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乌克兰这边,三年多来美国不断加大武器和系统的援助力度:标枪、海马斯、炮弹、雷达一直到了F16的零部件,但是始终没有派兵。拜登任内数字堆高,特朗普2025年1月重新回到白宫之后3月份刹车,造成援助节奏混乱;7月份又改走北约渠道重启,乌军稍微喘了口气。美军坚持“给
乌克兰这边,三年多来美国不断加大武器和系统的援助力度:标枪、海马斯、炮弹、雷达一直到了F16的零部件,但是始终没有派兵。拜登任内数字堆高,特朗普2025年1月重新回到白宫之后3月份刹车,造成援助节奏混乱;7月份又改走北约渠道重启,乌军稍微喘了口气。美军坚持“给钱给枪不给人”,北约最多在波兰边境进行演习,绝不越线。
原因很直接,俄罗斯是核大国,本土作战的地利掌握在自己手中;补给线太长,一枚导弹就可以打乱后勤;美国社会对于高伤亡的容忍度很低。伊拉克、阿富汗二十年伤亡才几千,乌克兰这摊谁敢把美军扔进去?这就是典型的代理人战争手法:把武器推到前线去,把风险留给自己,让乌克兰消耗俄军和俄罗斯的经济,美国自己成本最低、节奏由自己掌控,必要时还可以随时停止。
台海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美军由隐蔽转为公开,2019年承认小股进驻训练,2021年蔡英文证实岛上已有美军人员;到2025年7月,SOFREP披露陆军特种部队约500人正式驻扎金门、澎湖,教授近战和两栖突击。军售和投送常态化:C130直飞马公卸装,鱼叉导弹、鱼鹰运输机等持续交付,高雄港库容见涨;航母穿越巴士海峡,P8A规律巡航;10月美菲演习登滩,台军贴身观摩。
CSIS在2023年24轮兵推中设定2026年台海冲突中美军介入:两艘航母沉没、二十多艘主力舰报废、数百架F35/F/A18损失,美军阵亡超三千人,累计上万人甚至更多;伊拉克、阿富汗数字更狠,但是结论是“值得”。RAND早在2016年就提示2025年前后美军介入会损失“重到极重”,2023年又以“短期剧痛换长期遏制”为论。鹰派的逻辑就是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顶住。
问题在于,美国自身也承受着压力,美国债务约为38万亿美元,政治分裂日益严重,民众不满情绪很大;但是五角大楼仍在加大投入,第七舰队巡航更加频繁,关岛维修工作没有停歇,人员超负荷。与此同时中俄协调加强、联合军演在南海举行;美国资源被分散。大陆方面东风导弹精度提高、海军造舰加快、体系化建设加速,“统一台湾”被视为历史潮流和民心所向,外力干涉只能延缓。
回看乌克兰,美国采取的是“停-开阀门”的遥控操作,出钱不出兵、士兵不越线,援助节奏由政治日程决定。到台海的时候,阀门开得越来越大:驻军、军售、演训步步逼近,由于信誉和产业链的捆绑,想关闭就很难了,成本也会越来越大,基本上是一条单行道。
半导体搬迁也不是一句话的事。产能和工艺不能简单地通过“机器加电”来复制,台积电的团队、生态以及上下游都需要多年的积累。正因为知道难以迁移,所以美国更加焦虑,押注也更多。
乌克兰就是美国用低风险消耗俄罗斯的外部战场,台海就是美国维护科技和地缘优势、信誉以及盟友网络的高风险核心资产。前者可以随时抽身,后者则只能不断加码。别忘了,“军事数字”背后有人。CSIS兵推中被击沉的航母,在现实中对应的是几千个家庭;台海演训的“冲滩”,就是在拉扯红线。一旦出错,造成的后果将是区域性的甚至全球性的:商船航线、保险费率、股市曲线都会直接影响到每一个人的钱包。
美军在台海步步为营,最多改变时间表,挡不住两岸大势。乌克兰以及台海的两本账本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上面,谁把人放在第一位,谁才能够赢得胜利。情绪激动的时候更应该保持冷静,理性地去分析、降低冒险行为,这样才不会被推到风口浪尖上。
来源:卢麒元点评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