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iPhone用户,Face ID解锁早成了每天必用的习惯——抬眼亮屏、支付验证,这套从iPhone X开始推出的3D人脸识别技术,早已渗透日常。但最近#iPhone面容解锁不需要摄像头#的话题冲上热搜,让无数网友直呼“颠覆认知”。
作为iPhone用户,Face ID解锁早成了每天必用的习惯——抬眼亮屏、支付验证,这套从iPhone X开始推出的3D人脸识别技术,早已渗透日常。但最近#iPhone面容解锁不需要摄像头#的话题冲上热搜,让无数网友直呼“颠覆认知”。
事情的起因是一位网友的意外发现:用胶带紧紧遮住iPhone的前置摄像头,不仅能顺利录入面容,解锁时更是一秒响应。这个实测视频很快引发连锁反应,不少用户跟风测试,从iPhone X到最新的灵动岛机型,全都验证了这一现象。评论区里满是惊叹:“用了五年才知道,原来自拍镜头是摆设?”“一直以为在和摄像头对视,结果是白费感情?”
针对这场热议,苹果客服很快给出明确回应:Face ID的核心并非前置光学摄像头,真正在干活的是刘海或灵动岛区域里的“原深感摄像头系统(TrueDepth Camera System)”。简单说,解锁、支付这些关键操作,前置摄像头全程“躺平”,它的唯一作用只是自拍、视频通话这类常规场景。不过客服也补充了一个细节:严格来讲“完全不用摄像头”并不严谨,因为系统里的红外镜头,在广义上也属于摄像头范畴,只是它不捕捉可见光而已。
之所以大家会误解这么久,其实和苹果的“用户友好式表述”有关。它把刘海或灵动岛区域统一称为“前置摄像头”,却没特意拆解里面的专业组件——但这个小小的“小黑条”里,藏着三套解锁核心装备,靠结构光技术完成3D识别,和传统摄像头的2D成像完全不是一回事:
- 点阵投影器:会投射3万多个肉眼不可见的红外光点,在脸上构建专属3D深度模型;
- 红外镜头:捕捉这些光点的反射数据,把面部特征转换成数字化信息;
- 泛光感应元件:相当于“红外夜视仪”,全黑环境下也能补充照明,确保解锁不卡顿。
有网友质疑苹果“故意模糊概念”,但其实这是科技行业的常规操作。就像我们不用懂“电磁波传播”也能用上5G,不用搞懂发动机原理也能开车,“摄像头解锁”的说法,远比“红外+点阵投影3D建模解锁”更易懂。而且这套技术的安全性远超想象:随机一人解锁你的手机概率仅百万分之一,比Touch ID的五万分之一安全20倍,还能防范照片、蜡像等欺诈手段,面部数据加密后只存在手机本地的安全隔区,从不上传云端 。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套原理早在2017年iPhone X发布时就公开过,只是随着机型迭代,大家渐渐淡忘了背后的技术细节。如今网友的实测,不过是让这个“老技术”再一次刷了波存在感——原来我们每天依赖的面容解锁,靠的不是“看脸”,而是红外光构建的立体轮廓。
你有没有试过遮挡前置摄像头测试?对于这个藏了八年的技术冷知识,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体验~
来源:执着的小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