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无仇,百日无怨,彼此素昧平生,可是江苏一名孙姓女子缠上大衣哥朱之文了。她从2020年到2024年,一共有4年的时间,剪辑数百条辱骂大衣哥的视频,发布在自媒体平台上。
“这位女士也不了解我。可是4年以来,她不仅骂我,还骂我的家人,这种事叫谁也受不了。”
近日无仇,百日无怨,彼此素昧平生,可是江苏一名孙姓女子缠上大衣哥朱之文了。她从2020年到2024年,一共有4年的时间,剪辑数百条辱骂大衣哥的视频,发布在自媒体平台上。
朱之文虽然是一位憨厚淳朴的山东农民,但面对这种太过分的挑衅,也是忍无可忍了。他在2023年用一纸诉状将孙某某告上了法庭。
2025年11月初,江苏省某法院对朱之文诉孙某某网络侮辱诽谤案作出了一审判决:
被告人孙某某犯侮辱罪,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犯诽谤罪,判处拘役4个月,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6个月。
朱之文表示,这个判决结果让他“长出一口气”,不为输赢争口气。这场持续四年的网络暴力终于画上句号。
朱之文是我的山东老乡,是生活在鲁西南地区的一位农民,为人朴实、憨厚。
2011年是朱之文出现人生高光时刻的起点,这个在田间地头练歌的庄稼汉,穿着军大衣,凭着天赐的好嗓子,从山东卫视《我是大明星》一路唱到央视《星光大道》乃至春晚,成了全国闻名的农民歌手“大衣哥”。
成名后邀约不断的他,依旧住着农村老宅,扛着锄头下地,保持着农民的淳朴本色。可这份难得的质朴,却没换来应有的尊重,反而让他成了网络暴力的长期受害者,被造谣、谩骂、恶意P图,连家人都未能幸免。
这背后的原因,藏着流量时代最真实的人性博弈。
乡土社会的“均贫富”执念,是网暴滋生的土壤。在朱之文的家乡,不少村民觉得他的成功是“全村的功劳”,把他的财富当成“集体财产”。
有人上门开口借50万被拒就赖着不走,有人借走20万不还,还理直气壮:他那么多钱花不完,还要什么?
据统计,这些年朱之文“借”出去了近百万,却没收到一分还款。春节发200元红包被嫌小气,出钱修村路被骂“作秀”,这种扭曲的道德绑架,在网络上被无限放大。
流量经济的吸血式狂欢,把网暴变成了生意。朱之文这张草根顶流的名片,在流量至上的时代成了香饽饽。
他家门口每天挤满了拿着手机的人,有人蹲守拍摄他吃饭、喂猪、下地的日常,靠直播他的生活涨粉百万,月入过万。
更有甚者,有人专门制造矛盾吸引眼球。故意编造他逃税、出轨的谣言,把他的头像P到不雅场景中,连他未满周岁的孙子都不放过。徐州这位孙姓女子仅凭网上视频,就持续四年对他进行侮辱诽谤,原因竟是“骂他能涨粉”。这些人清楚,朱之文的争议就是流量密码,越骂越有热度,越黑越能赚钱,法律追责的滞后性更让他们肆无忌惮。
公众对草根明星的矛盾期待,成了网暴的推手。
不少人既希望朱之文保持泥腿子明星的淳朴,又容不得他有半点不符合身份的举动。他穿件新衣服被骂忘本,接商业演出被批铜臭味,就连用法律维权都被说成耍大牌。
这种“既想让你赚钱,又想让你当穷人”的矛盾心态,本质上是把朱之文当成了满足自己想象的“工具人”。一旦他不符合预设的“淳朴模板”,质疑和攻击就会蜂拥而至。网络的匿名性,更让这些情绪变成了毫无底线的谩骂,没人在意他也是个有血有肉、会疼会委屈的普通人。
平台的监管缺位,让网暴者有恃无恐。有些平台对这些低俗诽谤内容视而不见,审核机制的漏洞让谣言肆意传播。更讽刺的是,有些平台还把“大衣哥被踹门”“村民讨债”这类视频推上热门,用“审丑”博眼球。
法律对网暴的界定和追责流程复杂,受害者往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这让很多施暴者抱有“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
朱之文的遭遇不是个例,而是流量时代的一面镜子。他像一个被架在火上烤的“符号”,承载着乡土社会的利益纠葛、流量经济的贪婪无度,以及公众舆论的非理性狂欢。
当我们在网上敲下键盘时,不该忘记这个唱歌好听的农民,只是想靠本事吃饭。当我们追逐热点时,更该分清真实与造谣,守住道德底线。
善良从来都不是软弱,坚守底线也从来不是“耍大牌”。愿我们都能在流量的洪流中保持清醒,在言论的自由里守住边界。让网络回归交流的本质,让每个认真生活的人,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让每一份坚守都不被辜负,每一次伤害都能得到正义的回应。
各位看官,您觉得善良人,就应该被欺负、被网暴吗?
来源:松子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