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可是80-90年代的“国民神车”。1983年开始组装,后来国产后直接火遍全国,不管是公家的公务车、满街跑的出租车,还是有点家底的私人车,十辆里得有五辆是它。皮实、修起来便宜,开个十几年都不坏,“老三样”里它是绝对的老大,现在街上偶尔还能看到它的身影。
要是你是80后、90后,肯定对这些“铁皮家伙”不陌生——它们是当年马路上的“顶流”,载着一家人的生活,也装着城市的烟火气。
这可是80-90年代的“国民神车”。1983年开始组装,后来国产后直接火遍全国,不管是公家的公务车、满街跑的出租车,还是有点家底的私人车,十辆里得有五辆是它。皮实、修起来便宜,开个十几年都不坏,“老三样”里它是绝对的老大,现在街上偶尔还能看到它的身影。
1987年出的紧凑小车,当年谁家能买上一辆,那可是“隐形富豪”。它排量小,百公里油耗才5升,方头方脑的样子很讨喜,挤下一家四口还能塞点东西,是不少家庭的第一辆代步车,后来也成了满街跑的出租车,红通通的车身是城市里的一道景。
外号“快乐王子”,是90年代中期最实惠的小车之一。它是引进日本技术做的,个头小但灵活,钻小巷、停路边都方便,那句“要发家,买奥拓”的口号,当年电视里天天播,普通家庭想买车,它是绕不开的选择。
就是当年的“巨龙车”,车身是两节连起来的,能装下好几十人,专门应付上海的大客流,尤其是挤地铁似的早晚高峰,它哐当哐当地开,是上海人抹不掉的通勤记忆。
更有特点,它有三扇折叠门,车顶的“手风琴”褶子接头特别显眼,开起来转弯时车身会跟着“扭”,老北京管它叫“黄河大通道”,师傅们开着它钻胡同、过窄路,是当年街头的“大块头”。
是那会儿的城郊客车,车身11米长,能坐近90人,烧柴油,虽然跑不快但扛造,好多城市的长途线、大厂的班车都是它,一坐上去就能闻到熟悉的柴油味。
1984年开始生产,黄澄澄的车身特别扎眼,广告喊着“要发家,买大发”,它既能拉人又能装货,是个体户的“发财车”,拉点水果、搬个家都靠它,满街跑的黄色面包车,是当年城市里的“活力担当”。
1965年就有了,是咱自己产的第一款越野车,军绿色的车身、方盒子造型,看着就结实。30多年里卖了60多万辆,部队、工地都爱用它,开着它能走烂路、爬土坡,是不少男人心里的“硬核玩具”。
虽然这些老车现在很少见了,但只要一提起,就能想起当年挤公交的热闹、坐桑塔纳出门的稀罕、开奥拓串亲戚的欢喜——它们不只是车,是几代人的生活日常,也是城市发展的“活化石”,哪怕现在车越做越精致,这些老伙计的记忆,还是能一下子勾回那些热热闹闹的旧时光。
来源:馬尔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