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卖了、汉堡王换主!外资集体 &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3 20:33 1

摘要:最近刷到新闻,星巴克把中国业务大半卖给了博裕资本,汉堡王也让本土资本 CPE 接了盘,连哈根达斯、Costa 这些咱们从小眼熟的 "洋牌子",不是刚套现离场,就是在找下家的路上。

最近刷到新闻,星巴克把中国业务大半卖给了博裕资本,汉堡王也让本土资本 CPE 接了盘,连哈根达斯、Costa 这些咱们从小眼熟的 "洋牌子",不是刚套现离场,就是在找下家的路上。

网上瞬间炸了锅:"外资这是集体逃离中国市场了?"、" 难道咱们消费力不行了?"

先别急着慌,也别忙着唱衰。我翻了近半年的行业数据,又扒了肯德基、麦当劳这些 "老玩家" 的动向,发现这事远没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 所谓的 "撤离" 背后,藏着几个跟大家直觉完全相反的细节,看完你可能会跟我一样,觉得这波操作还挺有意思。

先说第一个反常识的点:这些外资根本没彻底跑路,反而在玩 "留一手" 的把戏。就拿星巴克来说,它这次卖给博裕 60% 的股权,自己还攥着 40%,而且品牌授权、知识产权还牢牢抓在手里。简单说就是,以后中国的星巴克门店归博裕管,但每卖一杯咖啡,星巴克还能收品牌费、分红。汉堡王更直接,让 CPE 注资 3.5 亿美金拿了 83% 股权,自己留 17%,还特意要了个董事会席位,明摆着不想彻底退出。

这哪是撤离啊?分明是把 "重活" 甩给别人,自己躺赚。想起 2016 年肯德基也这么干过,把中国业务卖给春华资本和蚂蚁金服,结果呢?现在肯德基中国门店都突破 1.2 万家了,比当年翻了一倍还多。麦当劳 2017 年把中国业务卖给中信后,门店也从 2000 多家涨到了 7000 多家。你看,这些外资精着呢,把运营权交出去,既不用承担开店、雇人的风险,还能跟着中国市场的增长分钱,稳赚不赔。

再看第二个细节:不是中国市场不行了,是有些外资跟不上中国消费者的节奏了。就说星巴克,1999 年刚进中国的时候,一杯咖啡卖 30 多块,凭着 "小资" 标签火得一塌糊涂,最高时占了中国咖啡市场 34% 的份额。可现在呢?瑞幸一杯生椰拿铁 9.9 元,蜜雪冰城的咖啡才 5 块多,连便利蜂都来分一杯羹。2024 年星巴克中国市场份额跌到 14%,同店销售额连续四个季度下滑,Q2 甚至跌了 14%。

更有意思的是下沉市场。瑞幸现在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超过 33%,蜜雪冰城都开到 5.3 万家店了,县城里随处可见。可星巴克呢?三线城市门店占比才 6.23%,想下沉又放不下 "高端" 的架子,一杯咖啡的价格能买瑞幸三杯,普通消费者谁愿意为这个溢价买单?反观肯德基,早就把粥、油条、老北京鸡肉卷端上菜单,甚至在县城开起了 "小镇店",难怪门店越开越多。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国货早就不是当年的 "便宜货" 了,现在是真能打。回力鞋你肯定知道,1935 年就有了,以前几十块钱一双,现在设计升级后,在国外能卖到国内 20 倍的价格。李宁、安踏更不用说,把中国风玩出花,去年在运动鞋市场的份额早就超过了阿迪达斯。就连美妆领域,薇诺娜、彩棠这些国货品牌,靠实打实的研发,在李佳琦直播间里销量比不少国际大牌还高。

这次双 11 就很能说明问题,瑷科缦、双妹这些国货品牌销量同比涨了 100%,韩束、完美日记也涨了 50%。以前大家觉得 "进口的就是好的",现在发现同样的品质,国货价格可能只要一半,还更懂中国人的需求。就像英雄钢笔,1958 年就敢跟派克叫板,现在虽然有假货困扰,但每年 2 亿的销售额,证明老品牌照样能吸引年轻人。

其实仔细想想,外资的这些调整,反而说明中国市场越来越成熟了。以前是外资带着品牌和模式来教我们怎么玩,现在轮到他们学着适应我们的节奏。就像星巴克,以前靠 "第三空间" 吸引顾客,现在也得跟着做外卖、搞数字化;汉堡王以前总拿 "美式快餐" 说事,现在也得琢磨怎么把菜单改得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最后想说,不用纠结外资是不是 "撤离",真正该关注的是中国市场的韧性。14 亿人的消费需求摆在这,新能源车、智能家居、国潮美妆这些赛道都在高速增长。就像蜜雪冰城,不仅在国内火,还开到了东南亚、欧美,把中国奶茶卖到了全世界。未来,能留在中国市场的,不管是外资还是国货,一定是那些真正懂消费者、愿意放下身段适应变化的品牌。

中国市场或许不再“遍地黄金”,但它依然是全球最具韧性、最富潜力的单一市场。谁真心留下,谁就能分享红利;谁仓皇逃窜,就别怪时代翻脸无情。

毕竟,没人能靠做空一个14亿人的国家致富。过去不能,现在不能,将来更不能。

你觉得呢?身边有没有哪些国货让你觉得 "越来越牛",或者哪些外资品牌因为跟不上节奏被你抛弃了?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来源:脑洞时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