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奇闻【第三季】之志怪异事(21)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3 19:53 1

摘要:华胥百五十年,天下承平,四海无虞。西域敦煌郡有奇人曰张衡,字平子,通星象、擅机巧,尝造浑天仪,能测日月运行之度。是年中秋,月满如盘,清辉遍洒九州。张衡携弟子王辅、李默登城郊鸣沙山观月,忽见月轮东侧浮现一抹青霭,状如游丝,萦绕不散。

月壤异客(1)

华胥百五十年,天下承平,四海无虞。西域敦煌郡有奇人曰张衡,字平子,通星象、擅机巧,尝造浑天仪,能测日月运行之度。是年中秋,月满如盘,清辉遍洒九州。张衡携弟子王辅、李默登城郊鸣沙山观月,忽见月轮东侧浮现一抹青霭,状如游丝,萦绕不散。

“异哉!”张衡抚须惊呼,“月者,太阴之精,本应清澄无翳,此霭色青而不散,非星尘非云气,必有蹊跷。”王辅执望远镜(衡所造铜制远镜,能放大物象十倍)细观,惊曰:“先生快看,青霭中似有楼台虚影,檐角翘然,非我华夏形制!”李默亦曰:“隐约见有人影往来,身形瘦长,衣袂非丝非麻,泛银光。”张衡沉吟良久,曰:“上古有《归藏》载‘月有桂宫,高五百丈’,然此虚影绝非桂宫。或为域外异客,居于月壤之下?”

三日后,张衡上书华胥君,言月中异象,恳请遣使探察。君召群臣议,丞相李斯曰:“月乃天境,非人可及,恐触怒上苍,不可妄为。”太史令司马迁曰:“平子通天道,其言必有据。昔年黄帝乘龙登天,尧帝遣使访四裔,古人尚敢探索未知,今若弃之,恐失千古之机。”君纳迁言,命张衡督造“探月舟”,拨国库银百万两,征能工巧匠三千人,于酒泉郡筑工坊。

张衡采昆仑玄铁为骨,以鲛绡为帆,熔硫磺、硝石为动力,又取北斗七星之精(以特制铜镜聚星光贮存)为引,历时三载,探月舟成。舟长三丈,宽一丈,形如飞燕,能御风气、避星辰之阻。临行之日,君亲送至城郊,赐御酒三杯:“愿先生早归,解月中之谜。”张衡率弟子王辅、李默,及武士十人、医工二人,登舟启程。

卷一:星河竞渡,舟抵月壤

探月舟启行,张衡点燃硫磺硝石,舟尾喷薄烈焰,如离弦之箭直冲天际。初时,风声呼啸,云雾缭绕,众皆闭目屏息。俄而,舟出大气层,天地骤变:上方星河璀璨,繁星如珠,下方云海翻腾,如棉如浪。王辅开窗俯瞰,见华夏大地缩如棋局,黄河长江似银带缠绕,惊叹不已。

行至七日夜,舟中储备渐少,众人皆感体乏。忽闻舟外异响,如金石相击。李默执剑而出,见一巨大陨石迎面而来,通体漆黑,表面凹凸不平。“先生,陨石拦路!”张衡急调帆索,引北斗星精之力,舟身陡转,擦着陨石边缘而过,险象环生。陨石坠入云海,激起千层浪。

又行三日,月轮渐大,清辉刺目。张衡令众人服特制琉璃镜(防月辉伤目),操控探月舟缓缓降落。月壤之上,沙砾皆呈银灰色,松软如绵,踏之无声。四周寂静无物,唯有环形山错落,如巨碗倒扣。王辅插旗为记,曰:“此处距月轮东侧青霭处,约行三十里。”

众人整装前行,月壤之上无昼夜之分,清辉永恒。行至中途,忽觉地面震颤,一环形山裂开,涌出青霭,与张衡初见之霭一模一样。霭中传来奇异声响,如笙箫合奏,却无韵律。张衡令众人止步,取铜笛吹《云门》之曲(上古礼乐,以示友好)。曲罢,青霭渐散,露出一座城池:城墙非砖非石,泛着淡蓝光泽,楼台高耸,皆为六角形制,窗牖如水晶般透明。

城门前,立有十数人,身形瘦长,高约丈余,面色白皙,目如琉璃,身着银光衣袍,无领无袖,腰间束一环,其上镶嵌七彩宝石。为首者上前,口吐异言,音节古怪,无人能懂。张衡取出备好的沙盘,以笔墨画天地日月、华夏山川,又指探月舟,示意来意。

为首者似有所悟,亦取一玉板,指尖划过,玉板上浮现星图,其中一点正是地球,旁一点为月球,又画数道弧线,似为航行之路。张衡大喜,知其能通表意,遂以沙盘问答。得知此族自称“月民”,居于月壤之下已万余年,其城曰“玄晶城”,以月核之精筑造。

卷二:玄晶城访,异俗奇观

月民引众人入玄晶城,城门自动开启,无锁无栓。城内街道宽阔,皆以发光石铺就,无需灯火,自明如昼。两侧建筑皆为中空结构,层层叠叠,如蜂巢般排列。街道上,月民往来不绝,皆瘦长身形,行步轻盈,似足不沾地。见张衡等人,皆驻足观望,神色平和,无惊无怒。

至中枢大殿,殿内无梁柱,穹顶如天幕,镶嵌无数发光晶体,如繁星闪烁。殿中设一玉座,坐一老者,须发皆白,衣袍泛金光,应是月民首领。首领以玉板示意众人落座,奉上饮品:色如清泉,饮之甘冽,能解乏生津。张衡问其长生之术,首领玉板示曰:“月民不食五谷,吸月之精、星之气,故寿逾千岁。”

王辅见殿壁有图案,绘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还有人形与奇异鸟兽搏斗之景,问其含义。首领示意左右引众人至后殿,见一巨大石璧,刻满图文。月民以指尖点璧,图文竟动起来:初时,宇宙混沌,分出天地,星辰诞生;后有陨石撞击月球,月民先祖乘星舟而来,居于月壤之下;又绘地球之上,洪水泛滥、猛兽横行,后有人类崛起,建立城邦。张衡叹曰:“此乃宇宙演化、万物生灭之史,远超我华夏典籍所载!”

城中多奇观:有能自动耕种之田,所植之物如灵芝,叶呈银色,月民采之制药;有能飞天之器,形如飞鸟,以月核之力驱动,瞬息可行千里;有能通心意之玉,二人各执一块,虽隔千里,心意可通。李默见一月民手持一镜,照之能现远方景象,问其故。月民示曰:“此乃‘观地镜’,能察地球万物。”张衡请其照华夏大地,镜中现出华胥都城,百姓安居乐业,君臣议事正酣,众人皆称奇。

居数日,张衡见月民虽有奇术,却无兵戈之器,问其故。首领玉板示曰:“月民以和为贵,无争无斗,故无需兵甲。宇宙虽大,万物同源,相争则两败,相和则共荣。”张衡默然,念及华夏历代战乱,心生感慨。

卷三:暗潮突生,陨石之危

一日,玄晶城突发震颤,穹顶晶体坠落,街道开裂。月民皆面露惶恐,首领急引张衡至观星台。台上有一巨大水晶球,能观测宇宙异象。水晶球中,一颗巨大陨石正向月球飞来,其形如山,表面燃烧烈焰,势要撞击玄晶城。

首领玉板示曰:“此陨石乃域外凶星,每万年出现一次,上次撞击月球,毁我先祖半数城池。今陨石体积更大,若击中,玄晶城将毁于一旦,月民危矣!”张衡曰:“我等探月舟虽小,却有硫磺硝石之力,或可一试击碎陨石。”王辅忧曰:“陨石巨大,探月舟之力恐不足。”张衡曰:“月民有星舟,可与我舟合力。”

首领应允,引众人至月民星舟停泊处。星舟共三艘,皆比探月舟巨大,形如圆盘,以月核精华为动力。张衡与月民商议,以探月舟为先锋,星舟紧随其后,以硫磺硝石与月核之力合击陨石。临行前,首领赠张衡一物:形如玉佩,能御星辰之力,可保平安。

探月舟与星舟启航,向陨石飞去。越靠近,陨石引力越大,舟身震颤不止。张衡令众人固定身形,操控舟船逼近陨石。当距陨石十里时,探月舟喷射烈焰,星舟发出蓝光,合力击中陨石。轰然一声,陨石表面炸裂,碎石飞溅。然陨石核心未毁,仍向月球冲来。

“再加把劲!”张衡点燃剩余硫磺硝石,探月舟如箭般冲向陨石核心。月民星舟亦全力攻击,蓝光与烈焰交织,击中核心。陨石发出惊天巨响,彻底碎裂,化为无数小块,散入宇宙。众人皆松一口气,却见一块碎石直冲探月舟而来,舟尾受损,动力渐失。

危急关头,张衡取出月民所赠玉佩,玉佩发光,形成一道屏障,挡住碎石。然探月舟已无法返回玄晶城,只能向地球飞去。月民星舟欲随行护送,张衡婉拒:“玄晶城刚遭震颤,需首领安抚民众,我等自有归途。”首领颔首,玉板示曰:“汝等归乡,可携月之精、星之石,助华夏发展。愿两界永睦,共护宇宙安宁。”言罢,星舟赠数箱物资,含月民灵药、发光石、观地镜碎片等。

卷四:归乡复命,两界通好

探月舟受损,飞行速度大减,历经十五日夜,才抵达地球,降落在酒泉郡工坊附近。当地官吏见探月舟归来,连忙上报华胥君。君亲率群臣前往迎接,见张衡等人平安归来,又携月中奇物,大喜过望。

归朝后,张衡向君详述月中所见:玄晶城之奇、月民之俗、宇宙之阔、陨石之危。又献上月民所赠之物:灵药能治百病,发光石能夜明如昼,观地镜碎片能察远方之事。君令太医试灵药,果有神效;令工匠研究发光石,用以照明宫殿;令史官记录张衡所言,编为《月壤异志》。

群臣见月民无争无斗、寿逾千岁,皆赞其教化。李斯奏曰:“月民以和为贵,其道可鉴。我华夏当修仁德,止战乱,与邻邦和睦相处,方能长治久安。”君深以为然,颁诏天下: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罢无用之兵,与周边部落通好。

张衡又上书,请与月民建立通好之途,互学互鉴。君应允,令张衡再造探月舟,携华夏特产(丝绸、茶叶、瓷器)赠月民。数月后,探月舟再次启航,抵达玄晶城。月民见华夏使者复来,大喜,首领以月核精、星之砂回赠。此后,两界往来渐密,华夏习得月民之天文、历法、工艺,月民亦取华夏之礼乐、医术、农耕,互通有无。

数年后,张衡卒,寿逾八十。临终前,他嘱弟子将《月壤异志》与探月之法传于后世,曰:“宇宙无穷,探索不止。两界和睦,万物共生,此乃天道也。”弟子遵其嘱,将典籍藏于敦煌石窟之中。

卷五:遗泽千古,传说不朽

华胥之后,历经数代,华夏与月民通好之事渐被淡忘,《月壤异志》因战乱散佚,仅留残篇。然月中异客之传说,却在民间流传:有人言,月中有银城,住长生之人;有人言,中秋之夜,若登高望月,可见月民往来;有人言,敦煌石窟中藏有飞天之术,能通往月球。

后世有唐人李白,游敦煌时,听闻张衡探月之事,作《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诗中暗含对月中异客、宇宙无穷之感慨。

宋时,沈括著《梦溪笔谈》,载“月中阴影,非桂树非楼台,乃域外城池之影”,应是据《月壤异志》残篇所记。明时,徐霞客游鸣沙山,欲寻张衡探月之地,未果,却在日记中写道:“月之神秘,超乎想象,古人能探之,今人何惧哉?”

岁月流转,斗转星移。华夏大地历经王朝更迭,科技日新,后人终以更先进之术登上月球,虽未寻得玄晶城与月民,却见月壤之上,有疑似人工开凿之痕迹,及奇异矿石,与《月壤异志》所载吻合。

有人言,月民已迁往更深之宇宙,寻找新的家园;有人言,月民仍居于月壤之下,只是隐匿行踪,不愿被打扰;有人言,张衡所赠玉佩,仍在世间流传,得之者能通宇宙奥秘。

无论真相如何,张衡探月、两界通好之传说,始终激励着后人:宇宙无穷,探索不止;万物同源,和而共生。这篇《月壤异客》之事,亦被收录于《志怪异事》之中,与白泽秘史、四兽战纪并列,成为九州大地最富奇幻色彩的传说,代代相传,不朽不灭。

来源:天耀中华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