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手机号码早已不是单纯的通信符号,而是绑定着社交关系、金融账户与生活服务的“数字身份”。自2019年全面推行以来,携号转网政策历经六年打磨,终于在2025年迎来爆发式增长——截至9月,全国携号转网用户已突破6000万大关,其中中国移动转出用户占比高达48.3%,
6000万用户投票!移动老用户扎堆转网,三大核心矛盾撕开行业痛点
手机号码早已不是单纯的通信符号,而是绑定着社交关系、金融账户与生活服务的“数字身份”。自2019年全面推行以来,携号转网政策历经六年打磨,终于在2025年迎来爆发式增长——截至9月,全国携号转网用户已突破6000万大关,其中中国移动转出用户占比高达48.3%,成为老用户“用脚投票”的主要对象。这股转网热潮背后,绝非偶然的选择,而是移动老用户在资费、服务、体验三大维度的长期不满集中爆发,更折射出通信行业从“垄断红利”向“用户主权”转型的必然趋势。
“老用户不如狗”,这句在社交平台流传的吐槽,精准戳中了移动老用户的痛点。在携号转网的转出原因中,“资费套餐不合理”以绝对优势位居榜首,成为压垮骆驼的第一根稻草。不同于新用户能享受的低价引流套餐,移动老用户往往面临“套餐越用越贵、优惠越来越少”的困境——许多用户办理的长期套餐到期后,资费自动恢复原价,却未收到任何提醒;部分所谓的“升级套餐”看似流量增加,实则隐含大量捆绑增值服务,每月额外扣费成为常态。
北京的张先生使用移动号码12年,深刻体会到这种“被区别对待”:“刚办号时每月套餐费58元,包含20G流量,后来运营商说‘免费升级’,结果流量没多多少,月租涨到了98元。想换低价套餐,客服说我绑定了宽带,必须一起变更,折腾了半个月也没办成。”这种“捆绑式套餐”“隐形扣费”的现象并非个例,工信部2025年投诉数据显示,通信资费相关投诉占比达37.2%,其中移动用户投诉量居三大运营商首位。
更让老用户难以接受的是“双轨定价”的潜规则。不少用户反映,只要提出携号转网,移动客服会立刻抛出“专属挽留套餐”——同样的流量和通话额度,价格比公开套餐低30%甚至50%。上海的李女士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我明确说要转到电信,客服当天就回电,说可以给我定制每月68元的套餐,比我之前128元的套餐还多10G流量。这种‘不闹不优惠’的模式,本质上是对忠实老用户的变相收割。”这种差异化对待,让越来越多老用户看清:坚守多年换来的不是回馈,而是被动“薅羊毛”。
如果说资费问题是导火索,那么网络质量与服务体验的落差,则让移动老用户彻底失去耐心。作为拥有最多用户基数的运营商,中国移动的网络覆盖曾是核心优势,但随着5G时代到来,用户增长与基础设施升级不同步的矛盾日益凸显。在一二线城市的老旧小区、地下车库、偏远郊区,移动信号弱、网速卡顿的投诉频发;而在短视频、直播等高频使用场景下,流量“限速”“断连”问题更是让用户忍无可忍。
杭州的陈先生是移动10年用户,因工作需要经常出差,他的转网理由很直接:“每次去郊区工地,同事的电信、联通都有信号,就我的移动完全没网,微信消息都发不出去。投诉过好几次,客服只说‘会优化’,但一年多了没任何改善。”这种网络体验的落差,在年轻用户群体中尤为明显——25-40岁的转网用户占比高达67%,他们对网络稳定性和速率的要求更高,一旦体验不佳,转身转网的意愿极强。
客服服务的“敷衍式回应”则进一步加剧了用户的不满。不少用户反映,遇到套餐变更、费用争议、网络故障等问题时,移动客服往往以“系统规定”“无法处理”为由推诿,解决问题需要反复沟通多次,耗时耗力。广州的林女士吐槽:“我手机突然被扣了50元增值费,联系客服说要核查,等了一周没结果,再追问就说‘已经处理完毕’,钱却没退。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让我彻底下定决心转网。”对比之下,电信、联通近年来在客服响应速度、问题解决效率上的提升,成为吸引移动老用户转网的重要筹码。
政策优化与市场竞争的双重推动,让携号转网从“难实现”变成“易操作”,也为移动老用户的“逃离”提供了关键支撑。曾经,携号转网被吐槽为“看上去很美”——办理流程繁琐、隐形障碍重重,比如要求清理积分、终止增值服务、还清所有话费,甚至设置合约捆绑限制,让不少用户望而却步。但随着监管力度加大,这一局面正在改变。
2025年7月,工信部发布《携号转网服务优化实施细则》,明确禁止运营商设置不合理条件阻碍转网,违规者将面临最高500万元罚款,同时要求2026年前实现“秒级转网”。政策高压下,移动的转网门槛大幅降低:现在用户只需发送短信“CXXZ#姓名#身份证号”到10086,即可查询资格,符合条件后能快速获取授权码,到转入方营业厅办理,整个过程最快1-2个工作日就能完成。
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则让用户有了更多选择。电信、联通针对转网用户推出了极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比如“首年套餐5折”“免费赠送200G流量”“宽带免费装”等,部分地区甚至推出“老号码转网即送话费”的活动。这些实打实的福利,与移动老用户面临的高价套餐形成鲜明对比,自然成为“用脚投票”的重要动力。更重要的是,随着通信技术的成熟,转网后的服务衔接越来越顺畅,微信支付、银行短信验证等问题大幅减少,消除了用户的后顾之忧。
值得注意的是,携号转网热潮也给整个通信行业敲响了警钟。6000万用户的选择证明,在“用户主权”时代,单纯依靠用户基数和品牌惯性已无法留住用户,只有真正做到资费透明、服务优质、体验至上,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中国移动而言,老用户扎堆转网并非坏事,反而可能成为推动其改革的契机——唯有打破“双轨定价”“捆绑销售”等不合理规则,正视用户诉求,才能重新赢回信任。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转网虽好,但也需理性对待。办理前要确认自身是否符合条件,比如是否处于合约期、有无欠费等;转网时要问清新套餐的具体内容,避免陷入“低价引流、后续涨价”的陷阱;转网后要及时测试第三方账号绑定、短信验证等功能,确保服务正常使用。毕竟,携号转网的核心意义是“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服务”,而非盲目跟风。
从行业发展来看,携号转网的爆发式增长,本质上是通信行业从“规模竞争”向“质量竞争”转型的缩影。当用户不再被号码捆绑,运营商就必须在资费、网络、服务上展开正面比拼,最终受益的将是广大消费者。随着监管政策的持续完善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相信“老用户被区别对待”的现象将逐渐消失,一个更透明、更公平、更优质的通信市场正在形成。
移动老用户的扎堆转网,既是对不合理现状的反抗,也是对更好服务的期待。这场由6000万用户发起的“用脚投票”,正在倒逼通信行业回归用户本质。未来,只有真正尊重用户、服务用户的运营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而这,正是携号转网政策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来源:聪颖葡萄JHcuUa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