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甲型H3N2亚型并非新毒株,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一个亚型,属于季节性流感最常见亚型之一,由此病毒引起的甲型流感症状与其他型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症状差不多,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
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局于11月13日(周四)10:00,在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发展研究中心(太原市小店区北园街14号)召开“秋冬季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新闻通气会。山西省疾控局副局长金永生主持会议。
一、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局传防处处长宋彬通报当前我省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形势及防控措施等情况。
冬春季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当前,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肠道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病原体。目前,我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与全国一样,已进入流感流行季,近3周流感活动水平明显上升,预计还将持续上升一段时间,报告病例以学生为主,甲型H3N2亚型为当前优势流行株。
省疾控局高度重视流感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提前作出了安排部署,要求各地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原则,加强疫情形势分析研判,落实落细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开展健康科普宣教,营造全社会科学防控的良好氛围。重点开展了4个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监测预警。联合有关部门印发《山西省智慧化多点触发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行动方案》,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智慧化多点触发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形成“监测—预警—处置”一体化工作机制。同时,拓宽监测渠道,在11市34家哨点医院开展新冠、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监测,落实“日监测、周分析、月评估”机制,及时掌握发病水平和毒株变异情况。对有聚集性疫情风险的重点单位,及时提出防控建议,有效遏制疫情在高风险人群中蔓延扩散。
二是强化疫苗接种。大力开展预防接种服务提质行动,对全省预防接种门诊实行分类分级管理,推进示范示教门诊、数字化门诊建设。积极组织开展流感疫苗需求评估,密切跟踪疫苗采购、供应、储备、接种等情况,加强流感疫苗动态调配,确保疫苗充足供应,动员学生、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幼儿等重点人群主动接种流感、肺炎球菌等疫苗,积极构筑免疫屏障。
三是加强重点人群防控。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等重点机构和“一老一小”重点人群既是我们持续关注的重点方向,也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点。我们加强与教育、民政部门信息沟通,指导学校、托幼机构严格落实晨午检、缺课登记、病因追踪、通风消毒及疫情报告等制度。指导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加强日常防护和健康监测,有效降低疾病引入和传播风险。
四是积极开展健康宣教。针对流感等公众关心的疾病,组织专家对疾病特点、传播渠道、防护措施等进行科普解读。召开季节性疾病医疗服务视频调度会,提升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服务能力。结合疾病季节性流行规律,连续在微信公众号、官网发布重点传染病形势和防控知识,开展健康风险提示,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二、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处副处长赵宏介绍秋冬季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医疗救治相关情况。
省卫生健康委针对当前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态势,采取了以下关键措施,全力保障医疗资源合理配置与诊疗服务有序开展:
一是强化监测预警与资源统筹调度。我们紧密依托全省流感及呼吸道多病原监测网络,加强趋势分析和风险研判,每日监测发热门诊、急诊、普通门诊、住院和重症救治情况。在此基础上,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建立医务人员、床位内部紧急调配机制,重点加强儿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发热门诊和急诊的救治力量和药品、设备等资源储备,确保关键时刻医疗力量资源充足、统筹调度有序。
二是重点加强儿科诊疗服务覆盖与供给。为解决儿童就医需求,我们全力扩充儿科服务资源。截至10月底,全省所有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已实现儿科门诊全覆盖。同时,以省儿童医院为核心,组建覆盖全省的儿科诊疗协作网,并在各市组建15个由市级龙头医院牵头的儿科医联体,有效畅通儿童患者,特别是重症患儿向上转诊通道,确保疑难危重病例能够得到及时救治。
下一步,省卫生健康委将持续加强呼吸道传染病发展趋势监测分析,科学统筹全省医疗资源,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筑牢医疗质量防线,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与就医需求。
三、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陈靖介绍今年秋冬季流感流行特点、病毒变异、公众预防及流感疫苗接种等方面情况。
首先介绍今年秋冬季流感流行特点、变异情况以及公众如何做好预防。
历年监测数据显示,每年进入流感流行季时间一般在10—11月,个别年度9月份开始,流行高峰时间一般出现在12月中下旬和1月初。今年我省流感流行季始于10月,当前正属上升阶段,处于中流行水平,为季节性流行,流行强度近期还将进一步上升。本流行季以甲型H3N2亚型为主流行,占比99%,伴有少量甲型H1N1和乙型流感病毒同期流行。
甲型H3N2亚型并非新毒株,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一个亚型,属于季节性流感最常见亚型之一,由此病毒引起的甲型流感症状与其他型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症状差不多,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会出现腹泻和呕吐,重者会继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相较甲型H1N1亚型,甲型H3N2亚型仅有一些微小变化,在传播方式、传染能力和致命性方面,没有大的变化,属于病毒界的正常现象。
鉴于目前流感流行强度进一步上升,提醒公众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预防。
一要积极接种流感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是流感预防的重点人群,建议及时接种流感疫苗。二要当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保持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等良好卫生习惯。三要保证营养充足、饮食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规律作息、睡眠充足、适当锻炼,增强免疫力。四要早发现早治疗。出现流感样症状时,建议居家休息,健康观察,避免带病上班、带病上课;若病情加重,需及时就诊。
下面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流感疫苗的种类、推荐接种时间、保护效果及接种流感疫苗后需注意的事项。
我国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包括裂解疫苗、亚单位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均经国家药监部门审批后上市,安全性和有效性良好,不同年龄段及人群均有适合接种品种,具体请咨询接种单位医生后接种。
虽然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但流感疫苗是每年会相应更新的。世界卫生组织每年依据全球范围内监测到的流感毒株,推荐流感疫苗株,用于流感疫苗生产。最近,中国疾控中心发布了《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5-2026)》,可以看到,跟去年流感疫苗相比,其中甲型H3N2亚型流感疫苗株已经更新,且疫苗接种后免疫保护时效为6-8个月,抗体水平会随时间推移而下降,因此在每个流感季来临前,都需接种流感疫苗,可预留足够时间产生抗体;如错过最佳接种时间,在整个流感流行季内接种流感疫苗都是有益的,也是推荐的。
同一流行季可能有多种型别/亚型流感病毒流行,感染后人体仅对该特定亚型产生抗体,不同亚型间缺乏有效交叉免疫,机体还存在感染其他亚型流感病毒的风险。因此,在今年流感季得过流感,仍然需要接种流感疫苗。
从疫苗匹配性来看,目前甲型H3N2亚型匹配性比前几年进一步提高,甲型H1N1和乙型匹配性更高,与疫苗株抗原性类似的流行株比例超过95%。个别情况下,因个体差异,有些人接种流感疫苗后还会感染流感,但症状会减轻,因为流感疫苗可以减少感染、减轻症状,减少发展为重症风险,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
接种完疫苗后,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接种后需在接种点留观30分钟,无异常后方可离开。
二是接种部位24小时内保持干燥清洁,避免淋浴和游泳。
三是若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发痒或低热,无需特殊处理,通过降温、多饮水、多休息可自行消退。
四是若体温超38.5℃或出现持续发热、局部红肿加重等情况,需立即就医并告知接种单位。
五是接种后应多喝水、注意休息。
随着气温下降,尤其进入冬季,我省也进入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目前流行的病原体主要包括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以及肺炎支原体等。多种病原体共同流行,或叠加感染风险也存在,这给健康带来一定挑战。但请大家放心,只要科学认识、正确应对,这些疾病都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下面,分几个方面为大家做一个介绍。
很多呼吸道疾病症状相似,但“元凶”不同。普通公众可以掌握一个基本区分方法,但最终确诊还需依赖专业医疗检查。
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等引起,症状较轻,以打喷嚏、流鼻涕、鼻塞为主,通常不发烧或仅有低烧,全身症状轻微。该类疾病有自限性,一般5-7天自愈。
流行性感冒多由流感病毒引起,比如甲型、乙型流感病毒,疾病“来得急,症状重”。患者可出现高烧(39-40℃)、明显全身肌肉酸痛、乏力,伴有咳嗽、咽痛等。儿童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疾病传染性强,易引发并发症。
肺炎支原体感染多由肺炎支原体引起,患者可出现持续性干咳、阵发性呛咳为主,夜间加重。发热程度可高可低,部分患者后期有痰。该疾病病程较长,咳嗽可能持续数周。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在婴幼儿中常见。典型表现为喘息、气促、呼吸困难。成人感染症状类似感冒,对低龄儿童威胁较大。
新冠病毒感染由新冠病毒感染导致。患者症状多样,与流感类似,包括发热、咳嗽、乏力、味嗅觉丧失等。目前多为轻型,但有基础疾病患者需警惕,尤其老年人。
但大家不必自行“对号入座”判断是哪种病毒。最关键的是密切关注症状严重程度和发展趋势。
(二)什么情况需要就医?诊断流程是怎样的?
1.出现以下情况,请及时就医:
(1)高烧不退:体温持续超过38.5℃,超过3天。
(2)呼吸困难:出现气促、胸闷、喘息或嘴唇发紫。
(3)精神萎靡:尤其是儿童出现精神差、嗜睡、烦躁、惊厥。
(4)严重呕吐腹泻:无法进食,有脱水风险。
(5)原有基础病加重:如慢性肺病、心脏病、糖尿病等症状加重。
(6)婴幼儿:出现拒奶、呛奶、呼吸急促(鼻翼煽动、“三凹征”)。
2.医院诊断流程
医生会通过详细“问诊(流行病学史+症状)结合查体及实验室检测(血常规、病原学检测)”来综合判断。病原学检测(如流感/新冠抗原、核酸,肺炎支原体抗体/核酸等)是明确病原体“金标准”,能指导精准用药。
(三)治疗与用药核心原则
这部分是公众最关心最容易走入误区的地方,一定要注意用药科学性及合理性,避免滥用药物。
1.对症支持治疗(缓解症状)
发烧/疼痛: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注意:两者择一,不要同时使用;儿童禁用阿司匹林。
咳嗽咳痰:干咳可酌情使用镇咳药;有痰则应以祛痰为主,帮助痰液排出。
鼻塞流涕:可使用生理盐水喷鼻剂。
2.抗病原体治疗(针对病因)
流感:有特效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等。但是这些都是处方药,需医生评估后使用,在症状出现48小时内用药效果最佳。
肺炎支原体:首选药物并非头孢、青霉素类(因为它们无效),而是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四环素类或新型喹诺酮类药物。必须由医生决定用药方案。
细菌感染:只有在明确合并细菌感染时,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
3.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在防治呼吸道传染病方面有独特优势,可根据病情辨证施治,但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提醒大家:不要自行混搭吃药,不要迷信“网红药方”。多种感冒药同时吃可能导致肝损伤等严重不良反应。用药安全是第一位。
面对秋冬季呼吸道传染病,既要高度重视,也不必过度恐慌。请大家相信科学、相信专业,一旦出现严重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并遵从医嘱,这样才能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筑起一道坚实屏障。
五、山西省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张莉介绍中医对秋冬季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认识理解及疫病预防方法。
时值立冬,秋冬交替,气温日渐寒冷,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风险大幅上升,如何利用中医传统智慧防控流感,保障家人健康?下面将从中医对流感的认识及预防方法出发,深入探讨这一话题。
首先来看中医对流感的认识
(一)流感的发病机理:邪正交争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提出:“风者,百病之长也”,流感发生与外感邪气密切相关。中医学将流感归属于“时行感冒”或“温病”范畴,认为其主要病因为风邪、寒邪、热邪或湿邪侵袭人体。其中具体机制包括:
外感邪气:寒邪、风邪、湿邪、燥邪等在人体正气不足时趁虚而入,导致肺卫功能失调,出现咳嗽、发热、咽痛等症状。
内因:正气虚弱,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如熬夜、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身体抗邪能力下降,外邪便可趁虚而入。
(二)病邪属性:风、寒、湿、热的多种表现
风邪:流感初期往往表现为风邪主导,如鼻塞、咳嗽、咽痒、流清涕等。
寒邪:寒冷季节流感常见,病人多畏寒怕冷,伴随发热、无汗、头痛、四肢酸痛等。
湿邪:湿邪流感表现为身体沉重、食欲不振、咳痰粘腻,甚至腹泻。
热邪:若风寒化热或直接感受热邪,则出现高热、咽喉肿痛、黄痰或全身乏力等症状。
(三)“未病先防”:中医防流感的核心思想
未病防病:通过提升正气和增强抵抗力,防止流感的发生。
既病防变:一旦感染流感,注重疏解外邪、防止病情恶化。
病后防复:流感康复期,通过调养身体,防止二次感染。
其次,中医预防流感方法丰富多样,承载了先辈们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智慧,简单易操作的方式有:
(一)艾灸疗法:激发正气
艾灸是中医预防流感的首选疗法之一,通过灸火的热力和艾草的药力直达经络,温通气血,增强正气。常用穴位包括:
大椎穴: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属督脉,能调节机体免疫,增强抗病能力。
足三里穴:此穴为强壮身心的要穴,能够健脾益气,增强全身抗病能力。
方法:用艾条熏灸,每次5-10分钟,局部皮肤微热即可,每周2-3次。
(二)中药香囊:芳香化浊
中药香囊是古人常用的随身“防护罩”。其原理是利用药物的芳香气味,驱除空气中的病邪,净化周围环境,同时保护呼吸道。香囊的药材可按个人体质与需求调整,推荐以下配方:
艾叶:具有温经散寒、消毒杀菌作用。
苍术:燥湿祛痰,具有抗病毒功效。
藿香:芳香化湿,提神醒脑。
丁香:杀菌消毒,增强防护屏障。
制作方法简单,将上述药材晒干后研末,装入透气布袋,可随身佩戴或挂于家中。
但需注意,有过敏性疾病的人群谨慎使用上述方法,避免原有的过敏性疾病诱发或加重。
(三)饮食疗法:调养正气
中医认为,合理饮食是防控流感的根本。常食以下食疗方可有效增强免疫力:
生姜红枣茶
配方:生姜3片、红枣5颗、蜂蜜适量。
功效:温中散寒,提升体内阳气,尤其适用于易受寒邪侵袭者。
银耳莲子汤
配方:银耳10克、莲子20克、百合10克、冰糖适量。
功效:滋阴润肺,适合燥热咳嗽或咽喉干痛者。
萝卜羊肉汤
配方:白萝卜200克、羊肉300克、枸杞适量。
功效:温中益气,特别适合冬季寒邪侵袭体质虚弱者。
(四)起居有节:顺应自然
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常熬夜、饮酒或暴饮暴食,容易削弱身体防御能力。中医强调“天人相应”,起居有节是关键,建议大家早睡早起、适度运动、饮食节制、注意保暖。
(五)外治法:预防性推拿
推拿是中医常用的保健手段,可自行按摩以下穴位,每次两到三分钟,每日一到两次,可提高肺部功能,增强体质:
迎香穴:位于鼻翼两侧,有疏通鼻腔、预防感冒的作用。
合谷穴(虎口):位于手背,第1、2掌骨之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可清热、解表、镇痛,对预防感冒效果显著。
风池穴:位于后颈部风池窝内,能够疏散风邪、预防头痛感冒。
流感的预防,不仅需要医学干预,更需要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治未病”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科学、系统的防流感策略,让我们通过中医智慧调养身心,远离流感,共享健康幸福的生活。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