在这一点上,伦敦是慷慨的。

七、金钱观的重塑:从消费者到生活家

离开伦敦的时候,我盘点了一下自己这一年的花费。 我发现,我花的钱,比我预想的要少很多。 但我的收获,却比我预想的要多得多。 我学会了如何用最少的钱,过最体面的生活。 我学会了自己做饭,自己理发,自己修理简单的家具。 我学会了分辨什么是“我想要的”,什么是“我需要的”。 我不再被消费主义的陷阱所迷惑,不再追求名牌的logo和昂贵的体验。

伦敦没有让我变的更富有。 但它让我变的更自由。 是一种摆脱了物质欲望的自由。 我不再用银行账户的余额来定义自己的价值。 我用我的经历,我的知识,我的感受,来定义我的生活。 我不再是一个“消费者”。 我成了一个“生活家”。

我记得一个同样在伦敦生活了很久的朋友对我说: “伦敦是一个过滤器。它会过滤掉你身上所有不必要的欲望和浮华,最后剩下的,就是你最真实,最核心的那个部分。如果你能在这里活下来,你就能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活下来。” 我想,他说的是对的。 这座城市,用它昂贵的物价,教会了我最便宜的道理。 那就是,真正宝贵的东西,都是钱买不到的。 比如,一个晴朗的下午,一次和朋友的真诚交谈,一幅让你驻足沉思的画,和一颗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找到快乐的心。

[image–伦敦, 泰晤士河夜景, 横图]

伦敦旅行省钱Tips:

交通先行:千万不要买单程票。落地后立刻办理一张Oyster Card(牡蛎卡)或直接使用带非接触式支付功能的银行卡(Contactless)。伦敦的公共交通系统有每日和每周的价格上限,刷到上限后当天/当周的后续交通就免费了。

拥抱免费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泰特现代美术馆、自然历史博物馆、V&A博物馆等世界顶级场馆全部免费入场。这足够你逛上好几天,是体验伦敦文化精髓的最佳方式。

午餐选择“Meal Deal”:在Tesco, Sainsbury's, Boots等超市和便利店,花3-5英镑就能买到一份包含主食(三明治/沙拉/卷)、零食和饮料的套餐。这是解决午餐最经济实惠的选择。

善用双脚:伦敦市中心的景点非常集中,比如从特拉法加广场步行到考文特花园、莱斯特广场、唐人街都只需要几分钟。多走路不仅省钱,还能发现很多攻略上没有的惊喜小巷。

住在稍远的地方:一区(Zone 1)的住宿极其昂贵。可以选择住在二区或三区交通便利的地铁站附近,能省下大笔住宿费,换来的只是每天多花20-30分钟的通勤时间。

自备水瓶:伦敦的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非常安全。随身带一个水瓶,在餐厅、博物馆、甚至一些商店都可以免费接水,省下买瓶装水的钱。

戏剧票要趁早或捡漏:想看西区的音乐剧,可以提前在官网预定,或者尝试TodayTix这样的App刷折扣票。如果时间灵活,也可以在开演当天去剧院门口排队买“Day Seats”(当日票),价格会便宜很多。

享受公园时光:伦敦有海德公园、摄政公园等大片美丽的皇家公园,全部免费开放。天气好的时候,像本地人一样去公园野餐、散步、晒太阳,是体验伦敦慢生活的最佳方式。

来源:星河漫步一点号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