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一位营收过亿的老板向我吐苦水:“年薪200万请来的高管,履历无可挑剔,天天加班,团队管理得井井有条,可就是带不来突破性增长。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真正的高管,思维向上;虚假的高管,目光向下
前几天,一位营收过亿的老板向我吐苦水:“年薪200万请来的高管,履历无可挑剔,天天加班,团队管理得井井有条,可就是带不来突破性增长。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我反问了他一个问题:“如果让你问他‘你做的哪些事能证明你拿这份薪水是合理的’,你觉得他会怎么回答?”
这位老板沉思片刻,恍然大悟:“他肯定会说他把部门管理得多么规范,团队建设得多么完善...”
问题的根源就在这里——无论职位多高,如果一个人的思维始终停留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在本质上依然是个“下属”,而非真正的“高管”。
想象一下,你问公司的一位高级总监:“你做的哪些事能证明你拿这份薪水是合理的?”
你可能会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
第一种回答: “我负责管理200人的销售团队,去年我们部门完成了5亿的销售额,团队流失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第二种回答: “我的职责是确保公司未来三年在细分市场的领先地位。去年我推动的两项新业务,预计明年将贡献20%的增长;我为总裁决策提供的三个战略方案,都已落地并产生预期效益...”
看出区别了吗?
第一种回答的视角是向下的——他关注的是自己拥有的资源和已付出的努力。第二种回答的视角是向上的——他思考的是自己为组织贡献的成果和价值。
一个人的职位再高,如果他只关注自己付出了多少,只强调自己对下属的管理权,那他在本质上依然是一个下属。相反,一个人的职位再低,只要他始终关注贡献,并且为整个组织的成果负责,那么,从本质意义上说,他就是一位真正的高层管理者。
02 真高管的三大思维特征特征一:他们是“造钟者”,而非“报时者”
这个精妙的比喻源于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
报时者能告诉你现在几点,他们解决眼前问题,效率很高;造钟者则致力于构建一个能自动、精准报时的系统,即使自己不在,组织也能持续运转。
真高管都是造钟者。他们思考的不是如何亲自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而是如何建立机制、流程、文化,让问题能被系统性地预防和解决。
看看旭荣集团的案例。执行董事黄冠华没有把自己变成所有决策的中心,而是导入双轨制与矩阵式管理,在组织顶层设计上动了“手术”。
每个厂区设置两位平行的最高主管:厂长全权负责生产、技术、研发等所有“硬”实力;行政大主管则管理财务、人资、总务等所有“软”实力。
这种制度设计确保了即使个人不在,组织也能良好运转。更妙的是,他们还建立了横跨40多个业务组的矩阵结构,让不同团队的专业知识能横向流动,最佳实践能在组织内自然传播。
对中小企业的启发:不必追求完美制度,但要培养高管的系统思维。问问你的管理层:“这个部门离开你,能不能正常运行?如果不能,打算怎么改变?”
特征二:他们创造“洞察”,而非重复“观点”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人都可以有观点。但真高管的价值在于他们能提供深刻的洞察——穿透现象、触及本质的能力。
小B与老A的故事中,小B之所以能从创业初期的一名“灵光的小镇青年”成长为公司的COO,正是在于他能在不同阶段不断深化自己的洞察力。
特别是在公司从小规模向中等规模发展的关键阶段,他意识到自己线上销售知识的不足,欣然接受向新来的Lisa总监学习,最终真正掌握了整个市场部的运营精髓。
伪高管常常把道听途说的“行业趋势”、竞争对手的“表面动作”当作决策依据。而真高管会问:“这个趋势的底层驱动因素是什么?它将如何改变产业的价值链?我们独特的竞争优势在哪里?”
联想集团在AI转型中的决策就体现了这种洞察力。当大多数企业还在争论是否使用AI时,联想已经深刻洞察到必须从组织角度系统性思考如何向AI转型。
他们不仅把AI视为工具,更将其视为组织的新生产力——“硅基员工”,与人类员工(“碳基员工”)一起共同构建高效、灵活的人智共创组织。
这一洞察带来的回报是惊人的:联想营销智能体直接应用于“618”大促,60%的营销内容由智能体生成,转化率和互动率提升了约30%。
特征三:他们关注“成果”,而非“资源”
真高管与伪高管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伪高管关注自己掌握多少资源,真高管关注自己创造多少价值。
看看那些经历市场考验的真高管们:
在案例中,创始人老A早期创业时,同时招了有类似经验的小B、小C、小D。为什么最终只有小B成长为公司的COO?正是因为小B在不同阶段都能展现出对成果的关注和贡献。从早期跟着老A跑客户时的“灵光”,到后来管理整个市场部时扎实的学习和执行力,他都证明了自已的价值。
联想集团的“硅基战队”上线后已累计创收18.9亿元,覆盖官网、门店、客服、供应链等20余个核心场景。这些成果不是来自于他们管理多少AI工具,而是来自于AI如何为整个组织创造价值。
下面的图表清晰地展示了真高管与伪高管在思维模式上的本质区别:
方法一:问对问题,改变视角
把“你的部门业绩如何?”换成“你的工作如何为整个公司创造价值?”
把“你手下有多少人?”换成“你为团队赋能取得了什么成果?”
把“你的职责是什么?”换成“你为解决公司的核心挑战贡献了什么?”
问题的力量在于它能重新定向注意力。当你开始问关于贡献的问题时,你的团队就会开始思考贡献而非仅仅活动。
方法二:用机制保障协作
中旭荣集团的“双轨制”告诉我们,好的组织设计能够引导行为。他们的经营理委员会合议制,逐步将“大家长式”决策转化为集体决策,既保留了家族核心的战略视野,又纳入了专业经理人的多元观点。
对中小企业的启发:即使没有完善的制度,也可以在公司内部组建跨部门项目组,让管理者跳出自己的职责范围,思考更大层面的问题。
方法三:让成果可见,让贡献可衡量
中联想集团的AI原生组织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有清晰的衡量标准。比如,在客服场景,通过引入服务智能体,只需400个人工坐席就能高效处理年超过4000万的服务单量,联想客服“智能体坐席”占比已超过75%,达到行业领先水准。这些可衡量的成果,让真高管的价值一目了然。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高管,不是看头衔,不是看级别,甚至不是看管了多少人,而是看他们思考问题的视角。
真正的高管只有一个共同特征——向上看。这个向上看不是让你去迎合上司、讨好老板,而是始终思考一个问题:我的工作如何才能为整个组织贡献价值,并对最终成果负责。
当你发现一个管理者开始主动思考“总裁需要什么决策方案”、“公司未来需要什么能力”、“如何为客户创造独特价值”时,他已经在从“下属”蜕变为“真高管”的路上。
你的公司里,是“伪高管”多,还是“真高管”多?答案很可能决定了你企业能走多远。
来源:熊林企管咨询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