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莒县原本归临沂管理,后来划给了日照,但莒县人办事、上班或者看病,还是习惯去临沂,高铁开通后,到临沂南站只要半小时,去日照站却要多花一个多小时,时间就是金钱,没人愿意多坐车,加上超市、医院和学校这些地方都在临沂那边,方便很多,日照那边的班次少,路上也折腾,慢慢大
莒县原本归临沂管理,后来划给了日照,但莒县人办事、上班或者看病,还是习惯去临沂,高铁开通后,到临沂南站只要半小时,去日照站却要多花一个多小时,时间就是金钱,没人愿意多坐车,加上超市、医院和学校这些地方都在临沂那边,方便很多,日照那边的班次少,路上也折腾,慢慢大家就都不怎么去了。
说话这件事挺有意思,莒县人和临沂南部的人聊天,基本不用找人翻译,两边方言都差不多,跟日照市区的人说话,常常需要重复好几遍才能明白,这可不是凑巧的事,是祖上留下来的习惯,赶集唱戏过节这些事儿,都是跟着临沂那边的路子走,日照那边的风俗习惯不一样,大家自然就亲近不起来,文化这个东西,不是开个会就能定下来的,是靠天天说天天用慢慢养出来的。
做生意也是这个道理,莒县的农产品加工大多与临沂工厂合作,物流走临沂商城更便宜,比从日照中转节省三成成本,本地小老板开办事处租仓库也习惯往临沂跑,博物馆里的老物件比如汉代陶器宋代铜镜,六成以上来自临沂那边,日照的东西反而见得少,这说明经济联系早就深入骨髓,不是行政命令能分开的。
1992年划给了日照,三十多年过去了,老百姓心里还是觉得跟临沂更亲近,没人喊着要改回临沂,也没人闹着独立,但日常生活的重心早就偏了,早上六点发车的冷链货车,晚上回家听的临沂广播,这些才是真实的归属感,规划文件还在按老地图画线,实际人流物流早就不听那一套。
现在没人提起撤县设区这件事,但日子已经过得像一家人了,高铁把距离缩短了,市场让利益连在一起,语言也让情感更近了,地图上的边界没有变动,但在生活中早就模糊起来,山东的许多县都是这样,表面上没什么动静,实际上早就改变了生活方式。
来源:条条大路通罗马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