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日报||杂粮挑起“大梁”--探访盐山“杂粮村”王朴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3 17:53 1

摘要:千童镇党委、政府对王朴村村民的杂粮生意给予大力支持,完善道路设施的同时,鼓励支持从事杂粮运销的能人和大户,以“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成立了千童粮行、国树粮行等多个运输销售加工公司。谷满仓粮行在…

《沧州日报》全文刊发如下:

杂粮挑起“大梁”--探访盐山“杂粮村”王朴村

初冬时节,位于盐山县千童镇王朴村的各个杂粮行里,依然是一片忙碌景象。仓库内,整齐码放着荞麦、燕麦、绿豆等各种杂粮,工人正在用真空包装机对各种小杂粮进行打包装箱。仓库外,运输车辆已在等候,工人们有序地搬运、装车,这些杂粮产品将被销往天津、济南、滨州等地。

王朴村并不以杂粮种植为主,却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杂粮村”,这源于村里上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杂粮批发和销售生意。王朴村地处冀鲁两省交界,交通便利。30多年前,村民抓住山东人爱吃小米、爱吃杂粮煎饼的商机,做起杂粮批发和销售生意。一些村民前往黑龙江、辽宁、云南、安徽等地,购进各种杂粮“毛货”,再将这些杂粮筛选、磨光、包装后进行销售。

千童镇党委、政府对王朴村村民的杂粮生意给予大力支持,完善道路设施的同时,鼓励支持从事杂粮运销的能人和大户,以“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成立了千童粮行、国树粮行等多个运输销售加工公司。就这样,这个仅有300余户村民的村庄,杂粮销售门店达20余家。生意最好时,每天有近300吨杂粮从这个小村庄运往全国各地市场。

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按照之前传统的收购、销售模式,王朴村的杂粮很容易被市场淘汰。如何突围?各个杂粮行都在探索中“求生”。

谷满仓粮行在王朴村算是比较大的杂粮行,业务范围主要是杂粮批发。为了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竞争力,谷满仓粮行注册了商标。“商标就相当于身份证,有了商标,我们的杂粮在市场上就有了身份,这样才能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谷满仓粮行负责人王桂鹏说。

国树粮行主要从事杂粮包装生意。面对市场竞争,除注册商标外,国树粮行还推出了杂粮礼盒。“每个礼盒装有6种杂粮,品种根据客户需求定。根据人们饮食习惯,我们在包装细节上下功夫,比如小分量装,1公斤、2.5公斤的都有。”负责人王宝帅说,他们现在以网上销售为主,在多个网络平台开设了店铺。王宝帅最近也在筹备直播事宜,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

如何抓住市场,让小杂粮成为大产业?千童镇副镇长卢金平表示,接下来,他们将依靠地理优势和现有资源,不断推进小杂粮产业规模化发展,形成一批相对稳定、规模较大的小杂粮加工销售基地,延伸产业链和推进产业化升级,促进小杂粮向精深加工、全谷物、品牌优势方向发展,把千童的小杂粮市场做大做强,让小杂粮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