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面食不仅是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携带着丰富文化和历史、艺术的基因。每一种面食,都是对中国传统手艺和文化的致敬,青海拉面更是如此。
历史悠久
从4000年前的一碗面说起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面食不仅是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携带着丰富文化和历史、艺术的基因。每一种面食,都是对中国传统手艺和文化的致敬,青海拉面更是如此。
时光倒回4000年前,黄河上游的喇家先民们经历了一场大的灾难,他们来不及躲避,连同一碗正在吃的食物一起长眠于历史的长河中。直到2002年,在一次考古发掘中,这只倒扣的陶碗被发现,陶碗内还保留着面条的形状。这些面条长度约50厘米,宽度仅为3毫米。尽管经历了4000多年岁月,但其卷曲缠绕的轮廓依然清晰可辨。这些古老的面条在形态上与当今的拉面惊人地相似,里面还有肉类和花椒等调料。
青海喇家遗址出土千年拉面,虽已风干,却凝结了先民的生存智慧。也正是这碗面,让人得以一窥4000年前黄河上游先民们普通生活的一个细节。4000年沧海桑田,曾经温暖潮湿的河湟谷地也变得干燥凛冽,但黄河依然在流淌,这里的农田面积不断扩大,最终成为沃野千里的一方热土。如今的海东,是青海省东部重要的农业区、小麦产区。面条的制作技艺也在不断发展,小麦代替了当年的粟和黍,拉面也成为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产业名片之一。
地处黄河畔的化隆县是全国有名的拉面之乡。但在40多年前,这里是一个深度贫困县。20世纪80年代起,一些有主意、敢闯敢拼肯吃苦的化隆人开始走出大山,到厦门开起了拉面店,成了第一批“拉面人”。随后,化隆县十多万人陆续从大山走出来,融入城市、走向沿海,不断壮大了拉面大军,迅速催生了青海拉面产业。
东方泛起鱼肚白,勤劳的青海拉面人已经熬好了汤料、煮好了牛肉,小麦粉的香味扑鼻而来。
韩玉龙,出生于化隆县巴燕镇庙尔沟村。1996年,他走出生活了18年的大山,来到了沿海城市厦门。他从拉面店里的跑堂做起,秉持着做好一碗面的初心,一步步成长为拉面匠。2000年,韩玉龙在广州市天河区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化隆牛肉拉面店,收获了“第一桶金”。之后,他先后在东莞、天津、上海、杭州、沈阳、哈尔滨、长春等地,以自营或与他人合伙的形式经营多家拉面店,收到了良好的效益。
尽管在外拼搏多年,但韩玉龙心里始终割舍不下滋养他的那片黄土地。2011年,他回到家乡继续钻研拉面技艺,在2017年青海拉面技能大赛中,韩玉龙以精湛的技艺获得了一等奖。从一个普通的拉面匠到“拉面工匠”,他拼搏了27年。
这27年,也见证了青海拉面的发展。青海拉面的初创发展时期是1984年至1999年,拉面店以夫妻、父子、兄弟共同经营的家庭店为主,呈现小而散的特点。背井离乡、养家糊口的意念下,第一代青海拉面人有着一股不成功决不罢休的韧劲。
2020年以后,青海拉面面临着变革和转型。青海拉面人意识到拉面产业面临的发展危机,开始从机制层面向制度层面升级,从管理层面向服务层面深化,这碗面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在创立具有高原特色拉面经济品牌的基础上,青海紧密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加快推进与阿里巴巴集团的战略合作,通过与大数据共享、供应链金融、信用贷款、支付结算、产业拉动等方面的合作,努力打造和培育出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拉面品牌和龙头企业,推动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质品牌融合、壮大、提升。
4000年前的一碗面,穿越时空,让“拉面之乡”连起古今文明,造就出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传奇,生生不息地讲述着青海拉面的故事……
青海拉面
“青出于兰而胜于兰”
看似一碗面,实则一条链。成熟的产业链让青海拉面成为拉面界的“麦当劳”。数据显示,青海拉面产业收入达200亿元,海东市农民纯收入的44%来自拉面餐饮行业或拉面相关产业链。2020年,海东市宣布全面脱贫,建档立卡户中有近三分之二的贫困户依靠拉面相关产业链完成脱贫。
一碗面如何发展成一条产值超过数百亿元的产业链?从事拉面经济服务十几年的韩成福感受颇深。站在化隆县智慧拉面信息化平台展板前,他娓娓道来,化隆拉面发展到今天,无形中将许多相关产业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种植、养殖、加工、众创、物流、销售,这6大环节每个都大有潜力可挖,每个环节都将一碗面的附加值极大提升,每个环节都可以带动一大批群众增收致富。
韩光远是从拉面匠成长为当地有名的拉面配套供应商的代表之一。“一家拉面馆,日常所需的原材料中以面粉、牛羊肉、菜籽油等用量最大。要是能在这上面做成文章,或许就能找到一条新路。”韩光远说,“当时我就想,全国化隆拉面店上万家,有这样的平台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现在,韩光远已经找到了这条路,他回乡创业开办了一家商贸公司,主营业务是为全国化隆拉面店供应青海本地生产的菜籽油和面粉。目前,韩光远的商贸公司年供应的产品覆盖全国各地的8000多家化隆拉面馆。
青海拉面一头连着山区的种植户和养殖户,一头连着原料生产加工厂;一头连着当地特色农畜产品,一头连着上海、广东等地的拉面馆、超市。在化隆县的扶持下,韩光远已在广州和本地设立了多家食材配送中心和青藏土特产配送销售基地,形成千城千店用一“面”的盛况。
据统计,化隆拉面产业及返乡创业涉及23个行业,在化隆县开办的公司、合作社达1500个,实现年产值8.6亿元。这碗“化隆拉面”成功串联起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的拉面馆,与青海省广袤农牧区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及面、油、蛋、菜等优质农副产品,也成功串联起拉面食材配送基地和青藏土特产配送销售基地,成为散落在全国各地的青海美食名片。
新一代的青海拉面人并没有止步于此,青海拉面产业正在借助互联网、大数据走上更广阔的天地。“一碗面”产业链前承种养业,中载加工业,后连餐饮业与文化旅游业。
“十四五”期间,青海着力推动实施“一镇一园一网一店一路一人”六大工程,建设中国拉面特色小镇群科镇,建设青海拉面扶贫产业园,建设智慧拉面信息化服务平台,打造1000家“化隆牛肉面”提档升级示范店,打造100家“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化隆牛肉面”品牌店,建设拉面人异地政务服务平台。
青海拉面已形成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高度融合发展模式,2025年年底,将初步建立全国拉面店食材供应“中央大厨房”。“化隆牛肉面”门店达到2万家以上,拉面及相关产业链年实现总产值200亿元以上,三产占比达到50%以上,有力促进县域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拉面餐饮提档升级、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
一碗面的生意,发展为一个产业链,新的需求源源不断,新的生产力不断产生,各方服务与时俱进。
青海拉面,牛!
“面”向世界
青海拉面成就“中国美食”
一碗面条闯世界!没错,这就是青海拉面。
30年前,大山深处的青海化隆人,凭借着一碗拉面走出大山,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30年后的今天,拉面二代、拉面三代带着父辈的期望,让青海拉面登上了世界舞台。
一碗拉面走出国门,靠的是“青海拉面”这一金字招牌。从世界第一碗面在青海被发掘,到如今遍布日本、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青海拉面,一碗碗香喷喷的拉面让世界认识了青海,也让青海拉面创造出“青出于兰而胜于兰”的传奇。
青海拉面通过各类展会名扬国内外,知名度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拉面人走出大山、走向了全国,甚至迈出了国门。青海拉面已经扎根在全国337个城市,拥有超20万拉面从业者,国内有3.5万余家拉面店,国外35个国家(地区)也有青海拉面店。在拉面经济大力发展的今天,一批类似于安泊尔、海尼尔等的知名品牌涌现出来。
2017年6月,马来西亚吉隆坡的第一家化隆拉面店——海尼尔牛肉面正式开张。店主马黑买清楚地记得,开业的当天,200平方米的店里挤满了前来品尝的当地人。马黑买说:“虽然之前也做过市场调研,但根本没有想到会这么火爆。不过,我要是马来人,肯定也会来尝尝鲜,品味一下中国的美食。”
说起为什么选择在马来西亚开拉面馆,马黑买有说不完的话。他说,这不仅是因为中国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也是看中了这里的市场环境,但更多的是想把拉面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马黑买的弟弟正在土耳其考察市场,或许用不了多久,化隆拉面店就能落户土耳其。把化隆拉面拉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这是新时代每一个化隆拉面人怀揣的梦想。
青海拉面的品牌如何塑造?青海拉面人用30多年的奋斗时光作答,用30多年如一日做好一碗拉面的精气神作答。这碗拉面,是青海拉面,更是中国拉面。越来越多的青海拉面人走出国门,挺直腰杆吆喝青海拉面,就是对青海拉面品质和品牌的自信。
目前,化隆回族自治县围绕拉面经济注册的商标已有100多个。2008年起,化隆县向原国家工商总局申请“化隆牛肉面”注册商标;2016年,“化隆牛肉面”地理标志集体商标作为全国一个特例,顺利核准注册。
品牌效应不断显现,一碗拉面拉动五大产业群基本形成:以“高原姑娘”为代表的10000家清真拉面店,“中发源”为代表的100家高档餐饮店,“哇燕藏餐”为代表的1000家藏餐馆,“化隆面老头”为代表的100家大众拉面店,“海尼尔”为代表的近100家国外拉面店。2021年,“化隆牛肉面”品牌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定“全国劳务输出品牌”称号,“青海拉面”成功入选民族品牌工程。
走南闯北的青海拉面人,长了见识的化隆拉面人打开格局,让青海拉面联通世界!
“面面俱到”
9种口味从舌尖到心间
“一个二细、一个韭叶,辣子多些,香菜和葱花都要……”清晨,拉面香弥漫在空气中,唤醒了沉睡的城市。很多青海人的一天,是从一碗拉面开始的。
“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道揉”是青海拉面的精髓。出面灵动,似有生命;入口爽滑,易于消化。有些地方,去一次是不够的,比如青海。第一次去,惊叹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温润的人文情怀。第二次去,纯粹是为了美食。也是很偶然的,恋上了青海的一碗拉面……一名远道而来的游客写给青海的一封“情书”,再来青海只为这一碗丝滑的拉面。因为一碗面,爱上这座城。
大宽、二宽、韭叶、二细、三细、毛细是面条的种类;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是一碗青海拉面的缤纷色彩。不止这些,年轻的青海拉面人突破传统,创新做法,从舌尖到心间,捕获了年轻人的心。
开拉面馆20年的马学明对青海拉面有份特殊的情感,“古法熬汤,原汁原味”是他一直奉行的宗旨。随着消费习惯和消费群体的变化,青海拉面竞争越发激烈。马学明开始思考新方向:除了那些两天不吃拉面就心痒痒的老顾客,如何留住更多新的消费群体?
“消费群体越来越年轻化,他们追求新鲜事物,要跟着年轻的消费群体去设计研发产品。”马学明带着大家的头脑风暴,一个个新奇想法被激发出来,一场“颠覆”传统青海拉面的创新开始了:柠檬、酸菜、藤椒、金针菇、葱油、青红椒,一个个貌似与传统青海拉面不搭边的食材被端上来。
酸菜牛肉面就是创新面中的一员。大家做酸菜面时总感觉缺点什么,最后马学明提出把柠檬和酸菜混搭起来,“做任何产品都要追溯到食材本身的味道,因此没有加醋,而是通过柠檬来提酸,有淡淡的果香味。”
反复地摸索、试错、改进,他们已推出了9款受到年轻人好评的新一代“青海拉面”。现在,接近一半的顾客都是来吃新口味的。
一碗拉面,变化的是口味,不变的是精选的食材、坚守品质的初心和对未来的信心。“柠檬酸菜面、金汤鸡丝面都已经在上海某些品牌店里开始尝试了。”马学明说,“我们就是想把这碗有品质的面延续下去。”
你追我赶
争做大美青海“代言人”
不管是在西子湖畔,还是在珠江边,青海拉面馆早已换了容颜。
拉面店不止于拉面。拉面人开始探索“三店合一”样本店,即拉面店、青海特产展示店、大美青海宣传店合而为一,通过“促进消费扶贫,拉面人为大美青海代言”等活动,打通供应链,实现拉面产业带动家乡特色产业走出去,激发产业互联效应,促进三产融合。
“每一家拉面店都是我们大美青海的宣传窗口。”青海省拉面产业行业协会会长马丽萍表示,如今青海拉面店在其他城市开店的同时,也铺设了一部分大美青海特色绿色专柜,将青海土特产带出去,一方面可以增加拉面店的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宣传青海。
在杭州西湖附近偶遇一家青海拉面馆——“青海拉面村”。店内干净敞亮,以绿色为主要装饰基调,让人感到非常舒适。门头的“青海”二字及店内“大美青海”的宣传照,着实让食客感受到了高原的纯净和亲切。如今,这样的拉面店在国内已经越来越多。
不仅如此,青海拉面也乘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在位于化隆县的青海省扶贫拉面产业培训服务中心里,有一间很特别的房间——拉面演播厅,伊斯兰风格的装饰,灯光、摄像机、导播台一应俱全。宽敞整洁的拉面操作台上摆放了各种配料,操作台的一旁设置有拉面讲堂。
“别看这个房间小,可它却连接着十几万化隆拉面人的心。学会技能很重要,素质提升更重要。”海东市伊达餐饮管理投资有限公司创始人马青云说,“为了更好地服务化隆拉面人,我们会不定期地邀请专家学者、行业精英来此开展管理、法律、烹饪等方面的专业讲座和培训,通过网络直播,让化隆拉面人都能看到。”这只是拉面牵手互联网的一小步。
经过多年在拉面行业里的摸爬滚打,马青云发现,在外地经营的多数拉面店都有一个共同的难题。因为有些原材料必须是化隆当地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原汁原味,所以原材料的采购和配送就成了大问题。可这也正好给马青云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商机,他创办了青海拉面网电商平台。
中国拉面网青海拉面数字化平台企业和会员单位超10万,服务甘青两省拉面店近4.8万家,形成了中央厨房为主的线下中央厨房,如清兰元粤港澳大湾区服务中心,河南本穆中原服务中心,西北郎山东服务中心,佰客基、西北楼、青滇生物等联合品牌青海服务中心。
“互联网+拉面”,这是新时代、新一代化隆拉面人的新世界。如果说,30年前大山深处贫苦的第一代化隆拉面人靠着一碗拉面走出山门,踏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那么,30年后的今天,第二代、第三代化隆拉面人带着拉面的情怀,野心勃勃、信心满满,已经不满足于把化隆拉面带到全国,还要让化隆拉面走向世界舞台,让“青字号”品牌产业走得更高更远。
(记者:莫青 编辑:何静霙 校对:杨冰 卢衍溪)
来源:西海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