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民铁道兵的璀璨星河中,有一颗恒星始终闪耀着忠诚与担当的光芒。他13岁投身红军,从贺龙元帅身边的“红小鬼”成长为战功赫赫的开国少将;他亲手缔造的两支部队,日后蜕变为铁道兵的骨干力量,在共和国的铁路版图上镌刻下不朽功绩。他,就是刘林——一位用83载人生诠释“革
刘林
在人民铁道兵的璀璨星河中,有一颗恒星始终闪耀着忠诚与担当的光芒。他13岁投身红军,从贺龙元帅身边的“红小鬼”成长为战功赫赫的开国少将;他亲手缔造的两支部队,日后蜕变为铁道兵的骨干力量,在共和国的铁路版图上镌刻下不朽功绩。他,就是刘林——一位用83载人生诠释“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铁血将军,一位将生命与铁道兵精神深度交融的先驱者。
2024年7月1日,我怀着撰写“铁道兵十师故事”的满腔热忱,走进南京刘林老首长的住所。在知道我的来意后,老首长的二儿子刘庆来和妻子热情接待,将家中收藏的老首长资料一一拿出,有档案资料、履历表等,皆是珍贵的原始资料,让我喜出望外。特别是那份手写的自传,真实记载了一个革命战士成长的经历和忠诚。还有一本将帅录,其中有刘林首长的事迹介绍。征得他们同意后,我用手机逐一拍照。其中一份资料用生锈的老式回形针别着,我征得同意取下回形针拍照,之后请他们换上新的回形针,妥善保存这些珍贵资料。
他们还拿出老首长的立功证章,以及他生前最喜爱的几个物件,一个烟斗、一个针线包、一个勺子、一块手表,还有一张1964年拍摄的珍贵照片。他们讲述了老首长对子女的教育和要求,老首长有3枚二级奖章,分别给了3个子女,希望他们将这份荣誉传承下去。
我们交流着老首长的事迹,他们给我讲述了许多关于老首长的故事,有贺龙救老首长的故事,有老首长参加战斗的故事,还有在军区下属单位担任首长后的故事。刘林老首长曾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二军九十六师师长,苏南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参谋长,江苏省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司令员,省军区正军职顾问,1987年按副兵团职待遇离职休养。离休时按副兵团级待遇安排住房,在鼓楼新村有一个独院,房改时,他主动提出将院子改造成公寓,让更多同志能够住进来,这里成为鼓楼新村干休所,他还亲自担任管委会主任,继续为大家服务,直到2000年3月29日在南京病逝。
看着眼前的一件件实物,听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对未曾谋面的老首长,我的崇敬之情愈发浓烈。老首长的一生,是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精神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屹立在我的心中。
在建党纪念日,我体会到一位老革命老党员的忠诚!怀着崇敬的心情,书写将军的传奇人生和感人事迹,循着历史的足迹,重温他的传奇岁月,致敬那颗永不褪色的赤子之心。
一、少年从戎:贺龙麾下的“红小鬼”初露锋芒
1917年1月,刘林诞生于湖北沔阳县(今仙桃市)周家帮的一户贫苦农家,原名刘秋香。8岁起,他便肩负起放牛糊口的重担,地主的鞭影与饥寒的滋味,在他心中埋下了对公平正义的渴望。1930年1月,贺龙率领的红三军(红二军团前身)途经家乡,“红军为穷苦人打天下”的呐喊,像一道光刺破了少年的灰暗生活。年仅13岁的他攥紧拳头,毅然告别亲人报名参军,成为军部警卫连的一名“红小鬼”,幸运地被分配到贺龙身边担任警卫员。
初入军营,身材瘦小的他面对贺龙的大红马竟不敢攀爬。贺龙拍着他的肩膀爽朗大笑:“伢子,连马都不敢骑,咋跟我打天下?”这句带着期许的鼓励,让刘林鼓足勇气翻身上马,也为他的戎马生涯注入了无畏的基因。在贺龙身边的日子里,他不仅学会了骑马射击,更从元帅身上汲取了“爱兵如子、刚正不阿”的品格养分。
1932年冬,刘林调任红七师十九团警卫员。彼时洪湖根据地正遭遇“肃反”扩大化的浩劫,许多忠诚将士被错误批捕。当看到朝夕相处的战友蒙冤时,年少的刘林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鸣不平,竟被诬陷为“改组派”押赴刑场。千钧一发之际,贺龙得知消息策马赶来,怒喝“谁敢动我的兵!”,硬生生将他从鬼门关拉回。1933年冬,已是连长的刘林在豫西作战中身负重伤,昏迷在阵地上,又是贺龙亲自下令:“就算抬,也要把刘林抬下来!”两名警卫员冒着枪林弹雨将他救下。两次救命之恩,刘林铭记终身,也化作他日后带兵打仗“护兵如护子”的准则。
光圈:f/1.9 快门:1/50 焦距:5mm ISO:500
二、长征铸魂:德荣血战护主力的铁血营长
1934年10月,17岁的刘林在长征途中加入中国共产党,举起的拳头里攥着对党的绝对忠诚。1935年冬,他随红二方面军踏上漫漫征途,时任红七师十二团二营营长,肩负着掩护主力的重任。当部队行至甘藏边境的德荣镇时,一场生死较量悄然逼近——胡宗南命令“五马部队”3000余人抢先占领这座咽喉重镇,妄图将刚走出草地的红军主力困死于此。
“不惜一切代价,夺下德荣并死守,为主力开辟通道!”接到命令后,刘林率二营官兵以最快速度急行军,在敌人抵达前5分钟抢占了德荣县城。他迅速勘察地形,制定出“侧击牵制、正面死守、预备队机动”的战术:四连占据路北山头实施侧击,五连和机枪连扼守正东及北面城墙构建正面防线,六连作为预备队随时补位。部署刚毕,敌人的先头部队便蜂拥而至,密集的子弹像雨点般打在城墙上。
“沉住气!等敌人到100米内再开火!”刘林趴在城墙缺口处,沉着指挥。当敌人逼近时,他一声令下,机枪、步枪齐鸣,手榴弹密集投向敌群,来不及开枪的战士们就抱起石头、砖头砸向敌人。上午击退5次进攻,下午又顶住两轮疯狂冲锋,战士们的手被火药熏黑,胳膊被石头磨破,却没有一人退缩。夕阳西下时,二营官兵已伤亡过半,刘林的左臂也被弹片划伤,但他始终站在最前沿,吼着“跟我上”带领战士反击。当晚8点半,接到主力安全通过的信号后,他才率剩余官兵交替掩护撤出。此役,二营以不足千人的兵力歼敌400余人,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贺龙在总结会上拍着他的肩膀称赞:“刘林这小子,是块打硬仗的好料!”
三、抗日扬威:智勇护学员的行军奇迹缔造者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刘林历任八路军一二〇师教导团五队队长、七一四团一营营长、副团长、代理团长等职,在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陈庄战斗等著名战役中屡立战功。而1939年护送抗大师生穿越敌占区的经历,更彰显了他“智勇双全”的军事才华。
1939年7月,7000名抗大师生告别延安向冀中敌后挺进,这支队伍中既有罗瑞卿、张际春等将领,有蔡畅、康克清等革命前辈,还有艾思奇等学者、鲁艺艺术家及大批民主人士,被中央视为“八路军的骨干火种”。为隐蔽行动,队伍改称“八路军第五纵队”,8月底抵达晋中后,急需穿越同蒲铁路等多重封锁线。时任一二〇师三五八旅七一四团代理团长的刘林,领受了护送这支部队东进的艰巨任务。
“既要保证安全,又要隐蔽行踪,这是政治任务!”刘林在战前动员会上强调。他亲自勘察路线,挑选300名精干战士组成护送队,分为侦查组、警戒组、保障组和后卫组,制定了“夜间行军、白天隐蔽、灵活避敌、速战速决”的策略。在彭绍辉旅长指挥下,他带领队伍先后突破狮子村敌据点、汾河天然屏障,在王封庆、康家会等地与敌人展开6次激战。为迷惑敌人,他还故意在次要方向制造动静,吸引敌人注意力,主力则趁机带着师生快速转移。
最惊险的一次,队伍在穿越同蒲铁路时遭遇日军巡逻队。刘林当机立断,命令警戒组正面牵制,自己带后卫组掩护师生快速通过,激战20分钟便击溃敌人,无一名师生伤亡。从8月底到9中旬,他带领队伍6次往返同蒲铁路,穿越10余道封锁线,最终将7000余名师生安全送达冀中。罗瑞卿握着他的手感慨:“刘林同志,你创造了行军史上的奇迹,为党保住了宝贵的财富!”
四、华东砺剑:铁道兵第十师的红色根基奠定者
1944年,刘林进入延安中央党校深造,理论素养与指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抗战胜利后,他出任江汉军区一团团长兼江陵指挥部指挥长,率部开辟鄂豫皖边根据地,在湘鄂边界反击国民党军对江汉军区独立旅(旅长彭绍辉、政委廖汉生)的围堵战中,以灵活战术突破敌人包围圈。1945年9月,他参加中原突围,历经河南、河北千里转战,于1946年抵达山东军区,先后担任胶东军区三旅副旅长、八十一师副师长、南海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在齐鲁大地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军事指挥经验。
1949年春,三大战役落幕,但山东青岛、长山列岛等沿海地区仍被国民党残余势力控制,海防与城市治安面临严峻挑战。中央军委果断下令,以烟台警备司令部为基础,整合东海军分区独立二团、烟台警备部队、胶东军区独立团等力量,组建华东警备第五旅,刘林因其卓越的作战与警备经验,被任命为首任旅长。这支部队6000余名将士集结于烟台毓璜顶,肩负起“守卫烟威海防、配合主力解放山东”的核心使命。
上任伊始,刘林便展现出“治军从严”的作风。针对部队由多支部队整合而成的特点,他组织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军政训练,白天练射击、攻坚、渡海战术,晚上学纪律、学政策,还亲自示范战术动作,让部队迅速形成战斗力。同时,他带队勘察烟威海岸线,指导构筑碉堡、战壕和瞭望哨,构建起连贯的海防防线。1949年5月,青即战役打响,刘林率部作为东路作战力量,向即墨以东沿海守敌发起进攻,以“分割包围、逐个击破”战术牵制国民党军两个团的兵力,为主力部队攻克青岛扫清障碍;7月,他调遣十三团进驻蓬莱、十五团协同步兵七十二师参战,在长山列岛战役中,带领陆军战士克服不习水性的困难,巧用木船夜袭,创造了陆军渡海作战战胜国民党海军的经典战例。
这些战役彻底肃清了山东沿海的国民党残余势力,为胶东地区稳定奠定坚实基础。1950年11月,华东警备第五旅扩编为步兵第101师;1953年,该师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十师,后正式编入铁道兵序列,改称铁道兵第十师。从海防劲旅到铁道雄师,刘林注入的“纪律严明、敢打硬拼”的基因,成为这支部队日后征战南北的精神密码。
五、闽北剿匪:铁道兵第七师的精神火种培育者
1949年12月,中央军委为加强南方剿匪与国防建设,决定组建步兵第96师,刘林被任命为该师首任师长。需特别说明的是,此时华东野战军已改称第三野战军,96师隶属第三野战军第32军序列。接到命令后,刘林立即从胶东军区抽调骨干力量,仅用一个月便完成部队编组——1950年1月1日,下辖3个团、共7997名官兵的96师在青岛崂山正式成立,成立大会上,刘林提出“扎根人民、勇担使命”的师训,为部队定下精神基调。
1950年2月,96师随32军调归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指挥,经江西上饶入闽,师部驻扎建阳。彼时的闽北山区,匪情堪称“全国之最”——国民党溃兵与地方惯匪勾结,形成200多股、近万人的匪特势力,他们盘踞山林,烧杀劫掠,甚至袭击基层政权,严重阻碍土地改革推进。刘林临危受命,兼任闽北剿匪指挥部指挥长,统一指挥上饶、南平、建瓯、建阳四地剿匪作战。
“匪患不除,民心难安!”刘林深入山区调研后,创新提出“分区域清剿、重点突破、剿抚结合”的战术。他将闽北划分为6个剿匪片区,每个片区部署一个加强营,先以优势兵力围歼大股匪特——针对最大匪首黄震东的1500人队伍,他率主力在武夷山设伏,激战3天3夜将其全歼;随后派小股部队分片搜剿零散匪徒,同时发动群众提供情报,还亲自撰写《致匪特的公开信》,宣传“缴械投降既往不咎”的政策。剿匪期间,他与战士们同吃同住,战士们缺鞋,他就把自己的布鞋送给新兵;群众缺粮,他就下令部队节省口粮接济。这种“军民同心”的作风,让许多匪徒主动投诚。
经过近一年的艰苦作战,96师累计开展大小战斗380余次,歼灭匪特8000余人,彻底肃清闽北匪患。当地群众为感谢他,送来了“剿匪为民”的锦旗,刘林却将锦旗转赠给战士们:“功劳是大家的,是军民同心的结果!”至今,南京军区军史馆馆藏有刘林将军履历表(泛黄原件)、“剿匪为民”锦旗复制品、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实物照片。
1952年5月,根据国家建设需要,步兵第九十六师与第八十六师合并,组建铁路工程第七师,后改称铁道兵第七师。刘林为这支部队注入的“顽强拼搏、军民同心”的精神,成为其转型的核心力量——铁七师成立后即刻开赴零下50℃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抢建铁路,后入朝抢修“钢铁运输线”,在美军炮火下创造了“日修铁路3公里”的奇迹。
六、金陵深耕:35载护民安的建设功臣
1950年,就在闽北剿匪取得阶段性胜利时,刘林接到调任命令,赴苏南军区担任副参谋长,后升任参谋长、江苏军区副参谋长、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在江苏这片土地上深耕35年,将人生的后半段奉献给了地方国防与建设事业。
在民兵建设领域,他创造了一个“全国标杆”。1960年代初,他深入海安县角斜镇调研,发现当地民兵基础扎实但缺乏系统训练。他亲自制定训练方案,从部队抽调骨干担任教官,将“实战化训练”引入民兵建设——白天练射击、投弹,晚上学战术、学政策,还组织民兵参与海防巡逻。在他的培育下,角斜镇民兵形成“平时生产、战时参战”的特色,多次在军区比武中夺冠。1966年,该民兵团被国防部命名为“海安县角斜镇红旗民兵团”,成为全国民兵预备役建设的典范,刘林却谦虚地说:“这是民兵同志们自己干出来的,我只是搭了个台子。”
“文革”期间,刘林担任南京市军管会主要负责人、江苏省军管会相关负责人,在复杂环境中坚守初心,全力保障国家重点工程。南京长江大桥作为连接南北的交通枢纽,1968年建设进入冲刺阶段时,遭遇诸多阻碍。刘林亲自挂帅兼任大桥建设军管组组长,为解决钢材短缺问题他吃住都在工地,协调军区仓库调运备用钢材;为保障施工安全,他组织部队巡逻守护工地;工人闹情绪,他亲自到场宣讲“大桥是国家命脉”的道理。1968年12月29日,南京长江大桥顺利通车,当第一列火车驶过大桥时,这位刚毅的将军眼中泛起了泪光。
35年间,他还多次组织部队与民兵开展演习、比武,推进人民防空体系建设,协调部队参与地方救灾,用实际行动践行“军民鱼水情”。1961年,他晋升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这些勋章,见证着他从战场到建设一线的始终坚守。
七、精神永续:铁道兵旗帜下的永恒致敬
在老首长的住所,客厅墙上挂着一张贺龙与他的合影,照片里的年轻战士眼神坚毅;桌上泛黄的履历表记录着70载军旅生涯,磨损的军用水壶还留着战场的硝烟味;老首长日记本里面,写着刘林1953年写下的话:“我是党的兵,只要党需要,上战场、修铁路、守海防,干啥都行。”不仅是对党忠诚的表达,更是对人民需求的回应。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党的宗旨,将个人荣誉与使命紧密相连。
“父亲总说,最骄傲的不是当将军,而是看着自己带的兵变成铁道兵,修通了一条条铁路。”儿媳的话,让我对这位未曾谋面的老将军愈发崇敬。是啊,他缔造的铁道兵第十师、第七师,先后参与了成昆铁路、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用“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精神,铺就了共和国的交通大动脉。而他培育的红旗民兵团,至今仍是民兵建设的典范;他守护的南京长江大桥,依旧承载着南北通行的重任。
2000年3月29日,83岁的刘林将军在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托家人:“把我的骨灰撒在长江里,看着大桥,看着铁路。”这位从“红小鬼”到开国少将的老战士,最终将生命融入了他守护的土地与事业。
今天,铁道兵的番号虽已载入史册,但刘林将军用一生践行的“忠诚于党、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刘林将军的故事,像一面旗帜,在新时代的铁道兵中永远闪耀。他的精神遗产,不仅属于他本人,更属于每一位中国人为何而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的人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我们铁道兵战友、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应铭记这位老将军的传奇人生。
致敬刘林将军!铁道兵的旗帜永不褪色,您的精神永垂不朽!
光圈:f/1.9 快门:1/100 焦距:5mm ISO:1250
作者(中)与首长的子、媳合影留念
作者:
袁武学,1972年12月入伍,曾任铁道兵10师47团1连战士、班长,团、师宣传干事。1982年11月调入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现火箭军工程大学),任党委秘书、组织处长、副教授。2014年退休后任陕西省铁道兵文化联谊会副会长,热心为战友服务,撰写铁道兵故事,宣传和弘扬铁道兵精神。
参考资料:
-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第三卷);
- 《铁道兵史话》;
- 《红二方面军长征史料选编》;
- 《闽北剿匪纪实》(福建省军区党史办编);
- 《青岛解放与海防建设档案》;
- 湖北仙桃市《沔阳革命史》;
- 《江苏军区史》;
- 《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史料汇编》;
- 《铁道兵战友回忆录·刘林专辑》;
- 《“红小鬼”到开国少将:刘林将军生平展》(南京军区军史馆2019年特展);
- 《解放军报》2000年4月《开国少将刘林逝世 骨灰撒入长江》;
- 《军事历史》2015年第3期《1939年抗大师生冀中转移护送战考证》;
- 《民兵建设研究》1998年第2期《角斜红旗民兵团的创建与刘林的军事训练思想》。
编辑:乐在其中
来源:铁道兵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