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马斯克确认:特斯拉FSD 2026年初中国全面获批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1 02:39 1

摘要:“我们在中国已获得部分批准,明年2月或3月左右有望获得全面批准。”近日特斯拉年度股东大会上,CEO马斯克的表态为其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入华进程定下明确预期。这场始于2024年4月的技术落地攻坚战,历经百度地图合作、数据合规整改等多轮铺垫后,终于迎来关键节点。然而,

“我们在中国已获得部分批准,明年2月或3月左右有望获得全面批准。”近日特斯拉年度股东大会上,CEO马斯克的表态为其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入华进程定下明确预期。这场始于2024年4月的技术落地攻坚战,历经百度地图合作、数据合规整改等多轮铺垫后,终于迎来关键节点。然而,即便监管审批如期落地,特斯拉要凭此扭转在华市场份额下滑的颓势,仍需跨越本土化适配、安全争议与本土竞品围剿的多重考验,这场“软件突围战”背后,更折射出全球智能驾驶产业的标准博弈与生态重构。

马斯克的乐观预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持续的合规突破与本土化铺垫之上。自2024年4月马斯克专程访华会见中方官员后,特斯拉在数据安全这一核心门槛上逐步破冰,通过建立境内数据存储闭环,实现行车数据“本地采集、本地训练”,规避了跨境数据传输的政策风险。今年初启动测试时,其主动从系统名称中剔除“全自动驾驶(FSD)”字样,转而强调“高级驾驶辅助”属性,精准契合国内“明确功能边界”的监管要求。与百度达成的地图及导航合作,则弥补了其在本土地理信息服务上的短板,为系统适配中国道路场景提供了底层支撑。目前,特斯拉已在部分城市开展有限范围测试,HW4.0硬件车型成为测试主力,为全面获批后的规模化推送奠定基础。

推动FSD入华的迫切性,源于特斯拉在华市场的现实压力。面对比亚迪、小鹏等本土品牌的围剿,特斯拉在华市场份额持续承压,2025年三季度其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占比已跌至12%,较两年前下滑近8个百分点。而智能驾驶正成为本土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小鹏XNGP实现城市道路全场景覆盖,华为ADS 2.0支持无高精地图自动驾驶,且多以标配形式吸引消费者。反观特斯拉,此前仅能提供基础的Autopilot功能,在高端市场的技术溢价优势渐失。在此背景下,FSD被寄予“销量提振器”的厚望:其端到端模型带来的15%高速决策效率提升,以及纯视觉方案的技术示范效应,有望重新激活Model 3、Model Y等主力车型的市场热度。据业内测算,若FSD以6.4万元选装费落地,不仅能增厚单车利润,更可能带动高端车型销量增长15%-20%。

但光环之下,FSD的本土化适配仍面临“技术降级”与“场景断层”的双重桎梏。受美国芯片出口限制与数据合规要求影响,中国版FSD与美国原版存在显著差异:未接入特斯拉全球数据池,仅依赖工程车采集的限定区域样本训练,导致模型对无标线乡村道路、非机动车混行等复杂场景的泛化能力不足。测试数据显示,其对国内潮汐车道、公交专用道的识别错误率达23%,远高于小鹏XNGP的7%;面对加塞等长尾场景时,系统倾向于紧急制动而非博弈绕行,通行效率较人类驾驶低34%。更关键的是,算力本地化滞后与迭代周期过长制约了其竞争力,国内厂商可实现按城市月度迭代,而特斯拉因需逐次提交OTA审批,版本更新周期长达3-6个月,难以快速响应本土路况变化。

安全争议与监管审查则为其落地蒙上阴影。尽管特斯拉宣称FSD能提升驾驶安全,但美国监管机构近期已就多起事故展开调查,涉及系统闯红灯、违反交通法规等问题,同时还在推进对Autopilot功能、事故上报及时性等多项审查。这一安全隐患也引发国内市场担忧:中国道路行人与非机动车密度更高,交通场景更复杂,FSD的“激进式”交互逻辑能否适配本土安全需求,仍需时间检验。此外,其6.4万元的选装定价策略与国内“硬件预埋+软件免费”的主流模式形成反差,可能限制普及率,毕竟小鹏、蔚来等竞品已将高阶辅助驾驶作为中高配车型的标配。

特斯拉的入华冲刺,正成为全球智能驾驶产业格局的“催化剂”。对本土厂商而言,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FSD的端到端架构倒逼国内企业优化模型效率,华为ADS 2.0已通过模型压缩实现参数量减少30%而性能持平;其纯视觉方案的实践,则加速了“视觉+激光雷达”融合路线的成本下探,速腾聚创等厂商已将激光雷达价格降至200美元级。在政策层面,特斯拉的“境内数据闭环”方案可能成为跨国车企合规模板,推动行业数据分级分类标准落地。而马斯克同时呼吁欧洲消费者施压监管机构的举动,则暴露了全球智能驾驶标准的碎片化现状,中国市场的审批结果或将影响技术全球推广的节奏。

2026年初的审批窗口日益临近,特斯拉FSD入华已进入“最后一公里”。但从“获批”到“落地见效”,其仍需破解本土化适配、成本控制与安全信任三大难题。这场技术博弈的结果,不仅关乎特斯拉在华的市场命运,更将定义智能驾驶“全球技术标准”与“本土场景需求”的融合路径。当美国的算法逻辑遭遇中国的道路现实,特斯拉能否交出满意答卷,或许比审批本身更值得行业期待。

来源:电车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