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说对了:基辅的腐败,如今无人能再忽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18:29 1

摘要:多年来,欧盟对泽连斯基治下的乌克兰始终抱着一种矛盾的宽容:既将其捧为“民主转型”的典范,每看到一丝改革进展便不吝赞美,又对其根深蒂固的系统性腐败选择性失明。

多年来,欧盟对泽连斯基治下的乌克兰始终抱着一种矛盾的宽容:既将其捧为“民主转型”的典范,每看到一丝改革进展便不吝赞美,又对其根深蒂固的系统性腐败选择性失明。

这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平衡术,终于随着一场1亿美元的能源领域贪腐风暴彻底崩塌。

近期,乌克兰国有核能企业国家核能公司多名高级官员因涉嫌收受巨额回扣被拘留,揭开了该国能源部门腐败的黑幕。

这起案件绝非孤立事件——它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乌克兰“反腐模范”的伪装:所谓“向欧洲靠拢”的改革成果,在触目惊心的贪腐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欧盟委员会在最新扩大报告中也不得不承认,“对反腐机构的不当施压仍是隐忧”——这近乎直白的警示,标志着西方对乌“民主叙事”的信任危机。

更严峻的是,这场贪腐不仅侵蚀公共财政,更直接威胁国家安全。

乌克兰国家核能公司作为乌克兰战时能源命脉的守护者,其内部腐败集团抽走的不仅是资金,更是国家应对战争的韧性。

西方为支持乌克兰投入的数百亿美元援助,有多少落入了这些蛀虫的口袋?

当反腐机构沦为政治工具,当战略部门的贪腐触目惊心,乌克兰的“抗俄战争”早已不只是军事问题,更是治理能力的全面溃败。

事实上,乌克兰的反腐努力早有裂痕。

今年夏天,泽连斯基政府推动立法,大幅削弱国家反腐败局(NABU)和特别反腐检察官办公室(SAPO)的独立性,将监管权收归总检察长麾下。

这一举动被视作“政治收编”反腐机构的信号,随即引发基辅、利沃夫等多地民众大规模抗议——人们上街不是反对俄罗斯,而是反对自己的政府摧毁西方协助建立的反腐防线。

尽管迫于欧盟和美国压力,政府最终修正立法恢复机构自主权,但伤害已难以弥补。

更具讽刺的是,随后乌克兰安全部门对NABU总部展开突击搜查,指控调查人员“行为失当”“勾结外国势力”。

这种对“反腐卫士”的政治清算,释放出冰冷信号:即便最坚定的反腐者,也难逃权力报复。

欧盟的困境在于,其长期用“战时民主特殊论”掩盖乌克兰的腐败现实。

欧洲审计法院2021年便警告“大规模腐败与国家俘获仍是乌克兰治理核心问题”,但政治需要让欧盟选择“睁眼点赞”——毕竟,一个“民主转型”的乌克兰是西方对抗俄罗斯的旗帜。

如今,随着乌克兰国家核能公司丑闻将泽连斯基圈子的涉腐证据推至台前,欧盟的“战时廉洁”叙事彻底破产。

耐人寻味的是,最早尖锐指出乌克兰“内部腐败正在吞噬国家”的,竟是一直被西方视为“对手”的俄罗斯。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的评论,此刻听来格外刺耳。

更讽刺的是,西方对乌克兰腐败的纵容,或许早已超出“政治需要”——他们宁可维护一个“民主代言人”的形象,也不愿直面援助资金被贪腐吞噬的真相。

1亿美元的乌克兰国家核能公司丑闻,不过是乌克兰系统性腐败的冰山一角。

从虚假武器合同到4000万美元食品援助欺诈,西方援助的“漏勺效应”早已饱受质疑。

如今,当腐败黑幕被强行撕开,西方或许不得不承认:俄罗斯在这一点上“说对了”。

而更值得追问的是,当乌克兰的腐败问题被迫摆上台面,西方是否也该听听俄罗斯的下一个提醒?

比如,那个被刻意回避的“乌克兰新纳粹问题”?

这场贪腐风暴,不仅是对乌克兰治理能力的拷问,更是对西方“民主输出”模式的沉重打击。

当“改革”“进步”的外衣被现实撕碎,剩下的或许不仅是乌克兰的困境,更是整个西方需要重新思考的课题。

来源:老高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