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也有医生建议,多吃5类食物,有助于增强体质、调节免疫,帮助身体稳住这波流感高峰。那到底应该怎么吃?哪些该少碰,哪些要多添?一文给你讲清楚。
进入深秋初冬,气温骤降,不少人开始“贴秋膘”,羊肉汤、桂圆茶成了不少家庭的养生标配。
随着新一轮甲流高峰的到来,医生却提醒:这些“进补”食材,并不适合所有人,尤其是在流感高发期。
不少人听到这话一头雾水:不是说羊肉补气血、桂圆养心脾吗?怎么到了流感季反而成了“忌口”?
专家指出,这背后有科学原因。少吃不等于不能吃,更不等于健康无关,但吃错了,确实可能让身体更难抵抗病毒。
也有医生建议,多吃5类食物,有助于增强体质、调节免疫,帮助身体稳住这波流感高峰。那到底应该怎么吃?哪些该少碰,哪些要多添?一文给你讲清楚。
先说个大家常见的误区:“进补就是增强抵抗力”。这是很多人冬季饮食的出发点,但在不了解体质、病情的情况下,盲目进补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羊肉性温热,有补虚助阳、温中暖胃之效,适合寒性体质者。但它也容易助火生痰。在身体感染病毒、尤其是流感病毒时,容易导致内热加重、咽喉肿痛、咳嗽发烧加剧。
对于原本就有咽干、口苦、大便干结等“上火”表现的人来说,羊肉更容易“火上浇油”。
桂圆则是典型的温补食材,富含糖分和多种营养素。但其性温助湿,在流感期间食用,容易加重体内湿热、痰多咳嗽等症状,尤其是儿童、老年人、患有糖尿病或高血糖者,更要注意。
这些食物不是“有毒”,而是在特定时期、特定人群中不宜过量食用。关键是掌握“适时适度”的原则。
医学研究表明,甲型流感病毒传播速度快、变异频繁,尤其在气温变化大、空气干燥的季节,人体呼吸道黏膜防线变弱,病毒更容易入侵
此时如果饮食不当,比如摄入过多辛辣、温热、油腻的食物,会刺激咽喉、加重炎症反应,使得呼吸系统更难抵御病毒。
体内湿热、痰湿偏盛的人群,本身免疫状态就更容易失衡,一旦感染病毒,症状也往往更重。
流感高发季节的饮食调理,应以清淡、易消化、增强免疫为核心,避免“补过头”,导致免疫系统“失控”。
医生建议,下面这5类食物,在甲流高发季节尤其值得多吃一些,不是偏方,而是有科学支持的饮食建议:
首先是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鸡蛋、豆腐、鱼类等。蛋白质是免疫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充足的摄入有助于身体合成抗体,提高免疫力。尤其是鸡蛋,营养全面,每天1-2个,可增强体质。
其次是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比如橙子、猕猴桃、芥蓝、菠菜。维生素C能提高白细胞活性,抵御病毒侵袭,同时还能缩短病程。建议每天摄入新鲜蔬菜300克以上、水果200克以上。
第三类是含锌丰富的食物,如瘦肉、贝类(如牡蛎)、南瓜子等。锌是免疫系统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缺锌会导致免疫力下降,感染风险上升。
第四类是富含益生元或益生菌的食物,如酸奶、发酵泡菜、藕粉等。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菌群稳定,有助于提高整体防御能力,减少病毒入侵后的炎症反应。
第五类是具有清热润肺功效的食材,例如梨、百合、银耳、莲子等。这类食物可以缓解咽喉不适、润肺止咳,适合在秋冬干燥时节调理呼吸系统,尤其适用于儿童和老人。
这些食物没有“神奇疗效”,但长期坚持、科学搭配,有助于身体更好地应对病毒挑战。
除了吃得对,以下几点在流感期间同样重要,不可忽视:
首先是作息规律。睡眠不足会直接抑制免疫系统功能,建议成年人每天保持7小时以上的高质量睡眠,尽量避免熬夜。
其次是适度运动。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的中低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太极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反应。但切忌在室外寒风中剧烈运动,以免受寒。
再次是环境通风与个人卫生。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减少室内病毒浓度。同时,外出做好口罩防护,勤洗手,减少聚集。
还有一点常被忽视——情绪调节。长期焦虑、紧张会促使肾上腺素升高,抑制免疫功能。保持心情平稳,有助于身体维持免疫稳定。
如果已经出现流感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应及时就医,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儿童等高风险人群。不要自行盲目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等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流感季节不是不能吃羊肉和桂圆,而是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身体阳虚、寒性体质的人,在没有感染流感的前提下,适量食用无妨。
但如果已经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就应当减少温热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体内炎症。
科学饮食、合理作息、良好习惯才是抵御病毒的根本。不是吃一顿热汤就能防流感,也不是喝几杯凉茶就能清热解毒。
调节饮食结构、提高身体“基础战斗力”,才是对抗流感高峰最稳妥的方法。
你在这个季节会特别注意什么?有没有哪些“防流感小妙招”?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也欢迎转发给身边的亲人朋友,一起科学过冬、健康迎春。
参考文献:
《饮食调节对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机制研究》,王俊,王燕,《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年第41卷第10期,页码:896-899。
《维生素与呼吸道感染关系的研究进展》,刘畅,张莉,《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20年第28卷第3期,页码:183-187。
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护理科普天地
