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辣椒年赚1.6亿!广西隆安凭什么让农民人均增收超万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3 18:17 1

摘要:当大多数人还把辣椒当"调味配角"时,广西隆安县已经靠它年赚1.6亿。这个总人口不足40万的西部县城,用300多个大棚、6家加工企业和一条跨境电商链路,把"小辣椒"变成了农民的"钱袋子"、县域经济的"发动机"。更狠的是,它不仅让2000户农户年均增收超万元,还把

当大多数人还把辣椒当"调味配角"时,广西隆安县已经靠它年赚1.6亿。这个总人口不足40万的西部县城,用300多个大棚、6家加工企业和一条跨境电商链路,把"小辣椒"变成了农民的"钱袋子"、县域经济的"发动机"。更狠的是,它不仅让2000户农户年均增收超万元,还把清朝嘉庆年间的"祖传辣酱"卖进了越南超市——这不是神话,而是隆安用8年时间干出来的产业奇迹。

走进隆安那桐镇定江村的蔬菜示范园,300多个白色大棚在阳光下连成一片"银海"。棚内,两米高的辣椒藤上挂满黄皮椒,工人正用吊蔓技术引导枝干向上生长——这个福建人蒋龙祥带来的技术,让辣椒亩产从3.8吨跃升至4.8吨,采收期从3个月延长到8个月。

"以前露天种辣椒,遇上下雨就烂在地里,现在大棚+滴灌,1100吨年产量稳得很。"蒋龙祥的基地年产值达500万元,产品直供湖南、广东商超。而全县像这样的规模化基地有6个,850亩大棚年产4000吨辣椒,占全县总产量的16%。

隆安的"狠招"不止于此:农业部门统一规划园区,推广螺丝椒、黄皮椒等高价品种;企业提供"种苗+技术+回收"三包服务,农民只需出劳动力;甚至连采收标准都统一——"长度15厘米、无虫眼"的辣椒才能进加工车间。这种"工厂化种植"模式,让全县辣椒种植面积一年增长15.8%,年产值突破1.6亿元。

在广西那之味食品公司的车间里,60米长的生产线每小时灌装1200瓶辣椒酱,这些印着"那椒匠"商标的产品,正发往越南、泰国的超市。谁能想到,这门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的"土手艺",如今成了年销7000万元的大生意。

"传统辣酱靠石磨手工做,一天顶多产200瓶;现在用恒温发酵+无菌灌装,产量翻了100倍。"公司总监王连辉拿起一瓶山黄皮辣椒酱,"光这个单品,今年就卖了120万瓶。"目前,隆安已开发出25款辣椒深加工产品,从香辣牛肉酱到柠檬辣椒酱,每瓶售价15-38元,是鲜辣椒身价的3倍以上。

更妙的是"非遗+电商"的组合拳:在抖音直播间,穿壮族服饰的主播演示"辣酱拌饭",一场直播能卖2万瓶;跨境电商平台上,越南客户一次性下单2万瓶——今年前10个月,隆安辣椒制品出口额同比增长40%,成了东盟餐桌上的"中国味道"。

"在基地干活8小时,工资日结100元,年底还能拿分红!"定江村村民陆大姐算起账来满脸笑:她家5亩地入股丰绿源公司,每亩年租金1200元,自己打工月收入3000元,加上年底分红,一年能赚4万多元。

隆安的"聪明"之处,在于织密了利益联结网:企业流转土地给农民保底租金,农民务工拿工资,年底再按利润分红;村集体入股加工企业,6个村共投500万元,每年分红30万元,用于修路、建幼儿园。在都结乡,12个示范村带动2000户种植辣椒,户均年增收2.5万元,23户脱贫家庭靠这门产业买了小汽车。

"以前农民怕'公司跑路',现在我们签3年合同,还请银行做第三方监管。"农业局副局长黄方海说,这种"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让农民从"打工仔"变成"合伙人",全县辣椒产业带动就业3200人,人均年收入增加1.2万元。

隆安的逆袭,撕开了县域特色产业的破局密码:用工业化思维做农业,用品牌化思维做加工,用市场化思维做分配

当很多地方还在愁"农产品卖难"时,隆安已经建成"田间—车间—餐桌"全链条:300个大棚保障原料稳定供应,25款深加工产品覆盖高中低端市场,电商+跨境渠道打通最后一公里。更关键的是,它把"利润大头"留给农民——种植环节占产值40%,加工环节占45%,农民既能拿地租、工资,还能分红。

数据不会说谎:隆安辣椒产业规模5年增长3倍,带动县域经济增速连续3年高于广西平均水平;2025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突破2.8万元,其中辣椒产业贡献超30%。这个曾经的"西部小县",正用一颗小辣椒证明:县域经济不用拼资源、抢项目,把"土特产"做深做透,照样能成"金招牌"。

从清朝嘉庆年的石磨辣酱,到如今每小时1200瓶的自动化生产线;从农民"望天收"的几亩薄田,到年产值1.6亿的现代农业体系——隆安辣椒的故事,写满了"小产业大作为"的硬道理。它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需要"高大上",把农民组织起来,把手艺变成技艺,把土货变成品牌,就能让"小辣椒"串起"大民生",让"土特产"长成"摇钱树"。

这,或许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县域的最佳注脚。

来源:杨勇说农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