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页证据突袭庭审!小米机盖门现神逆转,车主维权陷拉锯战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3 22:10 1

摘要:“雷军劝你别买,你偏要买?”这句看似调侃的话,如今成了小米汽车法庭答辩的核心论点。2025年11月10日,南京秦淮法院开庭审理小米SU7 Ultra“挖孔机盖”纠纷案,但庭审刚开始即遭遇戏剧性转折——小米方突然提交84页新证据,导致案件延期至11月20日。这场

“雷军劝你别买,你偏要买?”这句看似调侃的话,如今成了小米汽车法庭答辩的核心论点。2025年11月10日,南京秦淮法院开庭审理小米SU7 Ultra“挖孔机盖”纠纷案,但庭审刚开始即遭遇戏剧性转折——小米方突然提交84页新证据,导致案件延期至11月20日。这场持续半年的维权拉锯战,正从产品功能争议演变为一场关于营销诚信的行业大考。

庭审当日,小米的答辩状曝光了其核心辩护逻辑:“反复劝退,已尽告知义务”。

答辩状引用雷军在发布会和直播中的言论:“量产车与原型车非常不同”“挖孔机盖有点小贵,不推荐购买”。小米主张,这些提示已明确告知消费者产品差异,不存在欺诈故意。

然而,车主方质疑证据提交的突然性——部分风洞测试报告日期显示为5月,正是维权爆发期,但小米此前拒绝公开。法律人士分析,若法院认可“劝阻可免责”的逻辑,或将开创车企营销话术规避责任的先例。

事件源于2025年2月小米SU7 Ultra的发布会。当时,雷军将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作为核心卖点,宣称其“复刻原型车双风道设计,直接导向轮毂散热”。

但4月底首批车主提车后拆解发现:挖孔下方仅有一块支撑塑料板,无实际风道结构。有博主用鼓风机测试,盖在孔上的纸巾纹丝不动,质疑“双风道”实为“双装饰”。

小米在5月致歉,承认“宣传表达不清晰”,并提出补偿方案:未交付订单可改配铝制机盖,已提车用户获赠2万积分(约2000元)。但车主认为补偿与4.2万元选装费悬殊,维权群迅速扩至400人。

“挖孔机盖”纠纷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共性难题——技术宣传与实际体验的落差。

性能参数模糊化:“赛道级风道”“散热优化”等术语常被用于营销,但实际功能边界未明确定义;

监管收紧信号:2025年6月,工信部已要求车企不得夸大宣传,需明确标注实验条件与功能局限;

法律界定待突破:若宣传内容未写入合同,消费者维权需依赖《广告法》中对“虚假宣传”的认定,而车企的“小字免责”条款增加了举证难度。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舆论发酵期间,小米宣布其一体化压铸铝三角梁获国际压铸大赛最高奖,双十一全渠道销售额突破290亿元。

这种“技术高光”与“信任危机”的撕裂,揭示小米跨界造车的深层挑战:互联网思维的“流量玩法”与汽车产业的“安全敬畏”如何平衡?

例如,SU7 Ultra曾推出“排位模式”,要求用户刷赛道成绩解锁全部马力,被批“将性能游戏化”;而3月的一起致命车祸中,小米因延迟回应、回避技术质疑,进一步消耗了公众信任。

11月20日的二次庭审,将成为界定车企营销责任的关键一役。

若车主胜诉:可能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细化,强制车企将核心宣传承诺写入合同;

若小米胜诉:“劝阻式营销”或成行业套路,车企可能一边用炫酷概念吸引眼球,一边用“不推荐”规避责任。

无论结果如何,此案已警示企业:当消费者不愿为“情怀”买单时,唯有产品真诚才能留住信任。

一块碳纤维盖板,揭开的是营销话术与产品实力的落差。一位维权车主坦言:“我们并非否定小米的技术,而是拒绝被套路。” 当车企沉迷于“造词营销”,或许更需重温雷军早年的一句话:“科技公司最大的陷阱,是把粉丝的信任视为流量,而非责任。”

来源:围炉笔谈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