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理解不能靠感觉瞎蒙,聪明的学生都是顺着清晰的路标,一步步走进文章里,跟着作者把答案看清楚。
阅读理解不能靠感觉瞎蒙,聪明的学生都是顺着清晰的路标,一步步走进文章里,跟着作者把答案看清楚。
三张核心地图交给你,解决实际问题,读通,读懂,对答如流。
第一张地图:三句话看透作者心思。
作者也是普通人,写出的每个字都是目的明确,没有闲工夫故弄玄虚。拿到一篇文章反复问三句话
1. 找核心事件或者观点“作者到底在说什么?”
2. 找写作目的“作者为啥说这个”
3. 找情感倾向“作者想让我有啥感觉”
例如:一段写“妈妈早起给我做早餐”的文字,一般学生只会写“体现了母爱”,空洞缺乏具体。用三句话直接套:
“说什么”-----妈妈早起给我准备营养早餐,很用心。
“为什么说?”-----想告诉读者妈妈的爱藏在细节里,她只是日复一日的默默付出。
“想让我有什么感觉”---感到心酸、温暖,幸福,想拥抱她感恩她。
答案出来了: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妈妈深沉无私的爱,表达作者的感恩与触动。
第二张地图:两个关键词锁定答案范围。
遇到问题“回头看”,也叫“瞻前顾后”。答案百分之九十在问题出现位置的周围,也就是前后文的三行里,用笔画出来,留好“证据”。
找到原文“换词说”,标准答案通常是原文的变身,例如:原文“她小心翼翼的擦拭着”,答案就是“动作描写表示珍视”。这就是找到原文把原文翻译成标准答案语言。
第三张地图:附身作者,和作者“共情”。 这是一个核心思维,通关所有试题。
写景,你就是站在风景里的那个人,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心里会有什么感情和触动。
写事,你就是故事主角,她为什么高兴,为什么难过,为什么茶不思饭不想,会面临什么抉择。
议论,你在和作者聊天,作者试图用一切方法说服你,你同意了吗,为什么。
当你真正走进文章里,专注的亲身感受,答案也就是分享你的感受而已。
阅读理解没什么可怕的,真诚面对,看懂文字听懂话,准确表达出你的理解而已。
来源:沛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