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3日,《人民日报》一篇题为《莫让"表演式忙碌"绊住实干脚步》的评论文章引发热议。文章直指部分干部把办公平台当"戏台",用朋友圈晒加班、摆拍式调研等"假把式"替代真抓实干。这篇檄文犹如投入职场的深水炸弹,让苦"表演文化"久矣的网友们纷纷拍手称快。
11月13日,《人民日报》一篇题为《莫让"表演式忙碌"绊住实干脚步》的评论文章引发热议。文章直指部分干部把办公平台当"戏台",用朋友圈晒加班、摆拍式调研等"假把式"替代真抓实干。这篇檄文犹如投入职场的深水炸弹,让苦"表演文化"久矣的网友们纷纷拍手称快。
凌晨两点的办公楼里,工位空无一人却亮着电脑屏幕;调研现场干部与群众"亲切握手"的照片刚拍完,转身就钻进公务车扬长而去;周报里堆砌着"持续赋能""深度沉淀"等华丽辞藻,实际工作却仍在原地踏步……这些被《人民日报》点名的"表演式忙碌",正在某些单位演变成新型职场生存法则。
某互联网公司被曝光的"夜宵打卡文化"堪称典型案例。每到午夜12点,领取免费夜宵的队伍能排到电梯口,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少人电脑屏幕停留在游戏界面。更讽刺的是,这种无效加班竟成为晋升"隐形门槛"——某企业调查显示,73%员工认为"领导看得见的忙碌比实际产出更重要"。
三大毒瘤催生"职场奥斯卡"为什么"表演式忙碌"能大行其道?根源在于扭曲的职场生态。首当其冲的是畸形考核机制,某机关全年接受检查178次,其中152次要求提供纸质证明材料,导致干部60%精力耗在"留痕"上。就像网友调侃的:"现在工作不是干出来的,是PPT做出来的。"
其次是错位晋升焦虑。年轻科员坦言:"发十条加班朋友圈比解决一个信访积案更容易被领导看见。"某市近三年被问责的干部中,73%因"程序瑕疵"而非实质错误受处分,这种导向迫使更多人选择"安全"的表面功夫。
最值得警惕的是剧场效应蔓延。心理学研究显示,61%职场新人会模仿前辈的加班模式,即便无事可做也要"领导不走我不走"。某经济发达国家数据显示,每3个职场人中就有1个在"假忙",这种集体表演正在全球职场形成瘟疫式传播。
表面看,"表演式忙碌"只是个人作秀,实则对整个社会造成系统性伤害。某公司实施加班禁令后,产能反而提升12%,印证了哈佛商学院的研究结论:高效工作者专注时长仅为表演者的1/4。更严峻的是,某调研显示71%的"表演者"会出现职业倦怠,实干型员工离职率高达表演者的2.3倍。
这种风气还造成人才逆向淘汰。湖北某县曾出现荒诞案例:突击布置"样板间"迎检的干部受表彰,而真正解决群众诉求的同事却因"材料不足"被扣分。当舞台灯光永远打在"会演"的人身上,沉默的耕耘者只会加速逃离。
破局之道:让职场回归价值本质改变需要制度重构与文化重塑双管齐下。在湖北宜昌,群众满意度考核权重提至25%后,信访量三个月下降37%;浙江"基层减负观测点"数据显示,合并检查事项让干部事务性工作时间减少52%。这些实践印证了任正非那句"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指挥战斗"。
对普通职场人而言,可以借鉴腾讯的"产出可视化"工作法,用具体成果替代工时汇报;管理者不妨学习谷歌的"20%自由工作时间"制度,用创新成果证明员工价值。微软日本试行四天工作制后,效率反升40%,说明真正的敬业从来与表演无关。
《哈佛商业评论》的警示值得深思:在AI替代重复劳动的时代,唯有真实价值创造才是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当制度开始奖励解决问题的人而非表演问题的人,我们才能告别这场荒诞的"职场假面舞会"。
来源:历史滴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