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名校模考作文(1049)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3 17:18 1

摘要:三、参考标题:《近在数据,远在心灵——论科技时代的自然感知》《咫尺天涯:论科技时代人与自然的疏离与回归》《科技为翼,自然为根——论现代人的自然感知之道》《莫让数据遮蔽了自然的芬芳》《云卷云舒处,科技与自然共舞》《指尖的世界,脚下的自然》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睛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际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审题指导:

本题关键在于分析"科技便利"与"自然体验"的辩证关系,并提出平衡之道。写作时既要肯定科技的价值,也要强调亲身感受的重要性,最终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一、分析关键句,把握材料核心

材料通过两组对比,揭示了现代人感知自然的矛盾状态:

1.第一组对比:传统方式:“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强调直接观察,但受限于目力。

现代方式:"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信息广博,但失去"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2.第二组对比:传统方式:"漫步林间,看草长莺飞"——亲身感受自然之美,但未必了解科学细节。

现代方式:“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知识丰富,但无法体验"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3.总结句:"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近":科技让自然知识触手可及。

"远":过度依赖科技,反而让人与自然产生疏离感。

核心矛盾:科技带来的便利vs.传统体验的缺失

二、审题立意:确定写作方向

1.辩证分析:科技让自然知识更“近”,但心灵体验却更“远”。

2.深层思考:现代人如何在科技时代重新建立与自然的真实联系?

3.价值判断:科技是工具,而非替代品,真正的自然感知需要平衡理性认知与感性体验。

可选立意角度:

科技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科技拉近了认知距离,却疏远了情感联系。

回归自然体验的重要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与亲近。

寻找平衡点:既利用科技拓展认知,又不忘亲身感受自然之美。

三、参考标题:《近在数据,远在心灵——论科技时代的自然感知》《咫尺天涯:论科技时代人与自然的疏离与回归》《科技为翼,自然为根——论现代人的自然感知之道》《莫让数据遮蔽了自然的芬芳》《云卷云舒处,科技与自然共舞》《指尖的世界,脚下的自然》

四、注意事项:1.避免偏题:不能只写科技的好处或自然的魅力,必须紧扣"近与远"的辩证关系。

2.结合现实:可联系现代人"自然缺失症"、虚拟旅游等现象,增强说服力。

3.语言风格:可适当运用诗意化表达,如引用古诗、哲言,增强文采。

看天光云影,能知晓阴晴雨雪,却囿于目力所及;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纲目属种,却嗅不到花果清香。从不同途径感知自然,它时而很近,时而又很远。在我看来,只有将亲近自然的直接体验与借助科技的间接认知相结合,才能真正领略自然之美,把握自然的真谛。

亲近自然,于目见耳闻中感受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让自然在心中 “近” 起来。漫步山林间,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那破土而出的新芽,那随风飘落的黄叶,都是自然跳动的脉搏;倾听鸟儿的啼鸣,虫儿的低吟,仿佛是自然奏响的美妙乐章。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我们能触摸到它的温度,感受到它的呼吸,嗅到泥土的芬芳与花果的香甜。这种直接的体验,使我们与自然建立起一种亲密无间的联系,让自然不再是书本上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美好存在。古代文人钟情于寄情山水,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他们在与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心灵的宁静与创作的灵感,也让自然之美在诗文中得以永恒。

然而,仅靠直接体验来感知自然,难免会受到时间、空间和个人认知能力的限制。此时,借助现代科技,我们可以突破这些局限,让自然的 “远” 处也清晰可见。打开电视、轻点鼠标,我们能瞬间知晓全球的天气变化,了解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跨越时空的界限,探索自然的奥秘。科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角,使我们能够站在宏观的角度,认识自然的规律和全貌。例如,通过卫星图像,我们可以看到地球的壮丽山川和生态系统的分布;利用显微镜,我们能够窥探微观世界中生物的奇妙结构。这些科技手段让我们对自然的认知更加深入和全面,弥补了直接体验的不足。

但是,如果仅仅依赖科技来认识自然,我们又会错过许多亲近自然的乐趣,使自然变得遥不可及。科技带来的是间接的信息,缺乏身临其境的感受。屏幕上的自然景观,终究无法替代亲身漫步其中的那份触动;数据和图片虽然能呈现生物的特征,却无法传递花果的清香和丛林的气息。长此以往,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会越来越远,对自然的情感也会逐渐淡漠。

因此,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感知自然的魅力。我们可以在闲暇时走进大自然,用身体去感受它的美好,用心去聆听它的声音,积累对自然的感性认识;同时,利用科技手段,拓宽我们的视野,加深对自然的理性理解。这样,自然既在我们眼前,也在我们心中,既有着触手可及的真实,又有着引人探索的深邃。

让我们在亲近自然的旅途中,不忘借助科技的力量;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常留一份对自然的向往与敬畏。远近结合,方能全方位地感知自然之美,在自然的怀抱中,找到心灵的归宿与前行的力量。

看天光云影,可测阴晴雨雪,却难逾目力所及;轻点鼠标,能知生物纲目,却无法嗅花果清香。从不同途径感知自然,它似近在咫尺,又似远在天涯。其实,自然之远近,并非取决于感知方式,而在于我们能否将传统与现代、亲身实践与科技助力相融合,远近相融,方能全方位感知自然之美。

以目观自然,能得其形,获直观之趣。当我们漫步林间,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感受着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的斑驳光影,倾听着鸟儿在枝头的欢快歌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这是与自然最直接的对话。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用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了自然的静谧与灵动,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份清幽之美。徐霞客游历四方,用双脚丈量大地,用双眼观察自然,他的游记中详细记录了各地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以目观自然,我们能触摸到自然的温度,感受到它的生命力,这种直观的体验是任何科技手段都无法替代的。

以科技感知自然,能得其质,探深邃之妙。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了解全球的天气变化、生物的迁徙演化等知识。科学家们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深入到自然的微观世界,探索自然的奥秘。从基因编辑技术到航天探测,从深海潜水到极地考察,科技让我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入。例如,通过对恐龙化石的研究和计算机模拟技术,我们能够还原出恐龙时代的生态环境,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灭绝原因。科技让我们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感知自然,拓宽了我们的认知边界。

然而,如果仅仅依赖科技感知自然,我们会失去很多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无法体会到那份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无法嗅到花果的清香、丛林的气息。同样,如果只满足于用目光观察自然,而不借助科技的力量去深入研究,我们对自然的认识也会停留在表面,无法揭示其内在的规律和本质。因此,我们需要将传统与现代、亲身实践与科技助力相结合,远近相融,才能更好地感知自然。

我们可以在进行户外活动时,带上相关的科技设备,如望远镜、显微镜、智能手环等,让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的奥秘。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分享自己在自然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与更多的人交流和互动,共同探索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同时,我们还要保持一颗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让自然之美得以延续。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让我们以目为舟,以科技为帆,远近相融,在自然的海洋中畅游,全方位感知自然之美,与自然和谐共生。

现代人指尖轻点,便知全球风云变幻;鼠标轻移,万物谱系尽收眼底。然而,当屏幕上的天气预报取代了仰观天象的凝神,当数据库里的物种名录替代了林间俯身嗅闻花香的刹那——自然竟成了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的幻影。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近”,却失落了灵魂深处那不可替代的“亲”。

科技之“近”诚然拓展了认知的疆域,却常以抽离感官体验为代价。古人观云识天,不仅凭目力所及,更将自身融入天地节律之中。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云卷云舒间,是生命与自然同频共振的悠然。而今日气象卫星虽能精准预测千里之外的风雨,却无法传递云影掠过心湖时那一丝微澜。同样,生物学家纵然能详述珙桐的科属演化,若未曾亲手触摸其如鸽翼般洁白的花瓣,未曾在山野中感受其幽香沁入肺腑,那知识终究只是纸上的标本,缺少了生命温热的呼吸。

真正的亲近,必得经由身体与心灵的双重在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见”字背后,是目光、是脚步、是整个身心对南山的拥抱。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独居,并非仅为记录数据,而是以全部感官去“啜饮”湖水的清冽,聆听冰裂的脆响,感受四季在皮肤上留下的印记。这种亲历,让自然不再是客体,而成为主体生命的一部分——正如庄子所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唯有如此,自然才从“它”变为“你”,从知识对象升华为精神家园。

因此,在数字洪流中,我们更需守护那份“笨拙”的亲临。不妨放下手机,让双脚踩进泥土,让眼睛直面草木荣枯,让鼻息饱吸雨后森林的芬芳。这并非拒绝科技,而是以血肉之躯为舟,渡向那被数据洪流冲淡的、人与自然本真的联结。当孩子指着路边小草问名,与其立刻掏出手机搜索,不如一起蹲下,细察叶脉纹路,感受露珠凉意——这微小仪式,正是对“亲”字最朴素的践行。

自然从未远离,只是我们有时忘了如何靠近。当科技之“近”日益膨胀,莫让心灵之“亲”日渐萎缩。唯有以身体为桥,以感官为舟,我们才能穿越信息迷雾,抵达那既近在咫尺又曾远在天涯的——自然之心。

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几乎可以通过各种科技手段获取关于自然的全面信息。无论是天气预报的精准预测,还是生物物种的详细分类,科技让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似乎变得越来越近。然而,正如材料所揭示的那样,这种近似的感觉背后,却隐藏着一种深刻的隔阂:我们在便捷的信息获取中,逐渐失去了与自然直接交流的乐趣与深度。这种自然的“远”与“近”,不仅是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更是我们理解生活和自我的重要途径。

首先,科技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便利。打开手机或电脑,天气预报、生态数据唾手可得,仿佛让我们可以掌握整个自然界的脉动。我们了解气象变化的科学原理、鸟类迁徙的规律,甚至可以通过卫星图像观察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这种信息的积累使得我们在生活中做出更为科学的决策,无论是出行、旅游还是农业生产。然而,科技所带来的便利却往往让我们忽视了自然的真实面貌,失去了亲身体验的机会。我们在数字化的世界中,逐渐与自然的细腻之美疏离,不能感受到云彩在天空中缓缓变化的魅力,不能倾听树叶在风中窸窣的声音。

其次,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是多维的。只是依赖科技的单一视角,无法全面理解自然的深邃与丰富。漫步在林间,我们常常会被草长莺飞的景象所吸引,然而,若不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这样的观察便显得肤浅。自然界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每一种生物、每一处景观都承载着独特的故事。只有通过亲自的观察与体验,才能真正理解这些故事的深意。比如,了解一朵花的生长过程,感受它在四季中的变化,才能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坚韧。这种深厚的感知,往往是科技无法替代的。

第三,科技的高度发展让我们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我们习惯于快速获取信息,却往往忽略了静心观察的重要性。正如材料所提到的,“能测阴睛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被忽视了。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似乎没有时间去感受大自然的细腻变化,去体验那些能够触动心灵的瞬间。而这种缺失,导致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恩逐渐减弱,仿佛身处于一个无情的机器中,缺乏对自然之美的敏感与欣赏。

为了重新建立与自然的联系,我们需要反思科技所带来的影响,并在生活中主动寻找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可以选择在周末走进大自然,去感受泥土的芬芳,去聆听鸟儿的歌唱;可以选择在公园里静坐,观察云彩的变化,记录下心灵的感受。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自然,也能够在与自然的对话中,找到自我。

更进一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仅仅是个人的体验,更是社会的责任。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思考如何将科技与自然的和谐结合。比如,利用科技手段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让更多人在享受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能够亲近自然、珍惜自然。

总之,科技让我们与自然的距离在表面上变得“近”,但在内心深处却可能变得“远”。我们需要在信息的洪流中,保持一份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去感知生命的本质与真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自然的美丽与智慧,才能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那份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在这条感知之旅中,科技与自然并行,我们每个人都是探索者,也是守护者。

远近之间:重建与自然的有机对话

看云识天气,却被目力所困;鼠标点万物,却失花果之香。材料以两组对比,揭示了现代人感知自然的悖论:科技让自然信息前所未有的"近",却让生命体验前所未有的"远"。这种"近"与"远"的撕扯,恰是技术时代人类生存困境的缩影。我以为,唯有在直接体验与间接认知间建立有机对话,才能让自然既近在咫尺,又真实可触。

直接感知是生命的底色,赋予我们存在的温度与诗意的可能。

静观云卷云舒,漫步草木枯荣,这种"在场"的体验,是人与自然最原始的契约。苏轼"侣鱼虾而友麋鹿",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正因其用肌肤感受风露,用心灵对话山川,方才淬炼出千古不朽的诗意。直接感知的价值,不在于信息的精确性,而在于生命与生命的相互映照。当我们俯身细看一朵花的绽放,不仅能识其名状,更能体察其向阳而生的倔强;当我们闭眼聆听一阵风的低语,不仅能辨其方向,更能感受其穿越林莽的沧桑。这种感知,将我们从"信息处理器"还原为"生命体验者",让自然不再是屏幕上的像素,而是可呼吸、可对话的伙伴。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实践所示,真正的富足,源于用双手触摸世界,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心灵感受季节的律动。

间接认知是视野的翅膀,拓展我们理解的广度与思维的深度。

然而,若固守直接感知,我们终将被困于"目力所及"的牢笼。点开鼠标,我们方知云霞背后的大气环流,才懂花木深处的进化史诗。间接认知的价值,在于超越感官局限,构建系统性理解。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观察若无后续的理论建构,不过是零散的笔记;王维的山水诗若没有佛学的浸润,也难臻空灵之境。现代科技的伟大,正在于它让我们得以"神游八荒":卫星云图揭示天气的宏观规律,基因图谱解码生命的隐秘语言。这种认知,将感知上升为理解,将经验转化为智慧。它让我们明白,欣赏一朵花的美,既要"看"其形色,也要"知"其光合作用的奇迹;聆听一只鸟的鸣唱,既要"听"其音韵,也要"懂"其求偶或警戒的生存逻辑。间接认知,让我们的感知摆脱了蒙昧,获得了理性光辉的照耀。

"近"与"远"的张力,本质是技术理性对生命感性的僭越。

材料揭示的深层焦虑,并非感知方式的选择题,而是现代性进程中人的异化。当屏幕成为感知自然的唯一窗口,当知识获取简化为数据检索,我们便陷入了"有信息量而无体验感"的荒诞。自然在"近"处变得扁平——我们能精准说出树种学名,却未尝触摸过它粗糙的树皮;能分析气候数据,却久未感受过细雨沾衣的清凉。这种"远",是存在的远,是生命的远。我们成了"知道"一切却"感知"甚微的"云端居民",知识堆叠成墙,却隔绝了风、露、光、影。正如海德格尔警告的,技术将世界"摆置"为持存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为"信息提取"与"资源利用"。我们"近"在咫尺地占有自然,却远在天涯地失去了家园。

重建有机对话,让科技为体验插上翅膀,让体验为科技注入灵魂。

破解之道,绝非简单地"弃鼠标而履山林",而是实现两种感知方式的创造性融合。首先,以直接体验为根基,让科技服务于在场感。使用AR识别植物时,不妨先闭目嗅其芬芳;查询天气App前,可先仰望天光的变幻。科技应是放大镜,而非替代品,它应引导我们更深入地沉浸,而非更疏离旁观。其次,以间接认知为导引,让知识激活感知的维度。了解候鸟迁徙路线后,再观群鸟北归,眼中便有了史诗的壮阔;明白土壤微生物的共生网络后,再踏足下土地,心中便涌起敬畏的潮汐。知识不应成为体验的累赘,而应成为体验的酵素,让每一次感知都发酵出更深邃的意蕴。

更进一步,我们需培育一种 "澄怀观道"的感知自觉 。这要求我们在信息洪流中保持心灵的"空杯",在知识获取中守护感官的敏锐。每周留一段"数字斋戒"时间,只带双眼双耳走进自然;每次查询资料后,强制自己用语言描述最真切的感受。这种训练,让两种感知方式不再是平行线,而是螺旋上升的认知阶梯。如同中国画家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先"卧游"于典籍(间接),再"行万里路"体验(直接),最终方能"胸中有丘壑"。

真正的自然感知,当如庄子所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在这种境界中,远近之辨已然消解。卫星云图与仰望天空,皆是读天之道;鼠标轻点与指尖轻触,俱为察物之法。关键在于,无论何种途径,都需以生命的全然投入为前提。如此,自然便不再"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而是真实地、丰满地嵌入我们的生命纹理,成为可栖居的精神原乡。

愿我们都能在鼠标与林间自如穿行,于知识的深度与体验的的温度中,找到与自然的最佳距离——不远不近,恰够相爱;有知有感,方是归处

当顾城写下“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恍然惊觉,自然从未远离。然而在数字浪潮席卷的今天,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却呈现出奇妙的悖论:指尖轻触屏幕便能获取全球生态数据,却再难听见雨打芭蕉的私语;卫星云图精准预报阴晴雨雪,却无法传递泥土在春雨中苏醒的震颤。这种若即若离的疏离感,恰似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所言:“我们来到河边,却看不见河流本身。”技术文明在拓展认知边界的同时,也在重构着人与自然的相遇方式。

现代科技赋予人类前所未有的观测能力,让自然奥秘如全息影像般展开。气象卫星如同悬在苍穹之上的眼睛,将千里之外的飓风漩涡清晰投射在屏幕上;基因测序仪则像精密的密码破译者,把生命演化的史诗浓缩成ATCG四个字母的排列组合。这些工具突破感官局限,让我们得以窥见肉眼不可见的时空尺度——从亚马逊雨林每分钟消失的足球场面积,到太平洋深处管水母长达四十米的生命周期。但当知识被压缩成可检索的数据包,当体验被简化为可视化图表,我们是否正在经历着“知道得越多,感受得越少”的认知困境?就像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再精美,也不及亲手触摸树皮时感受到的生命脉动。

亲身沉浸于自然现场的独特价值,在于那种不可复制的具身认知。日本茶道讲究“一期一会”,强调此刻此地此情的唯一性。同样,晨露沾湿裤脚时的清凉,山风掠过耳畔带来的松涛回响,这些即时性的感官刺激构成了记忆最鲜活的底片。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写道:“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这种主客交融的境界,唯有身处其间方能体悟。记得去年深秋我在京都岚山漫步,满地红叶宛若织锦铺陈,拾起一片脉络分明的枫叶细观,忽然明白古人为何要“停车坐爱枫林晚”——数字化的图片永远无法替代那一刻天地同呼吸的震撼。

真正的智慧不在于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在于建立动态平衡的认知坐标系。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修复师们,既要借助光谱分析仪检测颜料成分,也要凭借数十年练就的手感调配矿物染料;故宫文物修复专家李永革说过,电动打磨机虽快,但关键部位仍需手工抛光才能保留木材肌理的温度。这启示我们:不妨让遥感卫星指引方向,用脚步丈量大地;以数据库储存标本信息,凭心灵感悟季节流转。就像宋代画家郭熙提出的“三远法”,平远、深远、高远的视角交替运用,才能构建完整的山水画卷。

站在人类文明的长河边回望,从钻木取火到量子计算,工具革新始终推动着认知革命。但在这场永不停歇的对话中,我们需要守护那份原始的敬畏之心。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畔领悟到的:“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当我们既能通过电子望远镜凝视银河系的旋臂,又能蹲下身倾听蚂蚁搬家的声音;既掌握气候变化模型预测未来,又记得在某个黄昏驻足欣赏晚霞染透天际——那时,自然便会真正走近,成为滋养生命的永恒源泉。

信息时代的洪流中,我们与自然的关联呈现出吊诡的二元图景:指尖轻触,万象森然于屏幕之内,世界从未如此切近;然而这“近”又仿佛一层透明屏障,将我们隔绝于天光云影的真实触感之外,自然又在数据的精确描摹中渐行渐远。这“近”与“远”的张力,并非简单的取舍难题,而是根植于感知方式本身的深刻变迁,召唤我们对“何谓真正的亲近自然”进行灵魂的再叩问。

科技无疑延伸了我们的感官,赋予自然一种前所未有的“透明之近”。古人“看天光云影”以测阴晴,其经验固美,却难免为目力所囚;今人坐拥气象卫星与全球网络,宇宙呼吸尽在掌中。从花鸟纲目的精确分类到物种演化脉络的清晰梳理,知识的光辉驱散了蒙昧的迷雾,让我们得以窥见万物秩序的理性根基。然而,这种将自然简化为数据流的“透明”,在提供便利的同时,是否也悄然抽离了山水的体温与大地的脉搏?当我们沉醉于数字幻象的无所不能时,存在本身丰盈的质感与生命之间神秘的共鸣,正面临被无形削薄的危机。

与科技的“透明之近”相对,是一种古典的“栖居之近”。这种亲近不依赖于概念的解剖或工具的介入,而是源自身体与世界缓慢而深沉的交融。王阳明格竹七日,非为穷究其植物学属性,而是求一份心物交融的顿悟;陶渊明“悠然见南山”,所见亦非地理名称,而是与灵魂共鸣的天地清音。这种“栖居之近”所拥抱的,是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幽深”本质——它拒绝被完全量化,总保留着些许超越逻辑的神秘与沉默。如诗人里尔克所吟:“万物居于我们身内,于无形中丰盈。”这份幽深,要求我们以全副生命去浸染,而不仅是以分析性智力去征服。

面对“近”与“远”的迷局,答案或许并非二择其一,而是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在利用科技之利时不忘存在之根。我们既需要借助科学之眼,看清星辰轨迹与生态脉络,履行理性存在物的天命;更需敞开心灵,去直接承受月色的温柔、松涛的呼吸,在草木枯荣中体悟宇宙节律,守护作为有情生命物的本真。正如哲人所言,真理居于“世界与大地”的冲突之间。自然的澄明(透明之近)与隐秘(栖居之近),恰是这冲突的显现,共同构成了其完整面貌。

当我们以整个生命去亲炙自然,既怀理性求知的热情,亦葆感性体悟的灵光,方能在“天光云影”与“数据洪流”间找到那黄金中道。让自然的“近”与“远”在心田中交响,我们才能在技术痴醉的年代找回灵魂的栖息地,最终抵达那个永恒的真理——人,既是宇宙的观察者,更是它深情而自觉的儿女。

来源:高中语文在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